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里还得插叙一件小故事,是母亲在我1973年一次探家晚饭后和我说起来的。我八九岁那年,高发伯和母亲婚后去北山,留下我一人在家,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饿得直叫,是村里王宗录他妈——我叫四姨的,为我找饭吃。母亲似乎抱歉地说,那时都难,各顾各,给你留了些玉米棒在家……,看得出母亲眼眶里泪水汪汪,我赶快扶老人躺下休息,不要再说过去的事了。可见我三次给人又被母亲要回抚养,生活也是很艰难的。同时对我的性格养成也有一定影响。如果留在北山姨夫家,或王有有家高发伯伯家,他们那么疼爱孩子,决不会同意让我自由发展的。家里没有丈夫的母亲待我们宽松的气氛,给了我们按自己所想发展的机会。孤儿寡母在家,哥哥王志智跑回家告诉母亲,说他要当兵去,母亲说:“你去吧,我还能干(活)。”我后来要去新疆要当兵,要自己在外地谈恋爱,我母亲也都是满口答应的,实际也都由我们去安排了。如果家里有个说一不二的父亲,那我和我哥的人生道路很可能又是一个样子。
我想在这里专门回忆我的人生道路,既是自己的总结,也为家族中的后人留下一点经验教训。
2011年6月6日初稿于北京定慧寺西里居所
附录2:给王联初中毕业班上的一次辅导课讲稿
同学们: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距中考尚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插上这一课,实在是有其价值的。我可以预言,通过这节课,思想上更加重视,方法上更加灵活,复习的收获更大一些,我想对班级而言,多考上几名上理想的高中或职高还是有可能的,即使高中和职高也没考上,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中,这一节课也会使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一节课45分钟,1分钟讲180字,可讲八千多字,我真不忍心占用同学们宝贵的复习时间。
分班后,目前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况?(后边还要再讲)
言归正传,听王联说你们剩下的25名同学有一种共患难的感觉,我心里就不好受。好的九名同学去直升班里了,剩下的不能说是差班,也差不多。差班的同学能否考上高中或者职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道理上讲,只要努力,只要下功夫,可以的。但实际结果看,差班考上高中的有1/3就不错,再有1/3上职高就好,8名左右,打保票的有四五人,高还是低估,尚有1/3可能流落家里当闲散人员或待业青年,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几种可能性。真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共创好的复习环境,大家都受益。(否则对谁都不利)
1984年,也就是十多年前,我的侄女从高中分班到差班,她自己说班里乱糟糟的,像自由市场一样,哪里像个学习环境,抽烟、打架、吹口哨,谈情说爱……那时我引导她们,还给《上海青年报》和《新疆日报》写文章,引起讨论,全国各地上百封来信鼓励,我又从中选出近十篇在《新疆日报》陆续发表,那时我又是某报纸“望子成才”的专栏作者,一月一篇文章,对青少年教育还是有所调查研究的。通过互通信息,做工作,后来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或一般大学,有的尽了力,没考上本科也考上大专,或者在人生路上懂得了不少道理和做人的常识。
能上一层楼就上一层楼,靠自己努力了。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没比过就先认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你们目前的处境,和她们不完全一样,但也很接近。你们是处在最基础一层的竞争上面,同学们打游戏机,有个玩雪人的节目“当当当”,“噔噔噔”,几个孩子一蹦一跳上台阶,上了一层又一层,最上层好像拨开云彩见天日一样,豁然开朗。希望你们一层一层跳上去。
当然,跳一跳,要够得着,根据你自己的实力。这也好比灯泡发光一样,你是100瓦灯泡,要发150瓦灯光是过高要求了,但100瓦只发40瓦、60瓦就没有尽到力。我今天的讲话,能使你们发挥最大的努力就到够,家长、老师也不会怨你们的。
首先是弄清自己目前的现状,是什么障碍?有没有紧迫感(倒计时)?危机感?或者责任感?
