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三时,学校当局破坏了高中同学的学生组织,处分了大批学生。要求学生上课排队,上自习时不准说话,若被走廊上巡逻的助教发现说话,就要被叫出来罚站半天。
有一次,因我排队不好,被助教骂了。于是我在学校规定的要交的日记本上写了抨击助教和校长的牢骚话,认为这样不配是天主教,是非基督徒的态度。结果我被校长(张希斌,中等个,尖下巴,戴金丝眼镜,穿牧师服,约40岁)在三楼的里屋关了一天,并恐吓我要把我送警察局、开除、不给免学费等。因为我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当时对我是个相当大的刺激,曾沉默数周,似乎老实了,但在思想深处种下了叛逆情结。
同学玩伴
2008 年奥运会期间,小学同学三人聚会。左起:叶振声、段宝林、张林
童年时期的要好的同学不少,大多数已经不记得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张林、龚荣进、任绍曾、郭宏儒和童华德。
张林,多年来保持着联系,于北京钢院铸造专业毕业,已从山东大学退休,2006年9月7日,张林约小学同学段宝林一起来看我,58年了,互相都不认识了,所以照相留念。张林曾找到一张老照片,大概是1949年下半年在扬州瘦西湖的合影(除张林和我外,还有顾敦寿及其女朋友),我们都不记得是谁和什么情况下照的了。为此,张林有感写了一篇回忆短文,配上照片,发表在《扬州晚报》上。2008年8月18日张林专程从济南来北京约段宝林和我,正好女儿葆青回国,就4个人一起去了奥运鸟巢(国家体育场),非常开心,尽兴而归,照了很多照片作纪念。段宝林现在北京大学任民间文学教授。
1954年曾见过面的小学同学龚荣进,当时他在国家计委工作,后来不知道调到那里了。
任绍曾是邻居、同班同学、家境较富裕、天主教徒,解放后就失去了联系。
郭宏儒参加抗美援朝以后,曾在外经贸部工作,解放前曾住在我扬州老家的街对面,后来没有联系。
童华德,曾在扬州电厂工作,多年来,一直作为扬中校友会联系人跟大家保持着联系,1997年我回扬州时,曾见过一次,据说2006年逝世。
美汉中学
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曾经欢欣鼓舞。但不多时,由于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发动内战,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我从思想上破灭了对国军的幻想,怨气连天,变天思想日益浓厚,渴望解放。学校里有市青委工作队宣传鼓动,我参加了反蒋爱国学生运动,拿着写有标语的纸旗,呼着口号上街游行集会,反对蒋介石屠杀南京学生。这时组织了学生会,我担任学生会委员。
1949年春节前,扬州解放。当时放寒假,我正在江苏省镇江市大姑母家,春节后绕道乘私人木船渡江回扬州。在回家的路上,有一种新鲜的感受,市面安定,秩序井然。这与江南一片混乱成鲜明对比。解放后震旦中学停办,转入美汉中学,这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学校,我仍旧可以免费上学。
1949年7月到8月,暑假期间,青年团扬州市工委在美汉中学校园内办起了“学生之家”,也就是扬州市学生夏令营。我是积极分子,至今还记得当时第一次学习打棒球,到市中心大礼堂听时事报告等情景,接受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启蒙教育,这些仍历历在目。
1949年8月21日,我由唐家实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候补团员,并于当年10月24日转正。
扬州中学
由于厌恶教会学校的落后思想,1949年暑假期间我报考转入了扬州中学读高二,曾被选任团小组长、班级团支委和学校团总支委员,为少儿委员,负责初中少先队工作。
记得在学校的大操场上举行少先队队日活动,气氛十分热烈、隆重。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学校大门对着的礼堂“树人堂”,俯视呈飞机的形状,背对着扬州的西部城墙,俗称“大汪边”,南面是大操场,北面是校舍,好像有一个两层楼的圈楼。印象最深的人是李久翔,他比我高一届,是团总支书记、学生领袖,毕业后留学校工作了。
我在扬州中学的学习时间很短暂,仅半年,就于1950年3月被青年团扬州市工委抽调到华东团校去学习了。
尽管我在扬中插班高二仅读了一个多学期,仍然有一些同学记得我,例如田珏说,那时我们都是小个,常在一起玩。他说我那时很活跃。扬中51届在京同学,每年都有聚会,多为脱若男牵头。在2008年段宝林介绍了我的情况后,我应邀参加了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在动物园牡丹庭的同学聚会,2009年10月28日又应邀到脱若男家聚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活动。大家共同回忆往事、故乡情,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华东团校
1950年3月7日到9月7日,我在上海四达路华东团校学习,校长是由华东团工委书记李昌同志兼任的。我的学习小组组长是潘宗亮同志,他是从老区来的,是党员。说起来,我就是这时候认识了我的老伴汪立成,她在另一个班,是党支委,团支部书记,这阵子她还不认识我呢。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到上海,当时16岁,就是一个孩子,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开始还恋家,离不开妈,又想继续读书。到上海后我曾去淮海中路景行村林家看望过外祖母,她在林家从奶妈到保姆一直做了近40年工(林曾在盐务局做事,女儿在香港,孙子在交大读书)。我还曾去看望过一些祖辈的亲戚,后来没有来往,也就淡忘了。
1950 年,叶振声(前右三)
摄于上海华东团校学习期间
我们在团校的学习属于脱产,是供给制,发衣服蚊帐、吃大锅饭。团校校址在上海市虹口区四达路,原是一所中学,有楼房和大操场,很宽敞,夏天我们就坐在操场树阴下分组讨论学习。
记得当时欢迎苏联青年代表团来上海访问,在欢迎大会上见到苏联空军无脚英雄阔日杜布,青年数学博士等杰出人士,很是激动,增加了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和向往。
在华东团校结业时,我曾心想分配南下去福建,但结果还是回苏北到扬州分配了工作。当时校方指定,由汪立成带队,我和顾强、孙家琰、余君培、朱耀林、蔡萍、王泰裕、郁晋贤、张渊、王永怡、黄某、张某、李某等9男5女,一行14人,在镇江坐小船摆渡过长江,记忆犹新。
汪立成在华东团校第二期学员和辅导员中获得普遍好评,受到大家喜爱。不仅因为她政治坚定,工作努力,待人热情诚恳,而且因为她已经有了一段不平常的革命经历。1948年9月,当时只有16岁的汪立成就参加了南通女师的地下党组织,还在工厂做过建团、学校建队(少先队)的工作。
2011年立成为纪念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60年写了一篇文章(见附录)。
新华中学
从团校学习回到扬州市团委。当时团市委书记戴昭同志,分配我到新华中学任专职团支书。新华中学靠近文昌阁,有四五栋校舍和教职员办公室,校园内没有运动场,但校舍间空地宽敞,可以做操和课间活动。校长是当地知名的进步爱国人士陆勤,张教导主任是从老区调来的党员。校园西南角有一个礼堂兼学生食堂,外面有一口井和厕所,那时我住在学校,就是在井旁用井水洗脸洗衣。食堂北面有一间小屋,由我和新发展的团员们布置为团支部活动室。不久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了,在学校里掀起了参加军干校的报名热潮,我带头第一个报名,同时动员同学们报名,向学生家长宣传,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最后团市委因要保留一部分骨干,没有批准我去军干校,但许多优秀的同学走了,我的一个要好的扬中同学叶振球也去了海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