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当时工会给我们30块钱,作为我们筹备婚礼的费用;我爱人的很多同事也帮我们准备一些结婚用的东西,还给我们布置了一间新房。我很感谢这些人,如果不是他们,我们的婚礼一定是一团乱麻。我们结婚的地点在国子监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大院里,那时中央民族歌舞团就在国子监。既参加毕业典礼又举行婚礼,我也算是“双喜临门”了,虽然现在这么说,当时的确把我忙坏了,就怕顾此失彼。
中央民族歌舞团(1952年前称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的第一任团长是吴晓邦,顾问是费孝通。费孝通既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也兼任歌舞团的顾问。他对我们的婚事也特别热心,为了给婚礼减少麻烦,他特批用自己的车接送我参加毕业典礼。参加完毕业典礼后,费院长再用自己的车把我接回来参加婚礼。我的伴娘是钱学芳,她是我在舞研班的老同学,我们当时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她改行,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一起来的还有一些朝鲜族的同学,他们都兴高采烈地来祝福我,大家都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我们这边大概来了10个人。我们买了一些糖果和西瓜来招待客人,当时是夏天,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也不知道买什么。颇有新意的是,我们还准备了一块粉红色的方绸缎,来的人都要在上面签字。至今,我们还悉心保留着这块绸缎。
我的婚姻
婚礼在一个很宽敞的操场中间举行,开了个舞会,有乐队,大家还跳交际舞。这种婚礼在当时还真不多见,可能和我们都是做文艺工作的有关系,当时的场面很热闹,大家的兴致都很高。虽然我不是很会跳交际舞,但因为我是新娘子,大家都邀请我跳舞。随着音乐大家翩翩起舞,到处都飞扬着幸福的气息,我在优美曼妙的舞姿中也开始有些陶醉了。这就是我的婚礼,一个值得我终生铭记的时刻!
我们的婚礼搞得既浪漫轻松,有欧式的风格,又严谨正式,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除了开舞会之外,我们还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台子,我团的工会主席于岱岩作为主婚人,主持了我们的婚礼。我们是建团的第一对夫妻,有着不一般的意义。费孝通讲话祝福我们,他说:“你们未来的生活,应该像炉中的水壶,需要不断地升温,煤火需要不断添加,炉中的水也要增加,才能保持长久的爱情。”
我二姐也上去讲话了,她说:“我也觉得我妹妹太年轻了,但是我还是相信你的,希望你能够照顾好我这个小妹妹!”我和爱人相差10岁,这个差距不算大也不算小,家里人觉得我爱人是党员,是革命同志,在政治上挺可靠的。再说,我的家人也尊重我的意见,所以对我们的婚事并没有反对,但是在把这个最小的女儿送出门的时候,还是难免要千叮咛万嘱咐一般。我二姐讲完后,接着就是其他人送上祝福的话,我们当时还戴着新娘新郎的花,只可惜没有照片。不过,这也没关系,当时的情景和场面都像电影画面一样珍藏在我的心底,闲暇时可以随时拿出来回放。
我们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那天喜庆而热闹,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从那时候起,我就不再是一个幼稚的小姑娘,我马上就要踏入革命事业。我对新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渴望,我想把自己有限的精力都放到工作上面。结婚后,我们商量着五年不要孩子,因为我是搞舞蹈的,有了孩子会影响工作。对于婚姻我没有想太多,我觉得结婚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为了我能够调出来。我这个人不爱动脑子,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很简单,只要身边有个人考虑得很周到就行了。从此,我就有了依靠,我和爱人可以并肩作战,把自己年轻的精力放在革命工作上!
边疆巡演
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后来又到了北京,这两个城市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如果不是通过边疆巡演,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偏远地区百姓的生活方式。
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地方,虽然有壮丽的山河、秀美的景色,可他们却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感念党和国家的恩情,他们迫切地想和外界交流。我们的到来,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提升了自己的艺术水平。我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2年到1956年,这四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当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的日子是1952年9月1日,我和爱人都是在建团之前就进来的,算是早期的骨干。参加民族歌舞团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从此我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少数民族舞蹈事业之中,我和少数民族地区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初期的名称是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一开始除了日常的基本业务训练和排练外,还组织大家学习民族政策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参加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报告会,首先把大家从思想到业务理论都武装起来。学习后,我们才知道全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祖国遥远的边疆地区,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因此,党和国家委派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政策,使所有民族地区都能建立自治政府,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改善穷困落后的面貌。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领会党中央的精神,深入少数民族基层生活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同时也学习他们的歌唱、舞蹈、音乐。我团组成了一支专业的歌舞演出队,奔赴不同地区进行慰问演出。我自始至终都在演出队任舞蹈演员,偶尔也参加合唱队,穿着不同民族的服装,体现祖国民族大团结的内容。
1952年,欧阳莉莉参加桂西壮族[①]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庆祝活动,表演“瑶族长鼓舞
1952年至1953年之间,几乎是整个民族歌舞团全体出动。团里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大块油布,及一把油布雨伞(防雨具),我们自制的枕头套可以放进换洗的衣物等。有些同志把油布做成了像被套似的罩子,便于放进行李和打背包。开始的时候,都是男同志帮我们整行李,后来我们学会了捆绳子和打结,逐渐都可以自己动手了。这就像革命战争时期的急行军一样,这种穿着打扮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身上担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是去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百姓日常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就是要把党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牵挂传递给他们,坚决不能给当地的百姓添麻烦。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情特别深,他们把我们当成毛主席身边派来的人,当成党中央对他们的关怀,对我们特别亲切。虽然我们只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普通成员,但是我们要把党中央的关怀带过去,这就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我们团的一部分人专门参加演出,另一部分人主要是深入生活,从事创作,有时也参加演出。同时,我们全体参加自治区或县政府成立大会的庆祝活动。我们和老百姓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音乐、舞蹈等。也许是常年幽居大山深处的原因,或许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陶冶了他们的感情,还有可能是远古的祖先代代相承传下来的优美舞姿,这所有的一切都让这些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如果赶上少数民族的节日了,创作人员就会跟他们一块跳舞,唱歌,收集民间传说等原始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体会他们舞蹈、音乐中独到的精华和韵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和共同生活得来的感受,闭门造车一定是创作不出来的。
在深入生活过程中,我们边收集边进行创作,同时在当地进行排练演出,当时先后创作了“苗族花衣舞”、“苗族婚礼舞”,还有歌曲《西山谣》、《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优秀曲目,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只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在西南地区走了一大圈,了解了众多少数民族,仅云南地区就有傣族、白族、景颇、撒尼、纳西等23个民族。在这个边疆巡演的过程中,我到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很多地方,但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广东瑶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