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67节

点击:

附录

记者(王德成):王院长您不论在社会上有多少兼职,能否做为我们刊物的高级顾问团成员,共谋中国人才战略大计。我们今天拜访您,这是主要意图。

王通讯:可以。我是一个追求做学问的人。做学问就别想着做官,否则是做不好的。我们幸逢这个伟大的时代,做成了一点事。历史上很多人苦干一辈子,也没干成一件事。所以要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为研究人才我奋斗了26年,中间不少风雨,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我是最高兴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人事与人才研究所全体同志都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做出了努力。

记者(王德成):您能否再为我们推荐一些高级人才,共同为中国人才战略出谋划策?

王通讯:可以。我今年61岁了,虽然已从院领导岗位退下来了,但身体很好,心态更好,我会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宋朝诗人潘阆有句诗“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写得多有气势!从事人才战略研究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弄潮”的勇士,多“潮”啊!

我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同志来到我们北京大学历史系视察,看到墙报上登载的我的一首诗,说:你们历史系出人才啊!记得我的词牌是《念奴娇》,步毛主席《昆仑》原韵写的。当时是青春年少。

1979年我与人合写《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文汇报、《中国青年》杂志予以转载,新华社内参摘要发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看到《文汇报》转载的文章后有一批示,意思是:这是一篇思想性深、知识面宽的好文章,对青年成长有益。根据耀邦批示精神,此后,青年报开展了成才问题的讨论。今天谈起这件事,还令人兴奋。

在人事部工作期间,历任部长都对我写的文章给予过表扬,当然这也是对我们所、院工作的肯定。

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我的人才研究:我一辈子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做的这件事适应了时代,是国家的需要;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肯定。

在我们与王院长简短的采访谈话当中,他那爽朗的笑声,坚定的勇气,炯炯的眼神,使人感觉到一股昂扬的激情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说:今后不要再叫他“院长”了,可以叫“院士”。“院士”什么意思?他说,领导职务是“过去时”了,但他要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简称“院士”。

《当代人生》第一期 北京内刊

2007年元月

 

附录6:亲友寄语选登

1.京扶文化联谊商会会长寄语

我心中的兄长——王德成

刘宏智

1963年,我和王德成都考入绛帐中学初六六级3班,我是3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位同学,全班67名学子都是我的哥哥姐姐。王德成哥是最疼爱我、关照我的好兄长,也是我们3班同学都认可的大哥哥。

孩童时期,三年初中生活,王德成哥一直担任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不论学习、生活、劳动及班务工作,样样都十分出色。因此,王德成哥在全年级乃至全校也渐渐有了点名气。

1968年,我们初六六级同学大都二十岁左右,因“文化革命”全国停止招生,8月份我们班只有张西林、段科娃等七名同学在校参军外,其他同学都回乡务农。回乡后的第二年,听说王德成哥因家境所迫,去了新疆,在那里参军了。我打心眼里为王德成哥庆幸。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能跳出农门是十分不容易的。当个民办教师就称得上出人头地了。

之后的近40年,再也没有机会和同学们见面了。到90年代中期,在同学之间多方打听下,才知道王德成哥参军后还混的不错,在某中直国家机关工作。之后,又听说我们3班的李立新同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部队干到大校官级。我们在农村的同学,就很快传开了王德成哥在中直国家机关工作和立新同学在部队当上大校的喜讯。同学们都为我们3班有王德成哥和立新这样的同学而自豪骄傲。

2006年10月,我们3班在王德成哥、李立新、张正喜、李宏福、赵宏智等同学的发起和倡导下,在扶风县城宾馆成功举行40年后第一届绛帐中学初六六届3班同学首次聚会暨“京扶文化联谊商会”成立大会。聚会的主题是:有好观念好做法才有好活法。同学们感慨万千,畅谈40年来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3班的班主任张建辉老师,在看到他当年的这些可爱的学生无比激动和感慨。欣然赋诗一首:相处三年情谊浓,毕业以后各西东。大风浪里闯天下,四化建设立新功。回首往事在眼前,当年童颜鬓已斑。四十年后再相聚,谈笑风生话当前。成立“京扶文化联谊商会”,旨在通过联谊、交流、协商架起扶风与北京沟通的桥梁,促进京扶两地同乡、学友之间的思想、文化、联谊、交流和经济互动,为扶风的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年的李仓恩老师、冯仲明老师被邀请专程到会。本次聚会,通过选举产生了“商会”笫一届理事会,王德成哥被推选为名誉会长,李宏福被选为会长,我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聚会。

附录

2008年10月是我们的第二届聚会,王德成哥携夫人专程从北京赶回扶风参加聚会。本届聚会的主题是:加强修养、广结友谊。我们还邀请了初六六级4班的同学,共来了三十多位同学和老师参加聚会。同学们依然十分激动,聚会气氛非常感人。

2010年10月是我们的第三届聚会,王德成哥再次携夫人按时参加聚会。王德成哥每次回故乡都要祭祖上坟,不忘祖先、不忘养育之恩。本届聚会的主题是:感恩。旨在弘扬和传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邀请到班主任张建辉老师和教导处冯仲明老师、当时任校党支部书记的李岳军老师、时任校团委书记的李同芳老师和夫人,还有初六六级2班和4班的部分代表参加。因两任换届,我被推选为这届会长,深感压力很大,任重道远。我将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首先把同学聚会办成绛中初六六全年级四个班的同学聚会;其次目标是办成绛帐中学全校的同学聚会。今后,我们这种同学聚会也让我们的孩子参加,把这种活动和友谊发杨广大、世代传承下去。为报效祖国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011年3月20日

2.京扶文化联谊商会秘书长在第二届同学聚会仪式上的发言稿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侯均成(侯文辉)

同学们,兄弟们,姐妹们,大家好!

县文化局、电视台各位同志,各位老师和县领导在百忙之当中参加我们的第二次聚会,你们辛苦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宝贵的是时间,最可信赖的是友谊。我班同学第一次聚会(首届)是2006年10月22日,至今有两周年了。这两年中又有杨育生、惠巨斌两同学不幸病亡(上次有张金祥、康东桂病故),光阴荏苒催人老,今年我们六十多岁了。老班长、团支部书记王德成同学千里迢迢从北京赶来参加第二次聚会,是为了抓紧时间,也为了弥补上次未参加会同学的遗憾和怨气。我班原有同学为58人(两人不详),第一次参加的只有33人,占总数的55%。我尽自己办公室主任之责,今天能参加第二次活动,一生也可能不多。大家应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久别重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谋我县发展大计,为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发挥自己的余热。王德成同学在第一次“京扶文化联谊商会”的前提下已经进行了运作,两次向县文化局图书馆捐赠图书达10万元价值之多,为我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了县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