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俯冲战斗机,规定是速度达到70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必须要拉起控制杆,如果不拉控制杆的话,飞机会一直加速,可以加速到1000公里每小时,飞机一下就扎下去了,有的时候几秒钟没判断对,就会人机两亡,所以反应一定要快速、准确。
实际上,这些地上训练都没有空中飞行困难,地面和空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空中飞行的时候就直接涉及到淘汰的问题了。上机是有次数限制的,教你一个技术,四次、五次、六次就只有这三个选择,如果还不能掌握这个技术,相关人员就要进行空中审查了,超过大纲次数太多,接受能力太差的,就会被淘汰,这种情况叫做技术停飞,淘汰率很高的。
而且空中飞行是非常昂贵的,每飞一个起落都是钱。咱们国家不能跟外国比,不能无限制地飞,因为每飞一次特技消耗的航油就是1吨。我的身高是1.74米,我这些年飞行所花费的黄金可以铸成两个跟我一样高的金人。
地面训练合格之后,还要进行一项很重要的训练——跳伞训练。当时的跳伞训练是很艰苦的,我们穿着跳伞靴,从两米高的平台上,跳到很硬的地上,双脚着地的时候是不能分开的,不然强烈的冲击力会造成一只脚的骨折。每天跳上千次,训练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上不去床了,脚是肿的,腿迈不上去,要由别人把脚搬到床上才行。
学员队训练
经过这种训练以后,终于盼来了登机准备跳伞的时刻。我记得很清楚,那天的天空特别蓝,太阳还没露头,我们就都背着伞,戴着钢盔,排着顺序走上安-2飞机。当时飞机载着我们8个学员,太阳刚一露头,飞机就起飞了,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上天,当时心里“咚咚”地跳,心跳达到每分钟上百次。
飞机飞到了指定空域之后,有人给我们报“300米、400米”,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就是一个劲儿地紧张。飞机上升到800米之后,平飞了一段时间,机舱里面的灯就亮了,这就是提示跳伞员做好准备。我们陆续地从座椅站上起来,红灯亮的时候同时响铃,机门打开,在身边的教员的帮助下,我们开始跳伞。
我站在舱门往下看,空空的,什么都看不见,然后用力一瞪,我就跳了出去,感觉自己的速度特别快,眼前有点儿模糊。我的胸前背着一个备份伞,背后是一个主伞,按要求,跳出去之后要很慢很慢地数十秒钟,十秒钟之后主伞仍没有打开的话,右手就要拉开备份伞,这种双保险会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如果数快了的话,很容易主伞和备份伞同时打开,就有可能搅在一起。我当时是数了七八下,伞“噌”的一声就打开了。眼前突然一亮,下降的速度也慢了,我回头一看,我的几个兄弟们也都陆续跳出来了,我们分别散落在蓝天上,底下是碧绿的草地,那个场景也真的很漂亮,那时感觉真的很激动。
跳伞成功之后,我们要进行起落航线和起落特技的训练,并不是能飞56个起落就放学员单飞了,还需要特技的训练,要是特技不适应,还是会被淘汰的。
在初教6的飞行特技里,有简单特技和复杂特技,复杂特技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大坡度盘旋。坡度是60度,在飞60度之前要训练坡度45度的盘旋,盘旋的时候需要向心力,靠飞行员硬拉驾驶杆拉出向心力,这期间要有4个载荷因数才能拉出这种向心力来,保持飞机机身倾斜60度,然后飞机在水平面上旋转。
除了大坡度旋转还有许多飞行特技,像半滚倒转、急上升转弯、筋斗等等。半滚倒转的时候,飞机要先飞到上面去,翻过机身,背面朝上,再进行横滚180度,再180度回来,然后要求飞机倒飞一段距离,接着飞机飞到下面去。还有急上升转弯,以最快的速度争取最快的高度上升,再做180度转弯。筋斗,就跟我们人翻筋斗是一个道理,飞机整个拉一圈,拉到顶上之后倒过来转一圈。半滚倒转与筋斗的区别就在于,半滚倒转它是半滚,180度,筋斗是拉到顶上以后再下来。还有斜筋斗,就斜着画圈,开始的时候是15度坡度,到顶部是30度坡度。还有双筋斗,就是两个筋斗连翻。
