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刻苦学习奋力工作只--留苏学子夔中羽回忆录 第9节

点击:

 

1986年,唯一一次到苏联的照相馆拍照

 

1986年,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馆与同班老同学В.切尔瓦阔夫合影

(他是二战后驻柏林的红军战士,1986年特意由伊尔库斯科飞来莫斯科看夔)

结缘一生热爱的工作

1961年我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国,与留苏同学一起到留苏预备部继续学习,大家一边学习一边等待分配工作。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北京外语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当时主要是“反修学习”,因为苏联已经沦为“修正主义”,众多的留学生在苏联学习了几年时间,国家要把我们的思想清理一下,同时让我们熟悉一下国内的新政策。

留苏学生回国的时候正好赶上暑假,大家的工作由国家科委外国专家局负责分配。进入9月份,外国专家局开始为留学生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当时的“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国家有两个测绘局,一个是军事测绘局,属解放军总参谋部,另外一个是国务院下属的测绘局,叫国家测绘局,由国土资源部代管,并于2011年5月23日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家测绘局1959年成立了测绘科学研究所,1961年我参加工作进入该机构。由于研究所刚成立不久,正在招收各方面的人才,所以从莫斯科测绘学院毕业的留学生大部分人都进入该研究所。同是留学生,但我与他们所学专业不太一样,他们专业学习测绘科学,学得专,而我学地理又学测绘,学得杂。我们多年一起工作,互通有无,合作很默契。

当时测绘研究分为几大种类:一种是大地测量,专门测量地球的形状、高程、平面、经纬度等;第二种是航空摄影测量,就是在飞机上用空中摄影的办法把图像照下来,然后进行地图测绘,最后做成地形图;第三种是制图学,就是把这些资料做成图以后再编成地图,然后印刷出来。测绘研究所虽然做民用地图,但主要任务是做地形图,地形图与民用地图不同,它上面要有精确的位置及符号,国家建设铁路、工厂等都要根据这种图来施工。

现在街上卖的交通图不能用来测量,因为它不精确,数据与实际相差很大,而我们做的地形图数据与实际只差零点几米,或者只有几厘米误差,精度非常高。我们做出的地图也可以提供给军队使用,因为我们的测绘标准与军队的标准相同。同理,军队测绘的地图也可以用来做建设图,但军队有军队的任务,建设有建设的任务,平常是不混用的。我们测绘研究所成立就是为研究新技术,将地图精确地测绘出来供国家使用,所以我们有非常严格的规范。

作彩色航空摄影与地物光谱学学术报告

刚刚进入测绘研究所工作,中国测绘学会就邀请我去给他们做学术报告。这样的报告我回国以后做过两次,另一次是为中科院地理所做报告。为测绘学会做的学术报告题目是“彩色航空摄影与地物光谱学”,该学术报告是经过中国测绘学会委托北京测绘学会来举办的,地点是在西单附近的一栋大房子,那里作为学术报告厅。我们测绘研究所的所长陈永龄主持报告会。我第一次为国内的同志做报告,将自己学到的实用技术介绍给大家,与大家一同进步,所以这样的报告会很有意义。报告做完后有人说:“这栋房子可不简单,是詹天佑的故居,最大的这间房子是他们家的客厅。”

留苏前,国家有意让我们去拜谒詹天佑铜像,我们出国后才体会到祖国的用心。国家希望我们在苏联刻苦学习,像詹天佑一样,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巧的是我做第一个学术报告竟是在詹天佑故居,此时自己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用心,而今自己刚刚参加工作,虽然只是将学过的技术介绍给身边的同志,同大家一起提高理论知识,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鞭策。虽然在詹天佑故居作学术报告仅是巧合,但对我来说震动很大,从此自己“奋力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作贡献,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决。

研究青藏高原测图技术

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研究所将我安排在航空摄影测量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解决飞机航空摄影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我在航空摄影测量研究室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青藏测图,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为什么要研究青藏测图呢?因为国家要开发青藏,要修建青藏铁路,所以要我们为青藏测图研究方法。国家测绘局成立测绘研究所,最初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编绘毛主席一直关心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杨图》[3]);二是“研究青藏测图”。可见“青藏测图”课题之重要。

青藏高原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被世人称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并且不断隆升的高原,高原上雪山、冰川广布,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这样特殊的土地。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非常高,如果想用人工去测绘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航空摄影测量这一用了几十年的先进技术才能对青藏高原进行测图。可是,“航测”在一般地区使用非常好,到了青藏高原就出了一堆问题:用什么飞机,如何给飞机定位,用什么相机,用什么摄影胶片等一大堆问题。青藏测图的技术研究一个人不可能完成,需要测绘队伍齐心协力解决这一综合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所有问题都要综合到一起来研究解决。为此,研究所成立了飞机选型组、雷达队、相机组、摄影组、高程平差组、飞机改装组等组织。我在摄影组和飞机改装组,主要负责保障获取高质量航摄影像。

青藏高原的地势非常高,内地常用的航摄飞机是伊尔系列飞机,像“伊尔-12”、“伊尔-14”,这些都是低空飞机,它们一般只能飞到四千多米的高度。青藏高原从海面到昆仑山口的高度是4700米,所以飞机选型是个大问题。与民航同志一起对飞机选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苏联进口了大型高空军用运输机“安-12”。我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地面需要有平面和高程坐标点来做测图的控制点,但是西藏控制点很少,飞行需要用雷达来控制。因此测图技术考察组专门成立雷达队研究飞行的控制问题。

接受青藏测图任务后,我一边做赴藏考察准备,一边去铁道部资料室做调查,听说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原来苏联人曾在青藏高原做过航摄。1957年我在莫斯科大学读二年级,苏联已经开始研究青藏航摄,中国邀请苏联的航空摄影队到西藏航摄青藏公路一线,苏联摄影队从格尔木飞到当雄再飞到拉萨,将现在的青藏铁路一线照了相。我仔细研究苏联专家的航摄底片,发现他们有些地方航摄得非常好,但有些地方航摄得不合格,甚至有一种特殊情况出现时,个别区域的底片干脆就无法使用,底片上山前有影像,山后没有影像。原因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海拔太高,空气特别稀薄,雪山林立,高原阴影区域众多,且阴影特别浓。

雪山背后的阴影里面是漆黑的树林,亮的地方特别亮,暗的地方特别暗,这样的情况以前没有遇到过,苏联人没能解决阴影的难题。苏联人只要遇到高山、深谷就没辙了,航摄的底片一大半是透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山、深谷太暗,无法形成影像。为什么阴影下的物体会太暗呢?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光线散射能力差,阴影在高原上黑暗的程度比平原严重得多,如在北京,阴影下面还能看到点儿散射阳光,在青藏高原,阴影下面一片漆黑。因为苏联航摄青藏高原的胶片是一般航摄胶片,所以图像出了问题。当时测绘技术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紧急的时候只能派人爬山,第一测绘大队赴西藏人工测量数据,高原上条件很艰苦,牺牲不少人。十多年前国务院专门对国家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进行奖励,称这支队伍是“国家英雄队”,国家多次表扬这支队伍,现在整个测绘局里,第一测绘大队仍是大家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