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被丢失的岁月--王庆瑞回忆录 第2节

点击:

等到了农历三十的前一天晚上,我更是激动得睡不着觉,因为第二天终于能吃上饺子了,能吃上一顿好饭,更能换上每天都惦记着的新衣服。

过去的风俗讲究小孩在农历三十那天早上换新衣服。那会儿新衣服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能穿上新的就已经不错了。许多是把过去穿过的,颜色不好了的旧衣服用“煮黑”放在锅里煮沸,染成黑色的,再重新缝制而成。

每当我们小孩子急不可耐地换上新衣裳和新鞋后,都会争着抢着去照镜子,女孩子摆摆姿势,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高贵的小公主,男孩子也觉得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小王子了。

在院里,有的孩子没有新衣服,有的缺新鞋,看见别的孩子都有,就吵得不行。所以父母再穷,过年也得给孩子做衣服,做鞋。就算来不及做的,借钱也给小孩儿买一双新的,让孩子过个快乐的新年。

如今不知怎么啦,感觉时间越过越快,这不还没怎么呢,大半年又过去了。

上学啦

我是七周岁上小学的,报名的时候差几天就到七岁。当时报名的考试挺简单,能从一数到一百就合格了。

那时我意外收到了新建小学(今包头市环城路第一小学)的通知书,新建小学原是招干部子弟的学校,条件非常好,当时学生没有招够,就把我们就近的部分普通学生也招来了。 我们去了以后感觉到其他的同学有很强的优越感,他们经常炫耀着家里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官级怎样,这无形中使我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好大。

平常上学时,我就带一个馒头或者窝头到学校吃。冬天的时候,教室里要生铁炉子,同学们都把带的干粮放在炉子上,等烤热了再去吃。这时就会发现,大家带的吃的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带的就好,有人带的就很差。我带的是什么呢?就是小小的窝头,而人家带的都是馒头或者油饼,所以我们带窝头的孩子时间长了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干脆就凉着吃了。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隆冬一到,内蒙的天气就变得特别冷。我们当时里面穿着背心裤头,外边穿着棉袄棉裤,早上上学时,寒风凛冽,冷风直往肚子里灌,而且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刚出门一小会儿,浑身就冻透了,手脚冻得红红的,哆嗦得都受不了。等好不容易到了学校教室以后,鼻子都冻硬了,连鼻涕也冻上了,进班以后就“嘎巴嘎巴”抠两下,然后赶紧围着火炉取暖,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我们那时的中小学课程不太多,课堂上老师讲完课,还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每天下午有时就一两节课,作业基本上在学校就做完了。放学后我们还有丰富的课外小组活动。

记得大概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每个班级都会分成好多小组。我们小组成员到一个房子相对宽松,或者有凉房(偏房)的同学家里做课外小组活动。到了同学家以后,要先布置一下屋子,比如贴点小红星,画点葵花,挂上一些好看、好玩的小物件,每一次活动时房子里都会充满小学生天真浪漫的童趣。

同学们在做完作业以后,聚在一起玩耍,做些小制作,说些自己的小设想,有的孩子还会搞一些小发明等等,一般都是活动到了天黑才意犹未尽地各自回家。大家对这个活动小组都十分喜爱。

那时的课外小组活动还分有很多的学科,比如音乐小组、美术小组、体育小组等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参加,这些我也都参加过。学科的小组活动也各有各的特色,形式也比较吸引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所以那时的学生普遍在音、美各方面都有些特长。

记录成长

校园里建起了小高炉

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平静的校园忽然被“叮叮当、叮叮当”的噪音所淹没,那时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到一个叫炼铁厂的地方去劳动,后来干脆把这个工厂“搬到”了学校……

打矿石是我经历过的第一个工种,就是把从矿山上开采出来的矿石,用铁锤打成碎小的石块。一开始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用小手不停地挥舞着小榔头,把苹果大的矿石打成核桃大小。但很快我们就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费劲不说,一不小心石头渣就溅到脸上了,于是工人们给我们每人做了一个小铁丝网,把较大的石头放在网内,左手持网,右手举锤去砸,这样砸出的石头既均匀又不会溅到脸上……

我们在校外劳动几天后回到学校,可还没有进校门就大吃一惊,因为校园操场上竟然垒起了小高炉。那是一个用耐火砖垒成的圆形炉子,有一丈多高,上面的开口是冒烟的地方,中间口说是往里加柴和矿石的,下面还有一个小口是出铁水用的。学校把我们集合回来说是要集中炼铁,向国庆献礼。我们在校园里打好了矿石,老师又发动我们到处去捡劈柴和干树枝做好一切炼铁的准备……

1958 年春,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和弟弟的合影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就准备放“卫星”啦,只见老师和大点的同学们往小高炉里铺好了烧柴,上面装进打好的矿石,一切准备就绪,就要点火啦!

校长一脸严肃地手持火炬,庄重地走到小高炉旁。

“点着啦!点着啦!……”

只见小高炉顶端冒起了青烟,几个大个子同学还手持大扇子在炉口扇火,再看几个同学搬着大木板也来扇火啦,还有一个同学干脆趴在炉底小口前,用嘴往里吹气……

“别吹啦,要出铁啦!”老师一把把那个吹气的同学拉起来。神圣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人们的眼睛全部集中到出铁口。“出铁啦!出铁啦!”数百双眼睛看着出铁口流出来的红红的液体……“出铁啦!成功啦!”操场上的师生在欢呼着,沸腾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把几块冷却后的,课桌面大小的,看似扁平的太湖石样的铁块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然后全校师生集合,前面打着红旗、校旗,扛着大喜字,抬着我们的胜利品,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前往市委报喜,为国庆献上厚礼……回家的路上,我们小朋友们还在议论着,兴奋着,一个个昂起了小脑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一个冬瓜有多大,五百八!”“嗨,这么大,这像个啥?”“一个冬瓜五百八,挖了个窟窿能住人家!……”

街道上办起了大食堂

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有一阵子很惬意,因为经常挨饿的我过了几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好日子。

那时我们街道办起了大食堂,几个院子的人在一块吃饭。人们先挑一个大的院子,然后搭起帐棚、垒起大灶、架起大锅,而且大碗里还有大块的肉。每个小家庭都不用独自做饭了,大伙在一起开伙啦!

真开心啊!放学后回到院子里就有饭吃。这天我正盛着一碗烩菜,心里喜滋滋地拿着白白的馒头狼吞虎咽地吃着,忽然邻居小朋友花眼一把夺走我的饭碗说:“别吃了,三号院有红烧肉。”说着一把拉起我就走,我极不情愿地看着饭碗说:“这个……”

“赶快倒掉,倒掉!有更好吃的你不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