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水滴--温家琦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4)《几型发动机性能对比及应用》

第3情报网,即动力装置网于1984年出版了《几型发动机性能对比及应用》。

总之,在网长单位的积极努力、网员单位的认真配合下,各网都做出了很多成果,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从事航天情报管理

C.向军转民跨步

著名科学家、航天部科技委常委庄逢甘表示:“情报网的组织形式很好,是大家积极主动,自愿参加的。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从宏观战略方面,为领导者提供一些可采纳的建议书……通过情报网把军用技术扩展出去,再通过反馈,几年后,它对民用技术的作用就会显示出来……”

根据部、所领导的指示精神及专家的建议,我们从1984年起,开展了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的尝试。

1984年秋,我们组织4网和7网部分网员单位赴山东栖霞考察,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我们知道,栖霞盛产高质量的苹果,产量高,只是苦于无法有效地保存。我们搞低温技术的专家向他们提出用低温技术保鲜,他们听了十分高兴,非常愿意与我们建立协作关系。

1985年夏,我们组织10网和7网有关网员单位赴温州考察,受到温州副市长的接待。

这位女副市长首先代表市领导表示:“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我们这个有待开发的城市,我感到格外高兴,并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航天部人才济济,实力雄厚,而我们科技基础薄弱,如能与你们建立协作关系,那将会使我市很快发展起来。”

第10网的网长黄本成是温州人,他代表大家表示感谢,并提到温州人是很聪明的。这里人多地少,经济战略是以智取胜……我们愿意与你们合作,无论人员或设备,如有需要都可共用,共同开发新产品,使温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向现代化大踏步前进。那次考察在和谐的气氛中签署了几项议向书。 

1984年,第7网与第10网联合召开“航天高技术——低温、空间环境研讨会”

1985年夏,航天部第10情报网到温州调研并召开军转民研讨会

荣耀明(二排右一)、丁中柱(二排右二)、温家琦(二排右五)、姬秀珍(二排右七)、

于广经(三排左三)

1996年,第4情报网技术顾问合影

(左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关汉增,温家琦,中科院研究员、

北京质检局副局长付仙罗,网秘书小孔,网长王春如)

从事航天情报管理

D.沟通信息,分享资源

1982年4月,在苏州召开的第3情报网即动力装置网情报交流会的主题是“沟通信息,分享资源”,这一内容具有典型的意义。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以网的形式组织各条战线的同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通过交流可以全面了解国外发展趋势和国内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科研方向;理论计算及故障分析成果,可直接用于设计及改善生产工艺;加强教学、科研生产和使用者的联系,使学术渠道畅通,取长补短,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广泛发动群众,关心科研生产,普遍提高学术水平,从而加快四化步伐。

同志们肯定了前几年的工作成绩,新参加网的42所同志表示:“能以主人翁的身份与会感到很高兴,被推选为副网长单位又感责任重大,决心把网的工作搞好。”航天部一个“三线建设”厂的代表发言说:“我代表我们山沟沟里的小厂表个态:我们厂位置偏僻,消息闭塞,技术力量薄弱,资料来源缺乏。因此,这样的会议、这样的小型展览对我们来说是太需要了。我一定把会议的精神带回去,以推动我厂的生产。”航天部在凤州067基地的同志表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感到收获很大。这种组织形式很好,坚决要求加入到网的组织中来……”

第二砲兵技术装备部属于部外单位,他们也积极参加网的活动,认为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收获很大。为表心意,他们主动捐出2000元钱作为网的活动资金,令我感动。

我们组织的情报网活动,受到部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充分肯定。

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刘纪元在参加第11网(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交流会上发言:“希望今后多组织这样的会议,以便互通信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集中力量对高难技术问题进行攻关……以适应我部军、民用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长征3号”总设计师谢光选在第7网交流会上,充分肯定了低温技术网几次交流会上的选题,他还说这些文章“在同步通讯卫星的研制中起了重大作用”。

科研司司长曹长顺总工程师针对第2网(总体设计网)在1985年情报交流会上探讨的“国外导弹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这一话题发表观点:“情报网组织这样大型的交流会议对部领导有一定参考价值。课题很好,我们很满意。我看会议交流的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情报课题列入正式任务之中。”

科研司预研处处长张保乾对第2网所提建议书很感兴趣,他说:“建议书思考面广,许多想法很有参考价值,预研方面的152页建议都与部里的想法很接近,对型号研制和预研都有参考价值。”张处长还提议让我们将建议书上报国防科工委。

几年来,我在情报网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共制订文件、工作计划、规划16份,向上级上报工作报告7份、调研报告5份、工作总结24份,签订协议书1份。在《航天情报工作》、《国外战术导弹》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及编译文章9篇。其中,1988年在国防科工委主办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增强专业情报网活力和生命力的有效途径》获奖。接待来访只1985年一年就有90人次,回复来往信件约120封。

自参与到管理情报网以来,我和许多同事共同扩大了网的组织。在专业技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受到各成员单位,特别是航天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航天部我曾多次受到嘉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立二等功一次。

无论是前20年参加型号研制,还是后来近10年的情报网管理,我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9年,我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

35年后再当译员

我自1956年入北航学习至1990年已35年没有开口讲俄语了,可是1990年,我却应香港瑞晓公司之聘去莫斯科进行商务谈判。其实原本不是请我去的,而是请我的老伴孙维韬。可他当时因故不能前往,临时改换成了我。那时也不管是否愿意,我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临行前,我匆忙做了些准备,将日常用语写下,带上字典,于1990年9月初,陪着老板田正平一起乘机飞到了莫斯科。

由于紧张,我的头痛病又犯了。下了飞机,公司的工作人员已到机场迎接,并在莫斯科的北京饭店为我们接风。自然是好吃好喝摆了满桌,可我什么也吃不下,只喝了点汽水。就这样,虽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可我却无力欣赏那美景,很快回到驻地迷迷糊糊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