想不想上高中或职高,或对人生的目标有比较高的追求?有无万里长征的理想?如果有,初等教育远远不够,高等教育尚有差距,博士生、本科生找工作尚不容易,没有文化怎么生活工作?既然有远大理想,那么目前的台阶能否上去?有无把握,有无危机感?人家十拿九稳了(直升班),而你只有1/3的可能性,不努力怎么成?三勤加一懒想懒不能懒,在直升班竞争更激烈,已经为高考打基础提前做准备了,而你们,正在为中考做准备,也只有1/3多一些的同学上高中,其次才是为高考打基础。有了危机感了(“困兽犹斗况国人乎?”是说绝处逢生被围困的野兽仍要搏斗,比喻在绝境中还极力挣扎,生存的欲望使然。这也叫有危机感。)就不可能吊儿郎当,满不在乎,浪费时间,有危机感才会有动力,其实许多同学不明白,过上若干年,考不上高中真后悔。后悔不如前悔,学本事的时光不学习好,交代不过去。你们现在是好儿女、将来是好父母。这就是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本事不高,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人的角色很多:学生,儿女,将来的父母,未来的前辈,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怎么继承,怎么传代,这就是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文化知识技能靠物化后,由教育传给后代。这个道理早就应该懂得。所以说无论是从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来讲,不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本身就是打了败仗(这一人生阶段),目前分班的现实,证明25人已打了败仗,没上直升班,像足球赛的前半场,不是全输,下半场能否打翻身仗。真枪实弹在6月的决战中,那时你的成绩在高中录取线之上,甚至是重点中学,那说明这场足球不仅后半场赢,而且全场都赢了。
附录
关键是剩下的六十多天要转变思想,要下死功夫。我的一个朋友一个月复习考试,考上美国历史研究生,全中国只录取一人,他下了大力,被录取了。这个人叫王毅捷,他写过《彼岸来信》,她爱人叫王小鹰,是上海作协理事,王毅捷当时复习时不能受干扰,王小鹰有事得举手,得到同意后才能发言,这还是两口子呢!多么严格,你们以为第一名好考么?不下非常的功夫是不行的。想想你们目前自己的精神状况,还和王毅捷的刻苦学习精神距离有多大?
思想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古时候有个纨绔子弟,本是书香门第,20岁还不知学,家中的书先烧大部分,剩下的当破纸卖。但后来思想有了变化,把卖剩下的书捡起来读,越读越上瘾,“每如厕,必夹书以往,讽诵之声朗然,远近皆闻之,”结果可想而知。他自己试着写文章,墨迹未干,拍案叫奇,这么好的文章,惊叫:这是我写的吗!?功夫到了,成绩自然出来,这就叫“功到自然成”。
同学们,想想你们目前的精神状态为什么没有紧迫感?没有危机感?没有责任感?你们大家共同找一找原因,为什么?
为什么老师常讲倒计时,你还没危机感?你有多么大的把握?没把握为什么还稳坐钓鱼台,不懂不忙,心里不着急?为什么老师老说火烧眉毛了,你们也不担心烧眉毛?怎么回事?就没想一想,真的考不上该怎么办?以后补习上高中,自修上大学?不是不可以,现在有(很多)学习时间,又没有工作,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上高中。非到工作时才想起学习的重要性,边工作边上高中再上大学?时间来得及吗?我是过来人,知道许多中学时学习不努力的同学,在工作生活中非常后悔。常一边工作,一边干家务(有的已成家有小孩),一边补文化课(高中的,大专的,大专升本科的等)多累呀!再累也得学习,他们这时才认识到没有受高等教育的差距和困难了。关键是同学们年轻时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或者目标定得太小,因而没什么压力。铁人王进喜说: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不长进,确实是这样。台湾的一个小女孩,6岁就打破几十米长跑记录(学校长跑),成功后问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成绩,她只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就有糖吃,否则就挨打!更深的道理她不懂,她怕挨打,心里想按父母的严要求去做,自然就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