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的工作情况
我抓企业管理整顿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按合同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当时主要是跟着全国企业整顿的步伐前进,成立了企业管理科,把企业的生产秩序全面整顿了一遍,如修订补充各工种、工序技术操作规程,各科室、车间、班组的岗位责任制,车间文明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条例,推行QC质量管理体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工厂管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有序的状态。改革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是推行考核计奖办法和计件工资,办法很具体,很易操作,每个工人自己能够根据本月的产量、质量、安全等业绩计算出本月的报酬,办法规定奖励向生产一线和强体力劳动工种倾斜。该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巧干、苦干的积极性。作为厂领导,我提倡动脑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改善工艺、改革工装以提高工效,要求限制拼体力、加班加点的做法,保证工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为了使工厂保持后劲,以适应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生产能力,我每年都要安排一些急需的技术改造项目。如改造扩建热处理车间;扩建铸钢车间,新增3吨电弧炉,淘汰1.5吨炉,新上喷抛丸清砂机;扩建金工车间,为适应生产压机需要,新增多台大车床、镗床、刨床等加工机床;新建铆焊车间,淘汰旧厂房,增设保护焊;锻造新建1吨锻锤;新建总装车间;扩建露天库区和库房;新建理化检验室,增设无损探伤检验;新建整个金刚石分厂。所有这一切的投资都是本厂自有的积累,自力更生。大的项目(扩建热处理车间)使用国家计委的拨改贷资金,都百分之百地按计划还贷,获得有关部门和银行的一致好评。
当时企业是一个小社会,有厂办小学和幼儿园,有厂办食堂、厂办招待所,有礼堂兼放电影,还要给办理户籍迁移和农转非,职工宿舍是自建自分给本厂职工住的。这些都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在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以后,买进一些水塘,填土后连续修建了几批职工宿舍,一次比一次好,按工龄等条件评定,有偿分给职工,皆大欢喜,这对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一定作用。
申请购买液化气分给职工家属户使用,开始时由于配给数量不够,就按老规矩先照顾一线和重体力工种家庭。刚开始个别人不理解,认为液化气不好,硬推销,有点埋怨,后来明白了这是有关职工福利的好事。
作为厂长,跟基层打成一片也是很重要的。在铸钢车间里面有个热处理工段,铸件搞出来以后要经过处理,过去做这些都不规范。那段时间我下了大功夫去跟班,跟他们一起弄。因为我们厂子在桂林的芦笛岩风景区附近,白天不允许冒烟,只能在晚上进行热处理的工作,那段时间,我经常跟着工人们一起工作,这样把炉子弄好。
做热处理工作的多数是广西本地人。当地有很多老鼠,因为热处理车间很热,老鼠喜欢去。工人抓了很多老鼠,那些老鼠都是很大的。他们把老鼠杀了,把头和爪子剁掉,肚子里面掏空,皮也扒掉,然后用竹皮撑起来晾干,剁成小块,放上辣椒调料炒来吃,我也跟着吃。因为知道那是老鼠,我不像他们吃得那么香、那么多。
因为有的工人原先是渔民,他们什么怪物都吃过,真的是不在基层体会不到工人的这些生活,这些难得听到也难得见到。
下班了我跟他们在一起,知道了很多工人们中间的事情,跟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炼钢工人干活都是挺累的,出很多汗,得有地方洗澡。看到这种情况,我跟他们商量了,自己动手,用冷却水搞一个像样的淋浴室,这样干完活洗一洗、冲一冲。我跟工人们打成一片。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教育社会化,小学和幼儿园交给区政府了;职工宿舍折价卖给职工了。从群众工作角度看,党委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系统;工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厂长工作报告;团委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工会活动。举办过篮球赛、乒乓球赛,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足球赛。厂工会组织有舞蹈、歌咏团体业余活动,有一次我在厂文艺晚会上演唱了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受到欢迎,厂里有些节目被选参加市里的汇演,有的还得了奖。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1984年我就报名参加电子学院计算机学习班,约3个月,从二进制学起,学单板机,应该说当时刚起步,无论教的、学的都很吃力,我学到最后也就是有个概念。但我开始坚持引导财务和技术等部门探索使用计算机提高工效和处理(计算、贮存、制图等)能力,安排专职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经过长期努力,效果显著。
我担任厂长共3个任期,在第一个三年任期的前期,工厂是归属广西冶金厅,后来冶金部里独立出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西跟着从冶金厅里独立出来南宁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桂林冶金机械厂就划到有色系统了。我每年都要参加有色系统机械厂的工作年会,并参观、访问了沈阳冶金机械厂、衡阳冶金机械厂等这些龙头大厂,强调学习国外(如日本、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发展道路,还是很有启发的。为了使企业管理升级,达到大型二类企业标准,还去参观学习走访了鞍钢北部、南部机械厂,常州冶金机械厂,苏州冶金机械厂,宝钢,上海冶金机械厂等单位,这些都是先进的大单位,非常值得认真学习。此外,1989年下半年我和郭滇生一起去香港走了一趟,那时香港尚未回归,我们试图领略一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风采。
在桂林的工作情况
1991年,按全国企业改革进程,桂林冶金机械厂被下放到桂林市管理,上级单位是桂林市重工局。重工局认为我年龄大了,让我退二线,不担任厂长,担任总工,让我推荐一个厂长候选人。我推荐了38岁的技术科科长刘志勇接班。应该说,推荐是对的,因为换班后,我就解脱烦心事,转向技术引进、跑俄罗斯了,这是我很高兴去做的。而刘志勇在厂里接班,把厂里的生产和产品开发继续按原计划向前又推进了一大步。我62岁时,厂人事处按局里指示给我办了退休。
我的工程师职称及后来的高级工程师职称都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厅和南宁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审批的。为评高工职称,还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外语考试,我选考俄语。但迟迟不见评分结果,后来得知,难找俄语评判老师。这使我的高工职称批复时间从1985年拖到1988年,耽误了我获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工待遇。但此事没有影响到我的工作情绪。
在1993年2月12日,因工作需要,经桂林市市长特批,桂林市人民政府给我发了教授证书。
学会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参加桂林市科协的活动,如年会等。后来市里成立了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聘请我担任评委。
在广西冶金局(后改为广西冶金厅)及后来分出来的南宁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成立了金属学会和有色金属学会,我都担任学会理事会理事,多次参加年会。
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方几个省级冶金机修厂开展厂际交流活动,我曾到韶关冶金机修厂参观学习;也曾和广西冶金研究所炼钢室的汤辅新同去云南昆明钢铁厂去考察新钢种;也曾带领本厂几位炼钢技术人员和技工到湖南长沙、黑龙江齐齐哈尔钢厂考察学习新钢种(如炮钢、轴承钢)。我是广西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的理事,曾多次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等地分别召开过年会,交流冲天炉改造、机械化、自动化等铸造经验。还曾到过钟山(现在是贺州市)、梧州、玉林、岑溪等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