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淡泊明志--叶振声回忆录 第14节

点击:

在桂林的工作情况

抓好基础件

我到桂机后,开始几个月一直在厂里调查、了解情况。我了解到铸钢件,特别是高锰钢件质量不稳定是全厂问题的关键,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针对这一课题,我注意读书看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抓住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全身心地下大力量去整顿。

由于当时的铸钢车间主任林元法是炼钢工出身,又在南宁冶矿厂铸钢车间干过,为人正派,工作作风认真负责,所以炼钢工艺和操作相对正常。缺陷严重的是造型和高锰钢热处理这两个环节。

造型的工艺设计不合理、不先进,是最突出的问题,加上工人操作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检验。热处理的升温、保温曲线制定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在林元法主任退休后,任命我接任主管铸钢车间。我接任后的指导思想是工作重点不在行政管理,重点是抓各工序建立健全和学习贯彻操作规程,选拔优秀工人担任中间检验员,辅导、监督贯彻,邀请上海冶金机修厂的退休老师傅来手把手地示范辅导。第一位是邹鑫源师傅,他曾是原上海冶金机修厂的车间工会主席,工作十分认真,待人真诚,是学习的榜样。当时的高薪聘请,也不过是100元一个月。接着又多次到上海聘请过戴师傅、钱师傅等十多位师傅陆续来车间指导。戴师傅是原上海冶金机修厂的工段长,对造型工艺和操作很熟悉,对大家帮助很大,最后是因脑溢血病逝于厂招待所,令人痛心。上海退休老师傅对本厂铸钢的贡献是我和大家难以忘怀的。

那时我尽量从生活上照顾好他们,例如,桂林的天气很潮湿,特别是到四五月份,一两个月见不着太阳,一直在下毛毛雨,挺讨厌的,又冷又湿。厂里的上海老师傅们洗了衣服干不了,都没有换的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因为锅炉房一般不让人进,我跟锅炉房联系好了,给上海老师傅拉了几根绳子,把衣服晾在那儿,晾在锅炉房里,这样用热气把衣服烤干了。

我派车间工艺员、中专生义富云到上海冶金机修厂去学习和实习铸钢造型工艺设计,成长很快,结业回来后,基本上就能独当一面。我带领我的主要技术副手黄保勇、郭滇生1978年底到沈阳冶金机修厂、沈阳铸造研究所等单位参观访问,开阔眼界。在沈阳见到了留苏同学杨恩长、郭树言和上海交大同学周学杜、包鹏飞等同学,当时条件很艰苦,我的礼品只有一人一包白糖。

通过几年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改进与完善设备和工装(如混砂机、烘干炉、砂箱、电弧炉、淬火炉、清砂机等),严格贯彻各工序操作规程,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终于使铸钢件、高锰钢件质量过关,并在广西排名前列,成为信得过的产品,也为日后开发新产品创造了基础条件。

1984年在我担任厂长以后,又下大力气到国家计委争取到拨改贷的资金,改造、扩建了热处理车间,这又是抓好基础件的一个重大措施。

在这期间我终于圆了我多年的梦,由当时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张新民和副主任董富强介绍,经过规定程序,1981年7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按期转正。在此前,1954、1963、1965年,我都写过入党申请书,但仅作为积极分子培养而已。此时,我的心情激动,决心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更高地要求自己,时刻记住自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不辜负党的期望,超越了简单的报恩心态。在我担任厂长后,责任大了,强烈的责任感时刻鞭策着自己。

抓好产品开发

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展开,从1980年开始,国家逐渐给企业下放自主权。这时我深感本厂只生产矿山配件,多品种、小批量,限制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的推进,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很难实现自主经营。要想摆脱困境,就要想方设法开发本厂有能力制造的,又有自身特色能够占领市场的拳头产品。当时企业界和本厂的一些有识之士颇有同感。1984年4月正式任命我为厂长以后,这个想法就成了我的工作目标之一。

当时正好赶上国有企业转型的阶段,这个厂到底怎么办?按照原来的思路绝对不行,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呢?后来开发新产品,比较容易切入的就是开发水泥设备产品。制造水泥设备,跟矿山设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跟矿石相关,但是应用更广。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县办企业很多,各地都上,遍地开花,苦于买不到设备,正好市场有大规模的需求。

开发新产品,从设想到实现,其实很不简单,要冒失败的风险,要顶着明里暗里的抵制和流言蜚语,要灵活地因势利导,坚定信念,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本厂职工尚未尝到新产品成功的甜头的时刻,更加如此。我主持开发的新产品分3个方向:

首先,开发了小水泥设备系列,包括立窑、回转窑、各种磨机(球磨、雷蒙磨)、各种破碎机(颚破、锤破)等设备,这是适应当时乡镇企业在广西遍地开花、大兴小水泥的形势应运而生的,看准了市场需求,买来现成图纸投产的,没有太多的智力投入。

我做厂长时,工厂生产了很多套年产10万吨以下的小型水泥设备。营销方面,投入了在当时是先进的录像广告手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桂林的工作情况

后来这种小型水泥设备基本上被淘汰,国家认为它对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消耗高、经济效益低。另外水泥本身的质量也有很多不过关,水泥标号不高,这样划不来了,很多小水泥厂被淘汰。这是一个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是正需要的,遍地开花,农村里面也聚集了一定的资本,我们正好做这个事,这是我在位做的第一个更新换代的产品。好景不长,几年过去,市场饱和,小水泥成为淘汰产业。但对本厂来说,是一次好的机遇,越过了冶金机械厂搞水泥机械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产量产值和利润有较大提升,职工队伍得到了锻炼,收入也有所提高。原党委书记、顾问韦元义同志对此有特殊贡献,是他提供信息帮助我们做出决策的。

第二,开发矿山井下液压采掘设备。这是以大厂矿务局的生产条件为背景的项目,课题任务的提出,主要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李旭工程师都来自大厂,合作伙伴是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的高澜庆教授和刘庭楷、方湄、王宝申等老师,曾试制成功液压采矿台车样机。在广西大厂矿务局的井下,甘肃酒泉钢铁公司矽铁山铁矿和河北小寺沟铜矿成功试采矿石,但未能获得推广应用,这与当时项目的负责同志指导思想偏重于学术成果、轻视市场经营有关。矿山可以用,就应该马上把它推开,在矿山里面先用起来,如果矿山不能用,看别的什么地方能不能用,因为都是采掘,液压打钻,完全可以用。

但是其中的部件凿岩机推开了,这个凿岩机是液压驱动的,在哪里应用呢?冶金行业的炼铁高炉,高炉出铁时要在出铁口处打一个洞,以前是人工打的,很费劲,而且打不好,容易出事故,现在用机械打,即用凿岩机做成了出铁口的开口机,这个机器效率高,而且没有危险,安全性高,所以这个产品很受欢迎。

第三,人造金刚石液压机和人造金刚石制品的开发。我设想开发这一产品的灵感是从参观广西地勘局金刚石厂受启发而来的。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工业用人造金刚石作为一种新材料,必将获得大发展,而当时用于合成人造金刚石的压机急待更新升级,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不同于搞小型水泥设备系列时,我们没有知识产权,人造金刚石液压机就需要我们自己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广泛使用的六面顶压机,对工装要求不高,但产量、质量偏低。西方使用的两面顶压机产量、质量较高,但工装要求高,压机和工装价格也较贵,在国内不易推广。当时根据这些分析,认为把六面顶压机从单缸600吨压力提高到800吨,就是一大进步,就是更新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