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务院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2月9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全国海关建制收归中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这就是我对海关局易名过程的一些回忆。对于这一段历史,机关里的很多老同志都不甚了解,年轻同志更是无从知晓了。现在我写出来,希望时尤未晚,能让大家多一些了解。
加强援越抗美,整顿海关秩序
“1972年,越美巴黎和谈进入关键阶段,谈判陷入僵局。美国为了让越南做出让步,尼克松下令全面恢复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对海防港和沿海运输线进行布雷封锁,使海运完全停止。5月份李强主持援越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除继续使用已有的运输方式外,又重新开辟了海上隐蔽航线和陆路运输,同时还开通了防城输油管向越方输油。援越运输又经历了一段最艰苦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强找我谈话分配任务:“你去广西海关了解情况,整顿秩序,提高通关效率,增强援越运输能力。这是关系到援越抗美斗争胜利的大事,也是与美国的一种较量。”
接到任务后,我立刻奔赴广西,深入凭祥友谊关和北部湾的东兴县等通关码头第一线。边走边看,调查研究,进行访问。没多久,就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为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工作秩序有问题;二是越南方面急需物资,领物资时,越方人员通常是开着车就过来了,装好东西就走,有武器,也有粮食,不报告海关,也不办手续。
关于整顿秩序的工作,我主要是开干部会,作报告讲形势,讲援越抗美的重要性。援越抗美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与越南是“同志加兄弟”,要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这是与美国的一种较量。“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我们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另外毛主席在井冈山时还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因此,我们要把毛主席的指示落实到行动上,搞好援越抗美的运输工作,这也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也是抓革命促生产。我就这样走一路讲一路,反对无政府主义,讲纪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我还向李强写报告,建议军用与民用分流管理,有急有缓,才能提高储运和通关效率。李强收到报告后,立即跟叶剑英商量,决定实行军民分流——武器有多少箱或多少件,报告海关一个数就可以了,至于箱里具体装的什么武器,海关则不必过问。至于属于经贸的货物和粮食等货物,则要告知海关。我的任务圆满完成。后来,海关的同志们还说:“海关口岸一下子就整顿过来了。宿世芳来了一趟把问题解决了。”运输问题的解决,基本上保证了战场的物资需要。
其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势下降。在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和国内反战形势的影响下,美国被迫于1973年1月在巴黎协定上签字。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越战以美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中国的援越抗美对越战的胜利结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越南胡志明主席所说,中国人民对越南“恩深、义重、情长”。
接到任务,千里进藏
人的一生中,总有些日子令人无法忘怀,总有些经历令人铭心刻骨。1976年夏天,我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离开炎热的首都北京,抖落红尘的喧嚣奔赴雪域高原西藏。那里玄秘、壮美的自然风光和雄伟、独特的人文奇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那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一次精神的远足和心灵的畅游。那45天的西藏之行就像45颗饱满的精盐一样,蒸发了水分,浓缩了我人生旅途的精彩与卓越。
7月16号,身为外贸部海关局查私处长的我接到命令去西藏检查工作。同行的还有货管处的张勃同志、行邮处的王慧彬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了解藏区海关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第二,调查中国与尼泊尔的边贸开展情况;第三,对西藏仲巴地区能否建立新的海关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建议,报告国务院。
我们的这次考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62年拉萨海关建立以来,14年来,这是海关局第一次派人到拉萨海关视察工作,了解情况。所以,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海关和自治区外贸全体同志的热烈欢迎和款待,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地接待。当时我们真是感觉“革命情谊似海深,藏区边关有亲人”。
出国易进藏难
我们一行三人经过成都,等飞机三天,然后飞往拉萨。一下飞机,接站的同志就笑盈盈迎上来,将洁白晶亮的哈达敬献给我们三人。这是藏族独特的待客礼仪,用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真挚的敬意。看到这象征着纯洁与吉祥的洁白的哈达,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到达了雪域高原,站在了世界屋脊,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从机场回市区的路上,越野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穿行,窗外就是雅鲁藏布江欢快地奔泻和纵情地吟唱。一路上都能看到好多格桑花,红的、粉的、紫的、黄的、蓝的,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格桑”是藏语“长寿”的意思,这些美丽、鲜艳的格桑花,装扮着神奇的雪域高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路上,接待的同志们跟我们传授“高原须知”:走路脚步要尽量放慢;刚到的头两天最好不要洗澡;精神千万别紧张;要是感觉缺氧就张大嘴巴增加呼吸次数……这里虽然天高地远,条件艰苦,但天下海关一家亲,我们三个静心听着叮嘱,感受着海关同志们的至真至诚,吮吸着高原格外清新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
然而,高原的环境确实和内地有很大不同,我们一时之间也难以适应。张勃同志因高山反应住进医院,治疗后仍不见好转,只能飞回北京继续治疗。而我也因水土不服,闹病泻肚子,住进了医院。经过10天的治疗后才病愈出院。人们都说:“出国容易进藏难。”我这时候才对这话有了切身的体会。
高原诱人也艰险
这里的关员跟我们说,高原是美丽诱人的,同时也是艰险的。他们给我们讲了一次遇险的经历。那是1975年的春天,海关人员带了一车的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去普兰监管点。半路上车子陷入冰雪无法前行,同志们只能下车来一边铲雪敲冰,一边垫石头挪车。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车从冰窟窿里解救出来。刚要上路,一场大雪又骤然而至,车子陷入积雪,再次无法前行。同志们只能挥锹铲雪开路,可是雪太软了,铲一把出去,风一吹又被吹回来了。就这样走走停停,360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46个小时。
人类生存必须的氧气在这里也成了稀有之物。因为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左右。高原上常年缺水缺电,一年四季洗不上澡。缤纷热闹,繁花似锦更是与边疆海关无缘。而且,食物的价格也贵得惊人,一只瘦鸡要100元,一斤冻肉要卖二十多元,常年吃不到新鲜疏菜。大雪封山的时候,食物进不来也出不去,工作人员只能吃罐头。由于常年食物单调,营养不良,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普遍都患有各种疾病。风湿关节炎是通病,有的人血色素增高,有的人心室肥大、心肌缺血,还有的人得了肺水肿。在座谈会上,刚过40岁生日的索南科长就和我们说,40岁在内地算年轻,可在高原已经显老了。因为这里的人均寿命都是60岁左右,他就是奔平均值去,也只剩下20年光景,况且人生中还可能出现各种变故。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内地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欢快地唱歌、跳舞、打太极拳,他都羡慕不已。听着他的话,我们深感高原工作的艰辛,对这些同行生出了一种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