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母亲的影响,我们家的孩子都喜欢唱歌,唱得最好的要属二姐和大妹了。二姐曾参加哈尔滨市青年歌手比赛,在松花江的船上演唱还得了奖。大妹被公认为花腔女高音。中学时代,印度尼赫鲁访问鞍山时,她代表中学生到台上演唱,唱的是《桂花开放幸福来》,受到贵宾和群众的喝彩。
我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时参加了校合唱团的演出,当时是中苏合校,俄国音乐老师兼团指挥夸我是银玲般嗓音。如今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初甜美的嗓音,但我还是爱唱歌,且将小时候跟姐姐们学的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电影歌曲和现代歌曲录制成了光盘,闲时自己听听,自娱自乐。我还参加了“快乐的风合唱团”,团员都与我年龄相仿,以唱俄文歌为主。我们曾上春晚表演,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还到俄使馆进行过联欢演出。
我的兄弟姊妹
我们兄弟姊妹9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长大成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们个个都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大姐温家琛,1920年生于辽阳。
她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黑龙江巴彦、绥化、哈尔滨、吉林、沈阳、大连等城市多所小学任教。在职期间一直担任高级班主任、年级组长等。从1940年至1983年的43年间,大姐多次荣获区、校先进教师和模范教师称号。离休后,她作为文艺骨干担任“迪斯科”舞蹈队领队,同时还是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
二姐温家珊(又名宗玉),1923年生于辽阳。
1985年,大姐温家琛全家在大连合影
(前排左起:杨永杰、于晓瑾、温家琛、于雯雯、于乔、刘素清、于大明;
中排左起:周强、于丹丹、张颖、文晶珠、于芳、杨云、于茵;
后排左起:于歌、于春、于青、于铁君、杨明树、周全礼)
新中国成立前至1953年二姐先后在哈尔滨、吉林多所小学任教,1953年至1956年任鞍钢设计院工会主席,后到吉林手工业局工作,获统计师职称。她喜欢文艺、歌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三姐温家玟,1928年生于辽阳。
20世纪80年代,二姐温家珊全家在吉林合影
(前排左起:温家珊、刘军营;后排左起:刘路园、刘路明、刘殿驹、刘殿骏、刘路红)
1972年,三姐温家玟全家合影
(前排左起:小女儿李红梅、温家玟、李一清;
后排左起:二姐二女儿刘路明、大儿子李晓清、二儿子李晓群)
三姐是吉林大学医学院学生,1946年吉林市刚解放不久,5月初她就在校入党,1946年5月28日随吉林市政府由吉撤退,开赴后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历任吉林省舒兰县土改工作队员、中共五常宣传委员、副书记、妇联主任等职。建国后参加工业建设,先后任本溪煤铁公司党委宣传部长、鞍山市委组织处长、哈尔滨三轻局局长等职。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她处处以身作则,为革命、为祖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1年,母亲陈瑞青和三姐温家玟在哈尔滨
2009年,三姐温家玟来京时合影
(前排左起:三姐之女李红梅、三姐温家玟、儿媳玛莉娜;后排左起:儿子孙军、三姐之子李晓清)
大弟温致强,1933年生于哈尔滨。
1950年,16岁的大弟参军,投入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获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军功章。
他在空军服役近30年,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大弟曾负责《空军无线电通信条例》等空军条令的编写工作,还发表过多篇技术论文,正式出版了《空军通信兵军事地形学》等专著,在部队多次立功获奖。
转业后,大弟任葫芦岛市广电局长,其间在组建广播电视台,攻克技术难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赴俄考察,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他爱好广泛,好读书,有较好的文学功底,近年,参加撰写并出版多部文学著作,有人物传记《汉尼拔》、《加加林》、《麦克阿瑟》(合著),纪实性文学作品《苏三次援华》、《兵器文库》一书中的《兵器始祖》等。
大弟温致强全家合影
(前排左起:女儿温慧敏、温致强、王桂琰;
后排左起:大儿媳孙秀云、大儿子温锦海、二儿子温振东、二儿媳吴丽萍)
我的兄弟姊妹
1970年,大妹与我们合影
(前排左起:康如海、孙军;中排左起:温家珍、孙蕾、温家琦;后排左起:温致雨、孙维韬)
大妹温家珍,1935年生于哈尔滨。
大妹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十余年间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被评为优秀中学教师。她酷爱文学,文笔不错。歌也唱得特别好,文工团曾拟吸收她入团,父母没有同意,否则,她的人生将是另一番模样。大妹教书能引经据典,很受学生欢迎,在校教历史、语文。可惜她有先天性心脏病,身体一直不好,64岁时就离开了我们。
小妹温家玫,1937年生于哈尔滨。
2002年,小妹温家玫全家在大连合影
(前排左起:丁寅生、丁虹升、温家玫;后排左起:丁涛、丁健、于丽)
她自幼聪明,中、小学都是三好学生,1962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在大连中心医院任主任医师,她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很受患者欢迎,许多患者和她成了朋友。作为优秀医师,小妹曾被辽宁省选派,随援外医疗队赴也门工作两年。
2001年,二弟温致雨全家在镇江合影
(前排左起:韩雨凡、韩意、杨晓平、温致雨、刘远温欣、刘亚平;
后排左起:温飞雁、温飞舟、姜利华、温飞雪)
2007年夏,温家琦和二弟温致雨在哈尔滨
二弟温致雨,1939年生于哈尔滨。
196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参加二十余项大中型港口、桥梁工程的建设,发表过三十余篇论文。
二弟通晓英语、俄语,曾赴科威特、伊拉克、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考察和工作,退休后作为技术顾问,又应聘赴舟山和北京海湾进出口总公司工作至2010年。
他爱好广泛,博览群书,自幼喜欢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近年曾在《吉林日报》、《北海日报》、《滇江日报》、《中国商报》、《俄苏文学》、《东北现代文史记》及新西兰奥克兰的《亚洲时报》等18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主要著作有传记文学作品《克劳塞维茨》、《库图佐夫》、《艾森豪威尔》、《军界泰斗图哈切夫斯基》、《麦克阿瑟》(合著),科普读物《新概念兵器》,记实性文学作品《跋步者的足迹》(合著)、《跨越苍茫》(合著)、《契柯夫短篇小说全集》(译著,其中一篇)、《爱的主旋律》(合著)。此外还作为编委,参加了《俄汉军事大辞典》和《北极熊》丛书的编著。
小弟温致清,1944年生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