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至1958年间,国内“反右”时,我校的一些中国同学也贴了些小字报,当时是贴在机械系6号楼里的一个房间里,我也去大概看了一下,由于学习紧张,并没有更多地关注。但是,1959年初有几位同学接到留学生管理处通知提前结业回国了,原因是什么,至今我也说不清。
成绩优异
1959 年6 月16 日,叶振声的留苏优秀毕业生证书
铸造专业课设置侧重冶金原理、物理化学、金相热处理等涉及材料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而关于机械化、自动化等机械制造方面则涉及不深,这是特点。回想起来,总体课程设置是合理的,打的基础是扎实的,这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被证实了。例如:铸钢、铸铁、铸铜、铸铝,无论是冶金、铸型和浇注系统设计都有很好的理论准备,而相关的金相热处理、金属切削加工、化学分析、工程制图、建筑等也有很好的准备,只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就可以出成果的。
不同于我们中国的考试,考试都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地问答。学生进考场先抽取一份试题,然后在下面准备,如果准备好了,等前面的考生考好了,举手示意,老师叫到后,就上前回答问题。在回答试题上的问题时,老师可能插话补充提问,回答完毕,老师立即评定给打分。5分为优秀(相当于90分以上),4分良好(相当于70~90分),3分及格(60分以上)。测验分为通过或不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是由考试委员会来接受答辩的,委员会由3位以上的老师组成,还有其他同学、老师旁听。在学生陈述以后,老师们会提出几个问题来,再解答,然后老师们评议后立即给出评分。
我们中国同学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在10~14小时,我也不例外,为建设祖国而学,非常勤奋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数届有中国同学参加的数学、力学竞赛考试,中国同学都是排名在前的,这也是苏联老师、同学直至今天一致称颂的。
1959年6月,我的毕业设计以“优秀”成绩通过答辩。苏联留学的5年间,我的考试成绩,除铸造原理4分以外,所有科目都是5分,而铸造原理的成绩不够理想是因为1957年的暑期,我急于赶着回国探亲,所以准备不够充分造成的。因此,毕业时学校发给了我优秀毕业生证书,同时也是苏联冶金工程师证书。历次实习我也获得校方和实习工厂的表扬和鼓励。我在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参加课外科研小组活动,曾研究硫磷(S、P)对球墨铸铁球化的影响,获得学生科研工作一等奖状,并参加了苏联科协,成为会员。
我们回国前,校方和系里举办了庆祝毕业和欢送留学生回国的盛大宴会,并给每一位毕业生准备了一份纪念品(本地特产工艺品)。气氛十分热烈、友好,但是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很快可以实现期待已久的愿望——与亲人团聚,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另一方面又感伤于跟已有感情的学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的分别,很难想象何时再相聚。
农庄劳动
我们支部曾组织中国同学暑假到集体农庄去劳动,帮忙除草,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体验苏联农村生活的机会。
印象中乌拉尔地区地广人稀,一块地种一年小麦、休耕三年种苜蓿草,耕作很粗放,看不出有什么农田管理。森林面积大,盖房子都用木料,林间空地上的草,秋天割下来,留在冬天喂奶牛。雨后到森林里去采蘑菇。
俄罗斯农村的木屋外墙是用整根木头修平三面垛砌起来的,木料间缝隙用水草和黏土垫上。房屋的窗户装饰很漂亮,也各有特色,显示房主人的个性。屋里很宽敞明亮,布置讲究,地毯壁毯都有,冬季很暖和,屋中央有一个大炉子,有一人高,烧木材的,炉膛里可以烧汤、烤面包,炉子上面可以睡人,很像中国北方的火炕。有的房子是两层的,下面是半地下养牛,上面住人。每户都有一个不小的院子,垛的木材够烧三年以上,夏天院子里还可以种菜。养着奶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太浓,必须兑很多水才可以供人饮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交通不便,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卡车,也有些人骑摩托车,但冬天下雪后就不能骑了。
三次旅行
我在苏联度过4个暑假。利用暑假时间,我曾经3次旅游,第一次旅游是在1955年,这也是我到苏联之后的第一个暑假。
我到了莫斯科、列宁格勒走马看花,到处去看了,看到很多风景,包括红场、克里姆林宫、列宁山、莫斯科大学,在莫斯科著名的地方都转了一圈。正值六七月份,可以在列宁格勒看到白夜,白天晚上都不黑天,晚上12点还可以打篮球,不用开灯。还看到涅瓦河上的海轮,涅瓦河是列宁格勒的主河道,有一个上游水源,一直通到波罗的海。整个列宁格勒由几千个岛组成,所以列宁格勒的河道、水系非常发达。大河上面有大桥,通常一般的桥都不能打开,但由于这条河要通过很高的海轮,所以要把桥打开让海轮通过,但是桥白天是不开的,只有晚上才会打开。平时的夜间很黑,海轮过也看不到,但是夏天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就有幸看到了,正好我就住在桥旁边不远的地方。涅瓦河的白夜,很美,难得一见。
我的第二次暑期旅游是在1956年,旅行的路线是文化之旅,因为乘船走的是伏尔加河,开始到莫洛托夫(现彼尔姆)上船,莫洛托夫曾经是苏联的外交部长,很著名,当时就是为了纪念他才把彼尔姆改名为莫洛托夫,现在恢复了原名彼尔姆。
莫洛托夫是一个重工业基地,那里有汽车工厂,我们没有去厂子参观。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南下,第一站到乌里扬诺夫斯克,1924年前城市的名字是辛比尔斯克,这里是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是列宁的本姓,后来这个城市就以列宁的姓命名。列宁的父母、兄弟姊妹五人生活在这里。列宁故居是一个两层楼,都是木结构的。我们在屋里转了一圈,有一架大钢琴,有一个特别大的木头柜,客厅里有一个大餐桌。列宁的父亲是一位督学,从家里的布置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父母很有教养,所以那个时候就教孩子们弹钢琴,可见他们家庭的教育是很好的。
这站之后我们到了古比雪夫,这里在卫国战争时期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地方,参观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在十月革命中,伏龙芝是一位英雄,他当指挥员时的政委是古比雪夫,后来俄罗斯的军事学院就叫做伏龙芝军事学院,而城市则命名为古比雪夫。
然后我们去了萨拉托夫,那个地方有俄罗斯的文学家,两个名人,一个叫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有一个叫杜勃留波夫。俄罗斯人都知道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了一本书,中文翻译叫《怎么办》。在那个地方有个博物馆,把他的文学经历展示出来,去看一看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落差很大,要建一个运河把它们连上,搞了13个闸门,就像我们的长江三峡一样,利用水流落差可以发电。通过这个枢纽,俄罗斯的5条河都连在了一起,那时候这项工程被称为共产主义工程。那时候看起来规模确实相当大,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看看我国现在的长江三峡,比那个宏伟多了。那时,在运河边上有一座斯大林的塑像,大概有二十多米高。
游船的终点站是斯大林格勒,沙皇时代叫察里津,后来改成斯大林格勒,现在改名为伏尔加格勒,因为在伏尔加河畔嘛。卫国战争时,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已经把整个城市都破坏了,不过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大部分城市建筑已经修复了,纪念碑、广场都已修好,但是仍旧留有一大片废墟,作为展览馆,所有的房子没有一座好的,全都塌了,而且在地上还能捡到子弹壳,战争都已经过去多少年了!我们去的时候是1956年,卫国战争是1945年结束,已经过去11年了,还能捡到子弹壳,不是文物保护得好,而是说明打仗是很残酷的。这也让我们非常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