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你们都是从哪儿搜集的这些材料?
王德成:我们首先是从正规的出版物里去选,黄伊老先生是编辑家,他知道这个情况,也不能把非法出版物或者是网上流传的、没有出处的选进来,我们从人民出版社、党史文献,从正规的诗刊,就是从正规的出版物、报刊、杂志、国家级的出版物里寻找这些材料。
采访者:与毛泽东诗词有关的?
王德成:对。本来传说有92首,实际上发表、出版的、我们找到的只有67首。我们把67首作为正编编出来,里头又选了毛主席67首诗词里边部分的书法、手记作品。这里头不可能把流传的东西搁进去,必须是真实、经得起检验的,特别是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把老中青诗评要选进来?老中青包括郭沫若、臧克家、周振甫等大家,把这些人的作品选进来都有据可查。有些人一下子找不了这么全的资料,但是我们不仅找得全,同时还有新的东西加入,比方说关于书法的评论,关于对毛泽东本人诗品、人品的理解等等,毛主席诗词和书法双峰并秀,像毛民生那篇文章,我们是请他专门写的。他是新疆电大我的那个战友,文章写了以后电传给我的,最后我这里发表了,但是他人去世了。我编这个书稿的时候就哭了。因为我编好书的时候受感动就流泪。我爱人问:“你哭什么呢?”我说:“哎呀,这个人不在世了”。
采访者:他最终没有看到这本书?
王德成:对,没看到成果。再怎么样,我还是把他那个文章编进去了,所以最后我给毛民生他爱人刘锦荣5本《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至少有他的遗作在里面。但是我在编辑的时候,生辰年月日里面没搁“四方框”,因为当时包括黄老也去世了,我给读者留一点想象余地。
《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的出版发行
采访者:在搜集材料的过程当中要忠于事实,所以不能找网络上流传的材料。全部是通过一些正版的书?
王德成:对,而且是多次核对的。
采访者:你们当初几个人一起去搜集资料?
王德成:四五个人用了好长时间,有黄老把关,他一辈子搞编辑和出版工作的。
采访者:先搜集起来,然后再做一些筛选?再去编辑?
王德成:对。中间诗词的鉴赏部分主要由韩英珊老师负责,他改写得非常好。我这本回忆录他都要过目,过目了以后他还要作序。我昨天给他打电话,我给他大概一说,他说“知道了,我知道序怎么写”。
采访者:因为有一些书稿的编写,你们之间会经常开会协商,会有一些意见分歧吗?那时主要听谁的?
王德成:黄老去世前以黄老的意见为主。为什么呢?黄老把握得好啊。比方韩英珊老师写的前言有些地方都没用,我们后来用谁的呢?现在和胡锦涛主席在一个党小组的邱敦红局长给作的序。他的序在南方某刊物发表的,我们把那个序给引过来了。再有“中国毛诗会”的何火任老师,他是毛泽东110诞辰首都纪念活动组委会的主任,他在一篇文章里的东西也挺好,我把那个作为代序也放到书里头来了。这样为《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又添了不少光彩。
采访者:这本书从选题一直到出书,也是经过了一番艰难曲折过程。
王德成:那是,有曲折、有艰难,几乎在我们出版社就出不了了,后来找的中国档案出版社。着急啊,我联系了不少出版社,最后档案出版社的社长周留树老先生给了我很大方便。
采访者:前后持续了多久的时间,这本书正式出版了?
王德成:一年多。
采访者:您那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投在《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这本书上了?
王德成:对,天热的时候骑着车子联系,那时候我骑自行车感觉还行,虽然有月票,但是我感觉骑自行车跑着方便。
采访者:这本书会不会出现像《中国战争史》那种情况,出来之后需要你再去做推销?
王德成:那不用。后来出这本书的成本可能10块钱左右,但是在新华书店很快就卖完了,现在还很火。这本《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我还想能否在人民出版社再版,这以后可能会盈利,没有赔本的事了,因为现在书稿文字比较清楚,不用多改。
采访者:这本书的销售会比之前那本书顺利?
王德成:对,这本书绝对是畅销书。
但是我考虑,因为人在不断地前进,现在我考虑这本书如果再版,我还要补充一些东西。过去我和邵华——毛岸青的爱人,我们在纪念堂合过影,还有与李敏的合影,还有与毛家其他成员的一些合影,我们准备再加进回忆录中,然后准备再把执行毛主席路线比较好的南街村以及韶山等,准备再选几个地方,在后记里头再推广一下,包括“五老工程”,还有纪念毛主席诞辰118周年等活动作为礼品书,这本书再印上几万册,肯定还会盈利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已经度过难关了。
王德成(左二)和李敏(左五)等人在毛主席纪念堂合影
采访者:您前面提到签售书……
王德成:在西单图书大厦有一个大型的签名售书活动,也有许多记者。当时这本书的影响挺大的。到现在,重印再版后许多读者反映还非常热烈。
2004年1月,老朋友白俊杰(左一)主持王德成在西单图书大厦的签名售书活动
我的学历简单描述
书法家田树苌先生(左一)是我的入会介绍人之一
我在编辑或参与新闻出版工作的同时,业余还参加书画活动。所以我把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本章节专门叙述并接受采访。
我的原籍是陕西省扶风县,我们那里叫段家青龙庙,过去叫“段家公社青龙大队”。我在官民村小学上到四年级。我是1958年10岁时上的学。我老家那儿有句话:“九灵醒,十咚咚”。是说娃娃9岁上学还聪敏,要是10岁就笨了,就不大开窍了。当时我的一个老师叫韩天恩,那时候还使用解放前封建社会的教育手法,打板子、打屁股,可厉害了!小孩儿犯错误、迟到了或者作业写得不好,就趴在板凳上,老师拿板子打。
采访者:当着其他所有学生打吗?
王德成:当着其他所有学生的面打。就在前面放一张凳子打屁股,就那样体罚学生啊!男、女生都一样,只是男生调皮的多,挨打就多些。
采访者:一般遇到什么事儿会体罚?
王德成:主要是迟到或者作业没做完,或者在课堂上调皮捣蛋。
采访者:那您呢?
王德成:要不说我比较悲惨呢,我母亲改嫁到另一个村,我在家里头有时候是一个人。小时候还尿床,尿床以后睡不好,早晨可能又睡着了,这么就睡过头了,一迟到就挨打,打屁股。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近,一打上课铃我在家就能听到。“哎呀,又迟到了!去了又要挨板子了”,我睡醒的第一句话总是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