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新中国的守望者--丁民仆回忆录 第4节

点击:

当然,这些手艺活也只是副业,收获最大的绱鞋可以缓解家里的生活压力,其他的多是给人帮忙。我们兄弟几人的主业依然是种地,自家地不够种了,就去租种别人家的地,农忙时还会帮别人插秧、踩水等。

兄弟4人中,负担最大的要数大哥。母亲去世后,父亲和我都靠大哥照顾。1941年新四军来到我们家乡,大哥就参军了,一人在外工作,每月只有一百多斤的粮食,要靠这些供养我们,还要照顾大嫂和他自己的孩子,负担很重。1952年,大哥早早地去世了。

大哥去世后,父亲只能跟着三哥一起生活了。三哥丁国群,比我大12岁,为人踏实肯干。他一辈子没能离开老家,就在家种地,但思想进步,有上进心,后来在村里的生产队当队长,也入了党。不幸的是,1979年,三哥也去世了,三嫂和他们的儿子离开了老家,由二嫂家帮忙联系,到安徽滁县安家。自此,我们都离开了老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三哥丁国群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嫂和三哥之子丁增铭

因为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3个哥哥都对我特别照顾,十分疼爱我,从没对我说过重话。我也体谅几个哥哥的难处,能做的事情多细心学着,帮哥哥们分忧解难。兄弟4人共同扶持着走过艰难的岁月。

我的二嫂

在我的哥哥嫂子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特别有反抗精神的二嫂王英。

二嫂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随着新夫一起到江南谋生去了。二嫂的哥哥年纪大些,可以帮着做些事,便随母亲一起离开,年幼的小妹也跟着母亲同行,只留二嫂一人在她外祖母家生活。

二嫂十七八岁的时候,还多是父母包办婚姻,她的舅舅也是好心,想要把她嫁给一个富农做填房,这样可以让二嫂衣食无忧,但二嫂坚决不同意,托人自己找。有一年干旱,河里的水都干了,二嫂和大嫂的妹妹一起打猪草,从干河里偷偷来到我家。当时我刚放学回家,见到人后,母亲让我叫姐姐。二哥为人老实,长得也还不错,二嫂一眼就相中了。之后请媒人下聘,办婚礼,两人就算是结婚了。

在婚姻这方面,二嫂非常有主见。自己选择结婚对象,还请到了他的小姨夫做媒人,获得了两个姨娘的支持。二哥二嫂婚后相处十分融洽,两人感情特别好。

二嫂这个人很能干,村里的人都看好她,新四军来到我家乡后还想让她在村里当干部,但她不肯干。1946年土地改革,家里分到了田地,二嫂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好,坚决跟党走。后来国民党回到我的家乡,一些地方干部变节,二嫂却毅然坚持革命,带着二哥和他们3岁的女儿随乡政府打游击。今天晚上在这儿,明天晚上在那儿,一心闹革命,后来还当上了乡妇联主任。

 

20世纪50年代初,二嫂独照

1948年,全国已经快解放了,我们家乡这种老解放区的干部要调派到外地的新解放区工作。当时我也眼见许多曾经在家乡积极工作的干部不肯离开家乡,我们称之为“烟囱干部”。但二嫂不一样,她主动报名,申请外调。

二嫂一个农村妇女干部,大字都不识一个,就敢请求外调。那时二嫂已经是区妇女主任了,二哥在二嫂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共产党,在乡农会做主任。夫妻两人把仅有5岁的女儿寄养在一个妇联主任家里,就到外地开展工作去了。

 

20世纪50年代初,二哥、二嫂和他们的女儿丁林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二哥、二嫂和他们的儿子丁汀

二哥二嫂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背着行李,非常艰苦。大冬天的时候,碰到没有桥的河,他们不会游泳,就拉着绳子过河。路上还遭遇过国民党和反动会道门的袭击,他们绕小路才走到了安徽滁州。二嫂到滁州当了当地的妇女主任。两年后,即1950年,二嫂才把女儿接过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二嫂的做法还受到了当时县委的表扬呢!

 

1949年,二哥丁国宝和二嫂王英

二嫂对待工作极为认真,1953年2月14日(正月初一),我从扬州去滁州探望二哥二嫂时,发现他们春节时居然把孩子留给别人照顾,夫妻二人都下乡工作去了,特别敬业。那天,我只能和孩子玩了一天就回来了。二嫂原来目不识丁,解放后和二哥一起学文化。学习了一年多以后,二嫂已经能够自己写信看报了,我十分佩服她。

 

1953年,到安徽滁县看望二哥、二嫂时合影

(前排左起:丁民仆、侄女丁林、二哥丁国宝;后排二嫂王英)

我的哥哥们对我这个幼弟很照顾,3个嫂子对我更是关怀备至。嫂子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一般对待,甚至连回娘家都会带着我,从不对我发脾气,特别是二哥、二嫂。1953年刚改为工资制的时候,二哥、二嫂拿的钱也不多,但他们马上给我寄来了150元,我用它买了一块瑞士产的英格手表。能遇到3位贴心的兄长,并得到3位嫂子的善待实在是我的福分。

记忆中的新四军

记忆中的新四军带给我们安宁和自由,带给我们良田和新的生活,我从小就崇拜和尊敬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长为这样顶天立地、为人民带来幸福的人。

争分夺秒,私塾学习;小学时光,苦学数学。我利用有限的条件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水滴石穿,铁杵成针,我朝着期冀中的目标前进。

母亲的早逝,私塾的停办,让我不得不停下学习的脚步。回家务农,学习生存的本领,这是我身为家庭一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

小将红心,我带着自己的决心和梦想拥护党的事业。小小年纪的我带头参加土地改革,积极从事社教工作。我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1932年3月28日,我出生在苏北这块贫穷的土地上。小时候,家人都叫我伢儿(“娃娃”的意思),直到上学后,家人才按照族谱给我取名。我是“国”字辈的,遂取名丁国钧,但是平日里人们总把国民党的军队称为“国军”,“国军”与“国钧”是谐音,有时朋友叫“国钧来了”,总会吓人一跳。于是,在我第二次工作的时候,我们工作队的队长帮我改了名字。过去是“国军”,以后我要做人民的公仆,故改名丁民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这样一个立志成为人民公仆的我,从小便和共产党,和拥护新中国解放事业的伟大战士们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940年新四军北渡长江来到苏北。陈毅率兵来到了我家乡的西南面,即今日的泰州黄桥。当时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率军包围了陈毅的部队,并在黄桥交战。这就是著名的“黄桥战役”。黄桥战役中,陈毅歼灭了国民党顽固派主力部队一万余人,就此在苏北站住了脚。

当时新四军到我们家来的宣传人员教我们唱歌,有两首我至今仍记忆深刻。一首歌唱的是“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来炕,军队要靠百姓来帮”。黄桥烧饼是当地有名的小吃,现在甚至卖到北京来。当时的老百姓支持新四军,盼望他们打胜仗,担心新四军没有粮食吃,就烤大量的烧饼送给他们,歌曲唱的就是这个内容。这是我学习的第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