这些都是初教机里的复杂特技,到了高教机里还有其他的高级特技,比如大坡度旋转的坡度会达到72度,整个机身相当于立起来了。还有一个是要把飞机拉起60度的仰角,然后再进行半滚。还有双滚,就是在达到最高点的时候滚两圈再下来。
这些飞行特技也都要非常熟练,在战斗机上可以随机应变,不然的话还是会被淘汰的。所以说,我们国家飞行员的淘汰率也是挺高的,每一个环节不合格都会被淘汰、停飞的。
之前的这些训练都是铺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自己灵活驾驶飞机。我的首次单飞是在1970年,当时心情是相当激动的,是38军把我们送到这儿来,是党把我们送到这儿来,穷人的孩子能当上飞行员,真是非常感谢共产党啊!
第一次真正自己驾驶飞机真的是“生来居住在大地上,多么向往飞向空中,去亲一下晨星晓月,去抚摸一下彩云长虹,飞行中我忘了抚云追日,却对山川田野兴致更浓。”当时就是有种感觉。而且单飞的时候教员是不坐在后面指挥的,这就意味着飞行达到要求了,可以单独完成飞行任务了。当我坐在初教6飞机里,从起飞线上起飞的瞬间,热血沸腾,我激动地喊着“毛主席万岁”,一套动作很流畅地完成,那种自己驾驶战斗机的感觉是相当地自豪啊。我的飞行很顺利,原本单飞时是只能四个起落就应该回去了,但由于我表现良好,上级还奖励我多飞了两个。
其实第一次单飞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紧张的,逐渐就转入正常训练,基本上天天飞,只要天好就飞,学员的任务就是飞行,慢慢就不紧张了,已经习惯了。
进入第五飞行学院
1971年,我进入了第五飞行学院,进行高教机的训练,之后的飞行生涯都是在第五飞行学院中度过的。
初教6飞机只是一种初级教练机,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这种飞机毕业以后,我们还需要进行高教机的训练。因为我所在的第四飞行学院高教团,当时正在培养巴基斯坦和越南的飞行员,所以我们这些中国飞行员就只能转到其他航空学院进行训练,这样我就转到了空军第五飞行学院,也就是甘肃省的武威机场。
武威机场很有自己的特点,它地处河西走廊,左侧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右侧是腾格里沙漠,机场建在了祁连山的一个山口,所以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夏天飞行的时候经常会起小龙卷风——沙漠的热气与祁连山的空气混合形成的旋流。还有就是这个机场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大的战略机场,拥有我们国家最好的地下飞机库,所有的飞机都可以转入地下。而且机场的跑道也是很有特色的,是“闪电形”跑道,这样两架飞机可以同时降落、起飞。为了适应高原气候,机场的跑道也是要比内地的长,起飞跑道、着陆跑道再加上中间的联络道,总长5公里,是全国最长的跑道之一。
机场所在的海拔高度接近1500米,属于一般高原机场,我们刚到那儿的时候不适应,经常流鼻血,而且那里的紫外线也特别强,我们一个个都晒得黑乎乎的,跟小黑人似的。甘肃干旱,夏天温度很高,跑道的最高温度甚至能达到50~60摄氏度,鸡蛋直接打在跑道上,一会儿就熟了。有时我们飞行下来都会浑身湿透,有的来不及换衣服,第二天再穿上,汗碱再加上汗水,都洇透了。冬天的时候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用手摸一下飞机,马上就粘下一层皮来,在那儿训练是比较艰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