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去了三个男同事和一个女同事。到了农村以后,吃饭是“派饭”,就是村长告诉我们到谁家,谁家就管饭,我们就把粮票给谁家。那时的农村老百姓吃得比城里都好,有白面,还有面条。住宿就给我们一间房子,女同事在炕上睡,男的就铺些稻草睡在地上,生活很艰苦,在元氏、行唐、邢台都是这样。到石家庄就好一些,住在水利局招待所里。
考察时,条件比较艰苦,至今我还记得一些事情。有一天,我们和一个姓赵的人同行,骑自行车到黄壁庄水库去考察。我之前从来没有骑过这么长时间的自行车,小的时候在城市里骑自行车,也就几站地,这次是从石家庄一直骑到黄壁庄水库,大概有四十多里地。去的时候还行,回来的时候,骑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时,我实在骑不动了,就下了车,坐在了地上,说:“我实在是骑不动了。”他说:“那怎么办呢?”再往前一看,正好,前边一个小饭馆,我们俩异口同声地说:“那咱们就到那个小饭馆里坐会儿吧!”于是我们推着车,就进了这家小店。进去就问:“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饭馆的人说:“我们这没什么吃的,只有点花生米。”(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那我们就来一点花生米吧。还有什么吃的吗?”“还有点用白薯做的酒。”“那就再来点白薯酒吧。”
嘿!这一口酒喝下去,虽然不多,但恰好能够促使血液循环,我就觉得有劲了,骑上车就回了招待所。
后来,我与另外两个建筑师又到了唐山的唐家庄煤矿。这两个建筑师一个姓王,一个姓沈,后来我和王还写了一篇关于农村住宅内容的文章,在《建筑学报》上发表。我们住在一个煤矿招待所,这是由日寇统治时期一个日本矿长的住宅改建而成的,招待所的被子本来是白色的,但是特别脏,都快成黑色的了,跟煤的颜色一样。当时是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我们睡觉时只是把外衣脱了,毛衣毛裤都穿着,再把大衣先盖在身上,然后再把那“白色”的被子盖上,放在胳肢窝下面。吃饭就吃白薯面,一个星期21顿饭,20顿都是白薯面,只有一顿是用白面做的馒头。还有像稀汤一样的玉米面粥。菜,就是用现在早已不吃的白菜根腌的咸菜,每顿饭都是这些。而且,那白薯面都是变质的,吃到嘴里是辣味儿,难以下咽,但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吃,要干活不能饿着肚子,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这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如此。
修建农村住宅
那时天天过着这种苦日子,还要去工地,进行搬迁、设计,工作方面一点儿都不能耽误。那两位同事,还不到两个月就受不了了,浑身浮肿,为此院里给他们捎来“浮肿粉”,但是也没起作用。后来,他们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回去了,但是我一点儿事都没有,就一直在那里坚持到最后。后来做完这个项目回设计院,同事调侃我安然无恙是因为刚从苏联回来,肚子里油水大。我前后在农村一共蹲点了三个月,了解了河北农村的住宅情况。当时农村户型都是“一明两暗三开间”,中间的一间房叫“明间”,过堂、做饭、房间出入都在此间;两边的两间房叫“暗间”,是卧室。这种格局的房子结构是“四梁八柱”,就是四根梁、八根柱子,做法就是木头柱、木头梁,在木头梁上放檩条,檩条上边放着椽子,最上边再放着苇箔,苇箔上边再做青灰背,基本上是平屋顶。平屋顶可以晒放老玉米、白薯干、柿饼等。
总体是这样的格局,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房子的结构也有些变化。比如行唐的房子,也是“一明两暗三开间”,但是中间的明间往后退一步,退60厘米~80厘米,这叫“一步退金”,这样退回一步,上边的檐子好像得到一个金窟窿似的。这样,怕雨淋又不能放到房子里的东西,就可以放到这里,家里养的小狗,也可以躲在这里避雨。
那时农村盖房子基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民靠自己花钱来盖。农民不可能一下子有很多钱,将四梁八柱、檩条等所有盖房子的材料一下子买齐全。他们往往攒点钱,先买柱子,然后再买一些檩条,今天买点,明天买点,慢慢地积攒材料。另一种是拆迁,国家出钱,可以一下买齐全部建筑材料。
通过对这里的考察,设计概念基本就出来了。根据调查的结果和这两种情况,我们开始研究该怎么搞好这个拆迁项目。我们设计的房子要用钢筋混凝土做柱子和梁,不是用木材,当时国家正缺乏木材。施工时,需要当地农民参与施工,这就会存在两个大问题:第一是农民对钢筋混凝土根本不了解,没有一点儿认识,混凝土里有钢筋,哪种钢筋在上边,哪种钢筋在下边,哪种钢筋是做柱子用的,哪种钢筋是做梁用的,他们全然不知,如果搞不好,放错了,房子就要塌下来;第二是梁柱重量太大,四个工人都抬不动。这是在农村进行施工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我们多次的调查研究,就这两个大问题,我想出了解决的办法。第一,针对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民工不会分辨梁、柱中钢筋的问题,我想出了“梁柱互换”的办法。就是将梁、柱都做成最大的受力体,就是按照尺寸和比例,将梁和柱子做成一样的,比如将梁和柱都做成边长12厘米或14厘米的断面,这样梁可以当柱子,柱子也可以当梁,怎么放都行,就不存在放错的问题了。第二,将梁、柱中间做成空心,就像空心楼板一样。空心的梁、柱受力情况也是很好的,但却轻了许多,有效解决了构件拼装的问题。
这两个方案的提出,避免了农民因缺乏用钢筋混凝土盖房子的技术知识而可能带来的危害,很好地解决了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性问题。方案提出后,部里认为我的办法很好,就在建筑展览馆的大院里做了一个“一明两暗三开间”、“梁柱互换”的样板房。然后,建工部就出了标准图,在一些农村开始推广。
设计城市住宅
刚刚结束了农村住宅的调研回到设计院,我就开始搞城市住宅研究。自解放以来,城市住宅中有些社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多个家庭合住,家庭之间互相干扰;第二是大龄男女与父母合住,这是当时面临的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解决这两大合住的难题。
当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性经济政策,住宅是根据人口和职务级别分配的,分配的原则是:院长24平方米、总工程师18平方米、室主任和主任工程师14平方米、工程师8平方米、技术员5平方米、家属一律4平方米。技术员体系一共分九个等级,助理技术员分四个等级,技术员为五个等级。当时中专毕业生为助理技术员,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是五级技术员。工程师凤毛麟角,数量很少,而且,他们年纪相对大一些,都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升官不发财。就是说技术员升到工程师(尽管很难升上去)待遇也不变。在这种投资有限、家庭人员又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努力解决住房问题。
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如果一家四口人,夫妇俩都是技术员,10平方米加两个孩子就是18平方米。可这18平方米很难设计出一套既有两个卧室,又有门厅、走道、厨房、厕所的房子,这个问题很突出,难以解决,全组二十几个同志,使出浑身解数,就是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还提出了“一厘钱”的精神,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进行各方面的比较,目的就是找出最低成本的设计方案,省砖、省水泥、省钢筋,能省的材料尽量节省,甚至在花费不多的插销、电源开关方面都考虑节省,当然这并非是偷工减料。那么想方设法地考虑节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相当困难,在计划经济下,经过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依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对大面积的住宅建设进行有限的投资,就需要减少无谓的开销,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