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入城,灾难深重的北平人民终于见到了天日。解放军队伍着装整齐由西直门进城,经过我上学的西直门内大街小学门口,往东挺进新街口方向。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军,又新鲜又激动。路两旁,人山人海,欢呼跳跃,兴奋不已。我站在路边人群里,一直看了几个钟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举行了入城式,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手举牌子,上书“解放了,天亮了”。
北平解放时姐姐上六年级,她通过升学考试顺理成章地进入北京女三中。我读五年级,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但我很幸运,那年很多中学招生没有招满,又加了一次初中补招,这样我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并且考入男三中(今北京三中)。
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为北京,男三中当时名为北京市市立第三中学校,1950年10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简称为北京三中)。学校最早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是当时的右翼宗学,为宗室子弟办的学校。“右翼”的意思是在紫禁城的右边,与之对应的是左翼宗学,在紫禁城的左边。右翼宗学最后演变成北京市第三中学,原来的校址在西单石虎胡同,现西单商场南面名为民族大世界的地方。1912年学校搬到祖家街(今富国街),在祖家祠堂里落地生根。所谓的“祖家”就是祖大寿的家,他曾是袁崇焕的副将,在山海关外抗击清兵的时候立下了功劳,后来也投降清军,是很有名的大将。
北京第三中学从建校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八十多年的光景,学校的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文学大师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红楼梦便是构思于此;曾经追随过李大钊、鲁迅等人的革命思想家、著名画家王森然,他曾在学校教国文。我读书的时候在祠堂最里面的教室,那里也曾是老舍读书的地方。学校里有老舍的纪念馆,也有曹雪芹的纪念馆。祖家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算得上是典型的古建筑。
百年来共有两万多名学生从北京市第三中学毕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少年时代的老舍先生在三中刻苦读书,校园中留下这位中华文坛巨匠的足迹;“知名学者罗常培、董鲁安、于光远;知名教授郭贻诚、陈阅增、李赋宁、戚国淦、陆征愈、郭预衡、徐群渊;文化艺术界名人苏民、蓝天野、王纪纲、李翰祥、徐城北、马季;科技界专家郑克扬、夔中羽;体育界名人齐祖潭、吴中亮、龚培山等都曾就读于北京市第三中学。”(部分摘自全国校园网网页内容)
全国校园网网页“北京市第三中学名师名生”,夔中羽名列其中
1995年9月1日,北京市第三中学邀请老校友于光远、郭正谊和我三人在开学典礼上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科学与伪科学”的课。于光远于1930年在三中毕业,后来成长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正谊比我早5年毕业,后来成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专门研究科普和批判伪科学。他们两个人主要讲批判伪科学,我主要讲的是遥感知识,向孩子们介绍什么是遥感。我们引导孩子们热爱科学,相信此次授课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益处。工作之余能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也算为自己晚年增添不少乐趣。
1995年9月1日,和于光远、郭正谊在北京三中开学典礼上讲“科学与伪科学”时,在北京三中“老舍纪念室”留影。
左起:周继道(时任校长)、郭正谊、夔中羽
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父亲由解放区回到北平,在外祖父家里,11岁的我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父亲回家,是一件大好事,而不久,全国人民迎来更大的喜讯——新中国即将成立。
1949年9月份我已经在北京三中读书,10月1日即将举行开国大典,学校组织学生去参加这一举世瞩目的庆典,我们感到很荣幸。外祖父也非常重视开国大典这件事,因为他经历清末黑暗的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盼来新中国成立,所以特别高兴,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他还给我烙了两张糖饼。我们以为大典上午10点开始,所以夜里就起来集合,到了天安门才知道是下午3点举行。后来才知道,政府这样安排是为避免国民党飞机轰炸天安门,如果下午3点国民党的飞机就不可能来轰炸了,因为晚上飞机无法返航,所以利用这段时间躲开国民党轰炸的威胁。
开国大典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当时的情形久久不能忘怀,宏大的场面与响彻天际的礼炮声震撼了我。虽然毛主席的讲话受广场回音干扰,学生们听不太清楚,但整个场面过去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作为小孩儿来说高兴的不得了。外祖父也很高兴,不仅为我做了糖饼,而且还送我参加大典。举国上下的欢乐气氛随处可以感受到。
当时我虽然是一个孩子,但也明白新中国成立是件振奋人心的好事,新中国与旧社会完全不同,成立这样一个国家对我们老百姓是件幸事。1949年天安门前的空场是一片土地(清朝时的千步廊之所在),还没有修建广场,举行大典时我所在的学生方队站在国旗的西边。当时还没有礼花,解放军都拿着信号枪,信号弹有红的、有绿的,有人喊:“一、二、三!”大家就一起开一枪,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里10点钟才结束。
亲身参加开国大典这件事很有意义,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宏大场面,检阅部队铿锵的脚步声与几十万群众的欢呼声至今还回响在耳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们从此步入新社会,开始新生活,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开国大典以后我决心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如今我可算实现了这一愿望。
翱翔蓝天的梦
1950年我开始参加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时属团中央)组织的航空模型科技活动,此前我对航模科技活动一无所知,参加活动之后自己亲手制作中国最早的无线电遥控航模飞机,并深深喜欢上航模,喜欢上飞行,为此我改名“夔中羽”,名字取“翀”(chōng)字一直向上飞之意。我在航模活动中表现出色,因此学校同学们推举我担任北京三中航模组组长,后来又兼任了西城区的航模组长。
1951年,在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参加航空模型运动时,航模研究组成员留影。右一为夔中羽,右二为赵健
我参加航模活动,很多人认为我不务正业,说:“你现在还是个孩子,不能干别的,不然会耽误功课。”当时活动中制作模型的材料都要自己掏钱买,好在家里对我参加活动很支持,尤其是外祖父非常支持我,他为我提供刀、锯、刨等工具,就连他用了多年的德制绘图仪器也都给了我。外祖父一辈子都是自己动手做事,他希望我也能靠自己双手做事,我没有令他失望。
我从小学五年级直接跳到初中一年级,因为中间少学一年的课程,所以学习方面出现了困难。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主课三门不及格,各学科都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此时我又开始参加航模活动,自己也很犹豫,不知道应该放弃活动专心学习还是活动、学习两手抓。考虑很久,最后自己决定活动、学习两手抓,两手都要做好。一年级升二年级时,学校给了我一个警告:“如果你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考试有一门不及格,就必须回一年级重读。”
二年级开始我加倍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全部及格,同时航模活动也没有耽误。到了三年级,我还获得“优秀学生”证书,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航模活动中表现优异,因此我还被学校保送高中。我认为自己成绩提高很快除了刻苦学习以外,航模活动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航模活动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帮助很大。我不赞成现在的教学模式,现在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