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宿世芳回忆录 第32节

点击:

通过座谈会也使我们对这里海关工作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苍凉的高原上,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山口就是口岸,山口就代表着国门,有国门就必须有海关人员驻守。这里出入境的人员都非常不固定,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海关人员们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只能随着出入境人员随叫随到,随到随验。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西藏边境的海关人员,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活着的丰碑,非常令人景仰。座谈会上,我们对中尼边界的海关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8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兼商业局局长张绍先、海关陈继虔等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八人由拉萨出发,乘两辆吉普车前往日喀则。次日一早,由日喀则出发去樟木口岸,上路刚跑了没一会儿,天气突变,下起了雨。行至距日喀则40公里处,因公路湿滑,刹车不灵,我们坐的那辆车翻倒在路边的水沟里。我、王慧彬、土登(藏族干部)、陈继虔以及司机王魁元五人都被扣在车子里。庆幸的是,我们五人都没有受伤,安全脱险。只是吉普车的挡风玻璃全部摔碎,车的帆布顶篷被压坏。在公路上藏族同胞的帮助下,我们5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吉普车从水沟里推出来。汽车还能开动,又慢慢地回到日喀则。大家的衣物几乎全被水泡透了,所带的文件由于妥善保管而未被浸湿。

8月5日,我们再次由日喀则出发前往樟木口岸。

西藏山高路险,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在那里工作的同志都要多经受几分危险的考验。这一次接待我们的海关负责人甄宜勃同志,不久后就因车祸而牺牲。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也饱览了内地难得一见的奇景。西藏号称“世界屋脊”,风景如画。我们一行穿行在雪山大川之间,途经的拉萨、吉隆、仲巴、康岛、江孜等县、区和加加、桑桑、玛拉山兵站等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山头终年积雪不化。我们还一路继续向上登攀,越过了海拔4890米的突击拉山;攀过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康巴拉山口、马攸木山和库拉山川。一路上,我们迎着朝霞,送去夕辉。白天,湛蓝的天空就在头顶上,白云洁白柔软,就像刚摘下的棉花,仿佛伸手可及;夜晚,深蓝色的天幕低垂,繁星如颗颗钻石,似双双明眸,在我们眼前闪烁跳跃。这里是离太阳和苍穹最近的地方,我们既感受着“云中漫步”的欣奇,又体验着“星空遐想”的惬意,城市的喧嚣都渐渐离我们远去。 但是,住在县政府招待所里面,我们盖两床棉被仍然感到寒冷,一夜难以入眠。正如有人说的,这里是“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然而,我们的海关人员在这边疆苦寒之地,却展现出边关人精神的高洁。为了五星红旗在边界高高飘扬,他们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头发凌乱但五官线条粗犷如美术造型,脸膛黝黑像古代青铜器,那都是高原上超强的紫外线给留下的印记。他们每个人脊梁挺立,如一杆杆傲然不倒的人生坐标,指引着人们前进!

繁荣的中尼边贸

尼泊尔王国(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国会宣布废除君主制,结束沙阿王朝统治,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个历史悠久的内陆国家,北靠我国西藏自治区,1955年8月1日同我国建交,是我国的友好邻邦。

“尼泊尔”一词的含义来源于藏语,“尼”的意思是家,“泊尔”的意思是羊毛。由于盛产羊毛和毛织品,这个国家被称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尼泊尔的出口以农畜产品为主,其中粮食和畜产占一半以上。进口主要有纺织品、机械设备、水泥、钢铁,石油产品、盐、纸张、药品等。

我们一行跨过高山大川,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樟木口岸。口岸书记周治海见到北京海关局的领导到来格外高兴,因为这是海关局领导第一次亲临指导工作,特意按照藏区传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我们虽然一路上坐车颠簸劳顿,但被这么热烈地欢迎,一路上的疲劳完全被驱散了。我们顾不上休息就到“旅检通道”和“验货现场”去走走看看,把握第一手情况。

口岸的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口岸上有一座中尼友谊桥,桥那边的公路直通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桥上商贩来往很多,人群熙熙攘攘。中尼友谊桥隔开了两个国家,两边的物价也相差很多。我国一斤砖茶,卖1.5元,运到尼泊尔就可卖到5元。一盒火柴在我国售价只有2分钱,过了友谊桥就可以卖到2角。一桥之隔竟有10倍的差价,这让我们很惊讶。

当时樟木口岸的海关尚在继续建设中,我们还特地到施工现场查看。在那里进行伐木、盖房的民工就有六百多人,比当地居民还多。他们的建设主要包括卫检、边检、海关、银行共同使用的检查房和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口岸书记周治海也跟我们反映了他们遇到的问题:那里海关干部少,业务量大,人手不够,急需添人;有时,进口的货物我方不知道货位,不得不问尼方人员;我方的货物仓库库容小,有些物品无处存放,积压严重,有些运不走的进口货物的外包装上甚至长出了蘑菇,这对进口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通关能力,使货畅其流。另外,周书记还希望能加强海关技术设备的建设,改善关员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他还特别强调需要加强交通工具的配置,以适应海关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里孜县的昆木加对岸是尼泊尔的科里山口,这里也是中尼双方进行贸易的重要口岸。尼方商人带进青稞、大米、白面、荞麦面、丝绸和尼龙制品;带出盐巴、酥油和畜产品。那时候我方的盐在尼泊尔极受欢迎,一皿(0.85公斤)盐在尼泊尔可卖18卢比。因为印度的盐尼泊尔百姓食用后不舒服,所以他们喜欢用中国盐。当时我国盐的收购价格每斤5分钱。

在这次工作检查中,我们发现走私活动严重存在。比如作为重要口岸的吉隆区冲色村,有12户人家,没有一户不走私的。吉隆的河西、热玛、麻嘎等地区走私也很严重。走私的主要是干部,另外是群众和军队人员。他们以走私进口表,出口麝香为主。每年2月是部队复员退役期,也就成了走私手表的多发期。走私活动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不少人弃农经商搞走私,影响了农业生产;干部队伍受腐蚀,被拉下了“水”;外逃人员增多,走私人员听到风声,怕被斗争就外逃;提供了社会不安定、不稳定的温床。

赴仲巴考察

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访华时,曾向当时的总理华国锋提出在中尼边境地区开展贸易,设立新的海关机构问题。但能否在仲巴地区建立新的海关,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这也是我们来西藏的任务之一。

仲巴县地处喜马拉雅山之北,与尼泊尔隔山相望,雅鲁藏布江的发源支流之一马泉河流经全县。那里山高谷深水急,自然条件恶劣,粮食不能自给,只能靠和尼方交换粮解决吃饭问题。主要是用羊毛和盐交换,1斤羊毛可换7斤粮,每年需用20万斤羊毛换粮食。仲巴县牧民的口粮定量很低,每月每人16斤,但肉食多,平均每人每月4只羊,还可分到酥油17~18斤。仲巴人喜欢饮酒,交换来的粮食有相当数量用于制酿酒,以满足人们的饮酒需要。藏区人们好客,仲巴县人民同样如此,有客必有酒。在餐桌上,主人把香醇的青稞酒倒出来,把深情的酒碗举起来,把洁白的哈达递过来。主人还为客人唱歌起舞,以示助兴。就是想让客人们多享受一口醇酒,多展露一下开心的欢笑。对酒当歌,歌能助酒。歌声和酒香一起飘荡,心儿和美酒一起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