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淡泊明志--叶振声回忆录 第4节

点击: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正加速经济建设,一方面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另一方面面临西方列强的经济技术封锁。中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一边倒”的政策和行动口号。当时国人大多数对苏联是怀着敬仰(“苏联是我们的榜样,是先驱”,“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同时又有一种神秘感(对苏联缺少深入的了解),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我也不例外。当时我们留苏同学普遍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优秀成绩,向党和国家汇报并参加第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我也是这样承诺的,幸运的是我做到了,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组织上当时对我们将学习的专业和学校进行分配。还给每位留苏预备生量身定做衣服:呢夹大衣、呢棉大衣、中山服粗细毛料各1套,西服冬夏各1套,内衣裤、睡衣裤、毛衣裤、小棉袄、手套、袜子、毛袜、棉帽、单帽等,一应俱全,足够使用5年,装了一大一小两个帆布箱,还有一个红色小皮箱做书包。可见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历史已证明,总体上我们留苏学生没有辜负期望。

1954年暑假,出国前我曾回家看望家人,也到上海看望了汪立成。

留学苏联

1954年8月下旬我们留苏学生专列从北京出发经满洲里过境,因为苏联的轨距比中国的宽近10厘米,所以车厢被逐一顶起换车轮、换轨,然后继续在苏联国土上向西日夜兼程驶去。火车一跑数小时,经过的都是森林和草地,不见村庄和人烟。出发时北京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但到了西伯利亚就降到20摄氏度以下,早晚得穿毛衣。

火车上都是卧铺,其中一个车厢是软卧,大沙发床,我出于好奇便找借口去看了一下。我们的分配方案是在火车上宣布的,我们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学习的同学坐了7天7夜的火车,最终在晚上到达的,大家抓紧时间下车,自己搬行李,表明我们是爱劳动、能劳动的。有些看热闹的苏联老百姓凑上来说说话。学校的车很快接我们到学校去了。

城市印象

1994 年6 月,叶振声(左二)在副厂长帕里托夫(左一)陪同下,参观俄罗斯乌拉尔重型机器厂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是苏联乌拉尔地区的首府,20世纪90年代恢复原名叶卡捷琳堡,末代沙皇就是在这里被处决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在该市,是苏联最大的重机厂,在卫国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生产大批坦克供应前线,把最后一辆坦克放在厂门口花岗岩基座上,成为纪念碑。该厂还供应许多大型轧钢机给中国钢铁企业。城周围有许多工厂,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和卫国战争初期匆忙建成的(有的是从乌克兰匆忙迁来的)。他们和整个乌拉尔地区其他工厂一起,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大后方,生产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和供应大批物资,有力地支援前线,保证了胜利。

这里也是欧亚大陆交界处,离城市几十公里处有一座标志性的欧亚大陆交界界碑,上面写有碑文予以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曾随同同学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副厂长帕里托夫去参观。

学校风光

1955 年,在苏联乌拉尔工学院主楼前叶振声( 后排右三) 和部分同年级留苏同学合影

1957 年秋,苏联十月革命40 周年,留苏期间叶振声(前右四)等

中国留学生和铸造教研室老师们在乌拉尔工学院主楼前合影

新成立的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是俄罗斯七所联邦大学之一,由乌拉尔国立技术大学(原名乌拉尔工学院)和高尔基国立大学两所高校合并而成。2010年4月9日,普京总理任命维•阿•科克沙罗夫(原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长)出任乌拉尔联邦大学第一任校长。

我被分派在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改为乌拉尔国立技术大学)冶金系有色和黑色金属铸造专业学习,住在大学生城9号楼。

乌拉尔工学院有冶金系、机械系、建材系、电机系、动力系、化工系、经济管理系、建筑系、无线电系、工程物理系等,前6个系均有中国学生学习,都是侧重重工业的科学技术,工程物理系主要是保密的核技术,中国学生和非该系学生都不得入内。乌拉尔工学院在苏联当时工学院中排名第三,第一是莫斯科包曼高工,侧重军工;第二是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

学校的主楼是一座很长的四层楼房,中间是五层,顶层是一间很大的制图室,我们就是在那里学习工程画。大门在主楼中间位置,进门后两边全是存放大衣的地方,平时有人管理,给我们每人发一个存衣牌,假日无人,就采用自助的形式。

进门是一个有三层楼高的大厅,大厅棚顶中央吊着两盏大吊灯,每年冬季迎新年都布置一个大枞树,装点得很华丽,也常在这里办舞会,灯火辉煌。

正对着大门,继续向里面走,过道一边是餐厅,一边是小吃部和银行储蓄所,再往里上台阶就是图书馆,借阅教科书和参考书,两边是很大的阅览室,二楼只有四周一圈环廊放桌椅,光线很好,灯光明亮。

门口大厅两旁有楼梯上楼,有一圈走廊,正对着大门的那边中间有两扇对开的门,里面就是学校大礼堂,平时是节日演出、开庆祝会的地方。我参加的中国学生合唱团曾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过。记得国内来访问的越剧团袁雪芬等名演员在鲁迅夫人许广平带领下也在这里演出过。我在这里留有太多的美好回忆。

主楼正面二楼是校长办公室等办公室,其余多为教室、实验室。

主楼的两翼各连着两栋对称的厢楼。金工课的教学设备(钳工、车床等)在主楼的左地下一层。整个主楼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城市的主要街道,有轨电车环绕着学校开往城里和宿舍区。主楼的正面小山坡上是一大片开阔的树林,当年我们在那里上学的时候还是小树,20世纪90年代再去的时候它们已长成大树,主楼的左面是工物系楼,过了大路就是冶金系、化工系等连成一体的三栋三层的教学楼。

在主楼门前竖立着对着广场招手的基洛夫的全身塑像。后来这几栋教学楼之间有地下通道连起来了,冬天上课进出就免去来回穿脱大衣的麻烦了。

主楼后面是军事课教学用的坦克库房。军事课主要在主楼厢楼底层开课,还清楚地记得我在那里学习装卸坦克重机枪的情景。后来到三年级时,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主科专业课,大使馆指示中国学生可以不修军事课,除个别同学外,都不去上军事课了。苏联同学的军事课是必修课,我们学校的兵种是坦克兵,要通过卡车驾照和两次军营集训,如不及格,拿不到预备役军官证,就不能毕业,要服3年兵役,才能发给毕业证书。

在主楼后面,街道对面有浴室、洗衣房和理发室,这是我们经常去的一些地方。从这里继续向南步行,过了电车轨道,路那边就是宿舍区了。我们上课常常在这条路上走。

那里冬季很长,6个月有雪,记得有一年5月中旬还下了一场大雪。天很冷,记得1957年冬天的一个白天气温零下47摄氏度,中小学校都停课了。我乘电车到城里去,棉大衣、毛衣、毛裤全穿了,在车里感觉自己像是什么也没穿。白天短,最短的时候,上午10时日出,下午两点多太阳就下山了,太阳只是在天边一晃就过去了,所以有时上课、下课都是天黑的。冬天学校会安排一两次紫外线日光浴,每次约照射一小时。

夏季短,不热,有时好像就没有夏季,但夏季白天很长,晚11时天还有点亮,还没有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