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讲,客家人是一个很淳朴、热情、守礼的群体。前几年,我回了一趟老家,看见人们还是严格遵循并不断发扬着客家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我回到久别的故乡,所有的亲人都聚在了一起,共叙亲情。我觉得不仅是客家人,所有人都应该秉持这样的处世方式——严于律已,善以待人。
传祀千年的帝禹后人
曾姓是客家人中的大姓,出自帝禹,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且,由于孔子著名弟子曾参的缘故,曾姓成为了“御赐四大姓”之一——孔、孟、颜(颜回)、曾。
曾姓出自姒姓,是帝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梦中食薏苡而生禹,所以帝舜就赐给禹姒姓。帝禹5世孙少康中兴夏朝后,把小儿子曲烈封在了鄫地(今属山东省)。春秋时期,鄫国为莒国所灭,鄫太子巫出逃到鲁国,他的后代就开始使用“曾”字为姓,表达思念故土的意思。
现在所有曾姓中国人,都是出自太子巫一脉。汉朝时,王莽篡权,曾氏作为大姓、望族,不屑辅佐乱臣贼子,便举族南下,迁到了江西庐陵(今赣州市、吉安市一带)。
在赣州的曾姓先祖中,我最钦佩的就是南宋的曾几。曾几为官一生清廉、勤于政事,学识渊博、功力匪浅。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到了司马光、欧阳修、黄庭坚等诸多大家的赞赏,而他的学生陆游,更是对他推崇有加。
我的祖居在赣州西南和乐乡白田村,这里绝大部分都是姓曾。白田村距离赣州城20华里(1华里=500米),地处赣江左岸,而对岸则是储潭镇,这里一侧是河的凹岸,而白田村位于河的凸岸,地势相对低洼,洪水泛滥时常常受淹,但土地却因此变得肥沃。
我家祖辈为农,祖父去世得早,祖母一人守寡带着四个孩子。四个孩子都是男孩,在家里是养不起的,祖母只好留了我大伯父在家种地,让我父亲他们三兄弟进城打工,自谋出路。
二伯父去世得早,二十多岁就染病离世,我父亲排行老三,于是就只有我父亲和四叔父在外面艰难地打拼着。
后来通过打拼,他们积攒了一些钱,做起了生意。逢年过节,他们一定都要回去看望祖母,因为曾姓家族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母就离世了,所以我对她的印象仅限于家中供奉的画像。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41岁了。听说母亲一共生了12个孩子,但最后就只剩下我和两个妹妹,这多半是与那时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差有莫大的关系。除了两个亲妹妹之外,我还有一个姐姐,是我父母收养的孩子。我父母把她当作亲生女儿来养,直到给她找了好人家,嫁了出去。我姐姐对我很好,我小的时候就是她帮母亲照顾我。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她为我熬草药水,每天给我洗化了脓的脚。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肠胃经常不好,时常腹泻,有时会闹痢疾,医生就会给我喝蓖麻油,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洗肠,腹泻使得眼窝深陷,浑身无力,要过很长的时间身体才会恢复。而且儿时让我最害怕的当属小黑蚊子,那种虫子在腿上叮咬后,就会出现大片大片的痕迹,有种奇痒感,用手会不自觉地去抓,尔后皮破化脓。所以每年到了夏天,母亲和姐姐就会亲自到野地采草药,然后熬成药水来给我洗伤口,看着她们额头上滴滴的汗珠,心中真是有万分的愧疚,真是辛苦她们了。
我母亲是典型的传统妇女,她没有什么文化,一辈子相夫教子,打理好家里面的事务。母亲姓林,叫曾林氏。那个时候女性的地位不是很高,加上自身对于传统的遵从,普遍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父亲那时候开生猪行,就是把赣州附近农民养殖的猪收购之后转运到广东,从赣州到韶关,再到广州。父亲早年和四伯父在外打拼,给人当伙计,吃了不少苦,好在他们都挺了过来,有了各自的生意。苦尽甘来,虽然不是什么大买卖,但终究是有了自己的一份产业。
我父亲只上过一两年的私塾,并没有什么文化,只能简单识几个字、做一些运算。虽然如此,但他始终对文化知识充满了渴求,他常对我说,不希望我是一个睁眼的瞎子,希望我好好念书。父亲和母亲时常会给我些零花钱,让我到书摊上买所有我喜欢的且可以增长知识的书籍。而且,他们在教育理念上始终还是坚持传统的儒家教育理念,提倡孝、悌、忠、信。要求我们为人子女要有孝心,要相互爱护,要做忠厚老实的人,要有信义,这些是父亲对我和我两个妹妹的基本要求。
这些理念是我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做好人、做好事,直到现在几十年的时光掠过,它依旧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大妹妹在前几年离开了人世。解放后,她经过省妇联组织的学习班培训后,先在全南县工作,尔后由于我大妹夫做了信丰县县长,她就跟着调了过去。
我大妹妹基本上没有在我父母这边生活。母亲生下大妹妹的时候奶水不够,于是就把她送到了奶娘家。奶娘家没有孩子,他们夫妻俩对大妹妹是百般疼爱,把大妹妹带大了之后说什么也不舍得让她离开。我父母看他们是真心待我大妹妹,他们家离我家和外祖母家也不远,就让她留在了他们那里,经常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资助。
我大妹妹一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很幸福。我想她在九泉之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因为在养母家长大的缘故,再加上和妹夫常年住在信丰,所以我大妹妹和她养母家的关系就要相对亲近一些,而我又常年在外,所以照顾父母的重任就由我二妹妹承担得更多一些。
传祀千年的帝禹后人
我二妹妹退休前在赣州供电局工作,现在已经快70岁了。二妹夫已经去世了,他退休的时候是供电局的干部。二妹妹家也是四个孩子,现在都在供电局工作,对她都很孝顺,很尽心尽力。
无论是大妹家,是二妹家,她们的孙辈几乎都上了大学,有的还念了研究生,孙辈们也都很孝顺。
姐姐今年已经92岁了,每隔数月我都会打电话问候她,我要让她知道她弟弟还在关心她,心里还有她这个姐姐。每逢节日,我都会给她寄些钱过去,钱虽然不多,但这是77岁的弟弟对92岁的姐姐表达的情意。
我的外祖母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外祖母去世后,舅舅与舅妈以卖空心菜和豆芽为生。因舅舅自幼体弱多病,所以家里的生活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我的父母就把舅舅舅妈请到家里与我们一同生活,舅舅去世后,舅妈则把我们当做最亲的人。他们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孩子,所以对我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般疼爱,我对他们也十分尊敬。记得舅舅去世出殡时,父亲让我披麻戴孝扶灵到舅舅的坟头。
我爱人倪承瑞已经去世3年多了,她的二哥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住在抚州市广昌县,身体一直都很好,家庭生活也是十分幸福;而她的三哥原来属昆明军区,现在退休住在云南。三哥和三嫂过去对我们关怀备至,哪怕承瑞不在了,我与二哥、三哥依旧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每逢节日,我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钱,尽管他们都享有较好的退休待遇,而我的两个女儿,也时常孝敬他们。时间可以让人变老,可以让许多事情变得模糊,但情意不会,它只会让我们的亲情愈发浓厚。
每当我回到赣州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来相聚,看到他们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心中无比高兴。一大家子人有说有笑,这就是温馨和睦,这就是亲情,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