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65节

点击:

咱们育英学校老师要求和父母一样严,又不打骂你们,为什么学不好,是智力有问题吗?也不是,关键是没有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自己放松要求。就咱们班来说,通过家长会,小学时又教过书法课,多少我了解一些。同学们都不笨,聪明得很,为什么成绩不如人意,不长记性,不操心学,不想从心底里学习武装自己,是不是这个理?

有的同学对学哪门课程有兴趣不是根据今后需要,而是凭感情办事,哪个老师好,就学哪个老师教的课,哪个老师差一些,或和自己关系不密切,就不想学他教的课,这实际上是害了自己,并没有对老师有任何伤害。到现在了,马上中考了,还存在这种思想,比如英语老师刚调走,就想对英语松一口气,那怎么行?你一松,分数肯定下来,综合分数上不去,中高考有门吗?所以说,别太傻,赶快抓紧学好复习好多门功课。无论那门课都要一分一分地抓紧,哪一门也不能松。

在明白了目前自己的精神状态,学习成绩的基础位置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后,是否应该在方法上讲些科学呢?前面说了许多,那是思想认识方面的,以下是方法方面的。

一、抓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比如你的影响分数的课程是语文,那么就重点复习语文,而语文中又以作文作为重点突破目标,几分钟的时间我不可能辅导大家复习语文和作文,但我可以讲个例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记叙的,说理的,说明文的等等,要有感情,像面对面写信一样,感情交流,以情感人;说理的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同时还要层次清楚,能改变人的看法,按你的思想去想,说明文能让人明了特点用法注意事项等。而且要写下几类范文去背记、琢磨研究,考试时融会贯通,但不能雷同,要是自己写的东西,当然上高中后长期生活积累,多看书刊等,练基本功那是下一步的事了。又比如你的难点重点是外语,那么就背记单词、词组,有些课文也要背,动笔记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练习等。

二、全面过几遍基础知识: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最好整理纲要,理一理,梳一梳,梳辫子,一门课一门课,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基础知识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过,不留死角,弄不明白的问题非得弄明白不可。常常难点、死角正是些基础性、常识性的东西,别说中考,就是高考,研究生考试,许多题平凡而普通,却往往被人忽视了,要是跳过容易的只去复习重点、难点,结果会在容易的上面丢分。

三、克服不扎实慌乱的毛病,许多人丢分,不是不会,而是马虎大意,错别字,习惯性的胡写乱划,标点符号或者小数点,多写少写一个零,卷面不整洁,忘记写学号、姓名,或者没按要求写等等。有的不仅丢分,甚至失去录取资格,费了好大劲,败在一个马虎上。

附录

四、订出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什么时间什么课要达到什么要求,不完成不过夜等等,包括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保证好的身体状态,特别是考试时运转正常,不出问题等。周密计划,认真落实。

你们育英学校几次家长会,可以看出老师真是很负责的,管好的班,也管差的班,虽然有实验的性质,但每个班都不喜欢也不希望有掉队的学员。

近四年的实验表现,几个班的优秀率就是不一样,实验班比普通班好一些,一二班比三四班强一些,这都有统计资料可以证明。

为什么只给你们讲,也是有些私心的,你们班多考几个人,其他班(校)可能就少考几个人。当然,北京市高中分数线以上,都是经过努力的同学争取到的,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但能上重点学校的同学也可以说是幸运的。目前可以说,同学们如果不努力,其他学校努力的同学就赶上去了,这没有什么客气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竞争精神同样适宜我们的中考竞争,这不能说厚此薄彼。

中考后,如果有机会,我再和同学们讲几分钟,见见面,照个相,长期保持联系。也许会对你们终生都有益。那时我们的讲话内容可能与现在有些变化,比如做好一颗红心两种思想准备等等,而且有些具体的应对方法,这点到时再联系。好在王(玉)强老师,邱老师及其他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都不错,难忘的中学时期临结束,照个相,叙谈几句,真是终生难忘。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次就要搏一次了!

(时间大约在1998年5月)

 

附录3:王德成原《望子成才》书稿自序

家长如能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人类智力开发的重要一步。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适时得法——在儿童的智力曙光闪现的同时进行科学教育,那么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才。

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智力人才呢?这要从儿童的“可能智力”说起。

一个孩子生下来后,在理想状态下成长,智力具有达到100度的可能性,那么100度就是这个孩子的可能智力。

如果从小放任不管,即使具有100度的可能智力,到头来只能成为具有20~30度智力的成人。

但是,如果教育得法,那就可能达到具备60~70甚至80、90度智力的成人。教育的理想就是使得实际智力接近或达到儿童期的可能智力。然而实际上儿童的可能智力存在着“递减法则”。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可能智力的儿童,如果从生下来就对他(她)进行理想的早期教育,那他(她)就可能具备100度智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有80度智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智力的成人。这就是说,对儿童教育开始得越晚,与可能智力的差距就越大。这就是儿童可能智力的“递减法则”。

“递减法则”观点转自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入门》一书。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种动物的可能智力,都有各自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可能智力就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在1~3岁时,儿童对语言有着惊人的接受能力,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岁以后,人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仍在增长,但速度开始减慢,进入了伸展期。如果在3岁以前就抓好语言训练,可以使儿童在语言能力训练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现代许多国家的早期教育甚至从胎儿时期抓起,并贯穿于整整一生当中。如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已决定把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重点放在尽早开发具有特殊才能儿童身上,并相应在入学年龄、选编教材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我们中国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也有此举。近几年来也开办少年大专班,因而缩短了学生成才的道路。

目前,科学地、系统地开展早期教育,在我国尚不普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拥有一亿多儿童,如果按照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总数的3%计算,那么我国就有四百万左右的超常儿童。这是一支极其可观的后备力量。同时,中等智力儿童的早期教育如果抓得好,仍然可以造就更多的四化建设的精英人才。这里的关键是要启发这些儿童的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本书就是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却忙于日常工作事务,也来不及翻阅有关家庭教育方面文章的父母而编著的。不仅使父母辈,也使祖父母辈对子孙后代的早期教育有所重视,而且对从孩子上小学到中学、大学以至参加工作这一二十年间的学习、生产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从而适时地辅导他(她)们,教育他(她)们,使孩子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