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水滴--温家琦回忆录 第13节

点击:

为大型轰炸机机场选址

那里的老乡喜欢蹲到自家的房门口吃饭。远远望去他们拿一个大碗装着白米饭,上边放着金黄色的菜。我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是用橘皮制成的咸菜,几乎家家都是这样。他们说,买不起菜,橘子树家家都有,故平日就把橘皮当菜,我看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江西农村,老乡的日子过得还是很苦的。

在选址考察初步告一段落,需研究下一步如何深入开展单项调研和进行勘测设计时,我们住进了清江专区武装部招待所,附近就是樟树荣誉军人疗养院。

一次,我们应邀去疗养院参观。它占地面积很大,院内种有几十种柑橘果木。虽是初冬,树上仍挂着果实,黄澄澄的一片,柑果还飘着清香。此外,那里还有高大的皂角树、芭蕉树和许多叫不出名称的南方树种。我这个北方人“到此一游”,真是大开眼界。

参观后,热情的主人以水果招待苏联专家和我们一行。桌上摆满了老乡自产的品种繁多的柑橘,样样都鲜美可口。那些鲜果的中文名称我都记不清,更没法译出来一一介绍了。好在专家们只顾品尝,无暇去问准确名称,这样,我才忙里偷闲地自己吃起来……

我们——云升霖、陶天炳、齐肇慧、王连喜和我这批年轻翻译,自1955年9月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大型轰炸机机场——樟树机场的选址、勘测设计工作的全过程。

1958年,空军入闽作战前夕,樟树机场(跑道长3600米、宽150米,水泥道面厚度达1.5米)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杜-4”重型轰炸机部队进驻参战。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项工作融入了我们的辛劳和汗水,我们也为自己能在空军初建时期再尽一份力量而感到荣耀。

跨进北京航空学院的校门

1956年,经考试我再次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已经工作了6年半的我,做出这样的决定谈何容易。

首先周边的好心人认为,这时再上大学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因为已经有一技之常,可以工作啦!何况已近结婚年龄,再学5年不成老姑娘了吗?朋友们说得在理,然而一向渴望学习的我认为,大批专家撤走是我向组织申请学习的最好机会,当下虽能完成翻译、教育任务,但底子浅,知识面又窄,很需要再深造。于是我打了报告,后经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的批准,我得以参加考试,并顺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北航”)。就这样,在男友的支持下,我毅然走进学堂,去开辟新的天地。

大学的5年学习时光让我失去了许多。这期间,同龄人纷纷结婚,去享受家庭的温馨,工资也拉开了距离。我入学前已按三等八级的翻译标准(1956年按国务院确定的翻译标准评定的)挣99元,毕业后,当过去的同事薪金已提高到146元时,我却只拿68.5元。然而,我并不后悔,这5年我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新的本领,为这一切我甘愿从零开始。

艰难起步

20世纪50年代,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了“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那时我国还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之中。

毛主席坚定地认为,我们要不受人欺辱,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因此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的倡导下,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首任院长,这一天成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拔地而起的开端。

1960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而国防部五院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面对这一形势,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五院领导力量。1960年3月,国防部任命刘亚楼空军司令员兼任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从事技术领导),空军副司令王秉璋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视。然而,就是在中国人民遭遇最困难的这一年,赫鲁晓夫撕毁协议,下令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 

1962年9月,在北京北海公园留影

我于1961年北航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设计部。我重新穿上军装,成为了陆军的技术军官。1965年按型号分院,我又成了海军的一员,从而使我一生能在陆、海、空三军的技术领域里驰骋。

航天技术是集微电子技术、推进技术、低温技术、激光技术、核能技术、新材料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导弹是上述领域技术成果的最终体现。

1960年以前,苏联曾对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奠基和初期发展提供过援助。他们派遣了专家,并提供了型号样机。可是突然专家全部撤走了,我们要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出一个导弹型号,这对技术基础薄弱的我们该是多么困难啊!这时,作为军委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的聂荣臻元帅及时发出号召,他明确指出:“一定要通过仿制‘爬楼梯’、大练兵,向独立设计方向发展。”

2011年5月,在海军博物馆与本人曾经参加研制的导弹合影

我就是在这个艰难时期被分配到五院工作的,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仿制阶段的工作。

参加海防导弹型号的研制

苏联提供的样机代号叫“544”,是舰用导弹。这种导弹是气动升力,由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和重力决定飞行轨迹。它的外形像飞机,故称之为飞航式导弹,也就是战术巡航导弹。

因为我是学发动机设计的,故被分配去参加动力系统的反设计(即仿制)。动力系统是导弹飞行的动力源,它由发动机(包括助推和制动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组成。该系统是液体火箭中将推进剂从贮箱输送到推力室的系统,又分挤压式和泵压式两类。我所参加仿制的“544”导弹是采用挤压式的,挤压式供应系统通常由高压气瓶、减压器、活门等组成。系统工作时将贮存在气瓶中的惰性气体经减压器减压后压进贮箱,并将推进剂挤压到推进室,点火燃烧以产生推力。

我所承担的项目是设计其中的减压器和活门。我将样机上的减压器、活门等分解,进行零件测绘,画出图并标好尺寸,再拿到工厂加工,制作出我们自己的产品,进行装配试验。我主管的产品后来安排到沈阳111厂进行装试。于是1964至1965年间,我一直是在111厂度过的。我完成了两型减压器C2772、C2796及电炸活门、单向活门的反设计及改型设计。 

自1961年先到总参五院一分院四部,后在三院三部工作到1981年的20年中,我曾先后参加了“544”舰用导弹的反设计、“海鹰-2号”岸舰导弹、“海鹰-3号”、“鹰击-1号”超音速导弹、“鹰击-6号”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各阶段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961年—1965年,在一院四部:

(1)参加“上游1号”(即“544”)的仿制、动力系统附件的反设计、生产试验、处理技术等。

(2)参加“上游1号”发动机、动力系统的联合试验,为确定发动机及动力系统附件的性能提出分析报告。

(3)组织天津20所、沈阳111厂、119厂进行C2796减压器出口压力对电池影响的联合试验,为附件定型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