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是传奇“火叉乌”--乌兰德全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等我进了民俗村,各个报纸、电视台一宣传我的演出,闻名而来的老板都请我去给他们撑撑门面。可我哪儿都不去,为什么呢?我以前演的时候,他们根本就看不起我。在那时候真是走遍天下路,吃遍天下亏。社会中人就是这样,以相貌、穿着打扮取人,这样的人很多,我心里安慰自己不能跟他们计较。

虽说深圳很乱,要工钱也很难,可是那时候,挣起钱来就不辛苦,挣不着钱才真觉得辛苦。我在深圳总觉得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觉得那是我到过的最好的地方之一。

民俗文化村

 离开歌舞厅后,我们去了“锦绣中华”、“民俗村”。当时“民俗村”的经理就问我:“你在外面演出一天多少工资?”我说:“一天一百块钱。”他说:“你要到我这‘民俗村’来,你知道我能给你多少钱吗?”我说:“那肯定没有外面歌舞厅多,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安定下来。”之前我们去歌舞厅去表演,道具不好带,上公共汽车人少还行,人多了人家就讨厌。这个“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我们中国第一个民俗村,我想我们应该在这种舞台多展示一下我们传统的杂技节目。

这样,1990年的10月1号我就正式进了“民俗村”,当时给我们就固定在了“民俗村”的东大门。进去后,工作人员说要给我们的团队起个名,“人家苗族叫苗寨,侗族就叫侗寨,你们叫什么呢?”我说:“我们是旗人,蒙古族,我们就叫做‘北京八旗子弟’。”老板听了也觉得挺好。

“民俗村”开幕的时候是李鹏来剪的彩,我们的香港老板带着李鹏到了我们表演的场地,介绍我们:“这是你们老乡,北京的,演的都是传统杂技,他们是八旗子弟。”

就这样,我们算是正式演出了。“民俗村”天天都有外国人来参观,看我们表演。外国人看杂技特别兴奋,有看一遍两遍的,也有反复来看的。有香港游客,也有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游人,真是应了邓小平那句话:“全国学深圳,深圳学香港,深圳是特区,是我们中国南大门的橱窗。”

我们在民俗村演了一个月,经理觉得我们还不错,跟我们说:“我们办公楼上往下一看就能看到你们那每一场都围着很多人。”

当时我们去深圳的时候,带了一个姓赵的老师傅,是萍乡的。他已七十多岁,还有两个徒弟,一个演魔术,一个和他搭档说相声。后来那个赵老师得了哮喘病,他徒弟把他送回了江西。

1991年锦绣中华,乌兰德如和乌兰延东表演高车踢碗

“民俗村”规定,签了合同的人上下班穿的衣服和表演的服装全是公司发,而且工资还高,休息日也可以吃免费工作餐。他们的正式员工,一个月工资都在两千到三千之间,我们的工资只有五百,因为我们是外聘的。他们正式工签的是三年的合同,而我们是三个月、半年的。还有,我们如果要去其他地方,要终止合同了才能出去。而正式工则是保留工龄,是这边拿着一份工资,另一边也拿着一份工资。

我们按月签合同的人,从早晨九点钟一开大门,威风锣鼓、耍狮子、走高跷等等就得先演上近二十分钟。演完了就休息,换一拨人再来演。我们的工作时间长,人家正式歌舞团、民族团上午都不用上班,下午两点钟演第一场,晚上演一场,一天就两场。

我们一般下午演出,小孩去的时候才六岁,个子好矮,一窝腰一抱腿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个篮球,香港的一些游客就看着她的腰像面条一样软,会给小费。当时我们不懂,还拿着这一百块钱小费到办公室,问工作人员该怎么处理。办公室告诉我们,在深圳给小费是正常的,演得好人家就会给,观众给了我们可以收好,但是有一条原则:不能主动向人家要。这样我们才知道,如果好好演,每天我们都能得到小费。这小费有的给得多,有的给得少。

每天起早贪黑演出,虽然很累但却很开心。北京周口店来的踩高跷的人演出也多,他们上午、下午、晚上各演一场,但他们的演员多,可以替换着休息。不像我们,就去了四个人,表演起来缺谁都不行。再加上我们的观众越来越多,演出的场次也越来越多,根本没时间休息。

北京有这么一句话,“要在人前显贵,就要背地里受罪。”我在深圳的时候,有新加坡的人就跟我开玩笑。我问他们说:“你们哪儿的?”他说:“我们是新加坡华文电视台的。”我说:“你们是不是给我录音了?你要录下音了,我如果有说错的话,放在‘文化大革命’我得挨批斗。”结果他们说没有,就是闲聊。到最后说:“告诉你吧,全给你录下了,今天晚上在新加坡就给你转播出去。”他们就爱跟我开玩笑,不过这也没什么。

当时要有这样一个心理:就是台下一个人也没有,也要状态很好地演出,那真不是一天两天才能习惯的。这个公园是由香港老板投资建的。一开始是一个露天舞台,其实在深圳露天舞台的表演形式是不适宜的,因为深圳天气变化很快,一会艳阳高照一会又下起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遮风避雨的表演场地才行。

我们不能讲条件,再说我们吃苦吃惯了,可以站在太阳下表演,但反过来说,要观众在太阳底下看那可不行。人家花了几十块钱的门票进来,是消遣来的,不是玩命来的。很多人怕热,他可以坐在茶楼里头,开着空调喝茶消遣。可是老板就要我们在露天大太阳下演,所以就会出现常常没人看的场景,就是因为太热。不过我们总得听上面的指示,他们要怎么安排,我们就得怎么配合。

民俗文化村

有一次,有人告诉我5月30号是深圳的荔枝节,也是深圳的市节。没想到,当天民俗村里搭了一个很大的塑料松树,并在上头绑了满满一树荔枝。演出一结束,荔枝也就被大家摘走了。

荔枝节开幕式在深圳体育场举行,我们拿了两杆中幡,一个上面写的是“深圳华侨城”,一个上面写的是“深圳锦绣中华”,足有10米高,确实很威风,还用做动作吗?老板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标语,老板自豪,我们也觉得很光彩。

深圳天气太热,到国庆节了气温还有三十多度。除了天热还很潮湿,对于这点,我很不适应。春节还下雨,而且一下能下一个星期。演出的鞋一会儿就湿了,湿了还要换一双,湿了的鞋一个星期都干不了。衣服也是,晾半个月还湿着。

刚到深圳的时候,住的地方没有菜市场,想买吃的、用的都不方便,后来才慢慢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去的第一年的春节,我们在深圳过的,还闹出了个大笑话。

我们的日常用品,不管是手纸、香烟,还是酒、肉,什么都没预备。到春节一下子麻烦了,商店全部关门。因为开商店、卖油盐酱醋茶的这些人都是潮汕人,大家都回家过年去了。广东对春节尤其重视,北京一般到初六初七商店都开门了,可深圳那要等过了十五才开门,因为他们家离得远。好在第二年情况就缓解了,商店也有了,菜市场也有了。

我住的地方属于华侨城,是一个开发区。我们当年去的时候,马路还没铺起来,都是泥巴路。这些基础设施都是1991年以后才慢慢建起来的,好多高速公路都是我们到那以后才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