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是党员。”
“那没关系,不是党员就在这里申请入党嘛,我们军代表还是在这里入的党呢。”
“军代表还不是党员呢?”
他说那个军代表原来还不是党员呢,就是在他们这里的政治部入的党。
“我是临时借调来的。”我继续说道。
我不喜欢做行政工作,自己从苏联学习回来,就希望能够搞科研,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有的人喜欢搞行政,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这的确不是我的志向所在。再加上工作地点离我住的地方也比较远,所以就婉拒了他们的要求,后来我还是回到了学校工作。虽然我当时还不是党员,但他们对我都很信任,对我的工作表现也很满意。
尽管我的表现大家都很认可,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86年11月20日,是我入党的日子,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开心的日子之一。
无奈放弃准备多年的项目
“热工过程控制”项目的开题报告通过以后,我十分高兴,近10年的时间总算没有白费,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没想到,开心的心情没持续多久,意外就出现了。
系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继续负责这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但是题目负责人改成我们系。当时我58岁,学校方面说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项目两年内没有完成的话我就不太方便继续负责了,所以希望能把项目负责人改成我们系,具体工作仍然由我来做。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们的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做得很充分了,两年的时间可以完成项目的所有工作。明眼人很清楚所谓的理由就是要我做事,但成果属于别人,所以我没有答应学校的要求,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为之精心付出10年的项目。
我对这个项目有着特别的感情,从着手准备到开题报告通过,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它就像婴儿一样在我的呵护下渐渐成长,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不得不选择了放弃。有过难过和伤心,但更多的是遗憾。出国留学多年,是国家培养了我们这些人,我们回国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可没想到,自己经营多年的项目就这样夭折了,自己为祖国出力的这一份心愿也没有机会去完成了。
喜获乌克兰工程院院士
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证书:邱夏陶被选为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上为乌克兰文;下为英文)
邱夏陶的乌克兰国立冶金大学(原苏联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荣誉教授证书
“热工过程控制”项目的夭折,让我的心中充满了遗憾和难过。但就在这个时候,乌克兰方面希望我过去工作,因为他们那边的两个院士之前看到过我写的有关这个项目的文章以及我的专著,他们想推荐我申请乌克兰工程院院士。
我之前从未想到过这些名号,只是想着踏踏实实工作,努力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而且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用俄语了,申请我也写不好。但我以前在苏联的大学同学们都很热心,其中有一个在乌克兰国立冶金大学做研究员,他们就一起帮我写了申请。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我到了乌克兰的第二年,我递交的申请通过了审查,获得了乌克兰工程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的头衔无疑是对我近10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夭折的项目的安慰。但是这一切始终无法排除我内心的遗憾。从项目的筹备到开始,我不是为了名誉,更不是为了利益。如果是为了利益的话,90年代以后有乡镇企业邀请我做他们的总工程师,收入很高。但我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项目上,希望趁自己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虽然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努力过,坚持过,今生虽有憾却无悔。
在乡镇企业兼职工程师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学校负责教学工作。同时我还要把之前科研的资料进行整理,还要带研究生到宝钢去实习,所以工作比较繁忙。
就在这个时候,我受到了浙江嘉兴市嘉善县一家乡镇企业的邀请。但我觉得自己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把高科技的东西搞好,于是就对他们说:“我前面一段时间都是搞行政工作的,现在抓教育也还可以,但总不是在技术第一线的。”就这样我谢绝了他们的邀请。
后来他们企业派人专程到我家里来,大概就是我从苏联回来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邱老师,我们想跟您合作。”电话里对方也没说他是谁,我还纳闷我也不认识,对方接着说:“我们在外面已经吃完晚饭了,是不是可以到您家里面去?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关村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人,但是既然人家来了诚心诚意跟我谈,我也不好拒绝,就请他们到了我家里。
来了以后他们介绍了自己,便开始谈他们乡镇企业的发展,大意就是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很好,就是缺乏技术,希望我可以去进行技术指导,在技术上帮一把。我说:“我不能去,现在我还是在职的,还在教学呢。”他说:“有好多老师都在外面跑,我们通过调查以后觉得您还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但我还是推辞了。他们在外面可能对我也做过一点儿调查研究,说我有点清高,不怎么愿意跟乡镇企业接触。
我说:“倒不是清高,的确是我原来的底子没有了,现在要好好学习了。”
“没关系,你的水平我们都知道,希望你到我们厂里面去看看。”他们接着说。
在我一再推辞下,最后他们说:“这样吧,您什么时候到上海了,我们接您到厂里面去看看。”既然人家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只能答应有机会去看看了,但没有说去工作。
后来我经常到宝钢实习,因为上海离嘉善县很近,有一次我到了上海以后就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他们很快就派车把我接过去了。
去了以后我发现这个企业还是很不错的,有好几百人,房子建得也不错,车间的设备也很好,而且运营已经好几年了,就是缺乏新技术搞一些新产品。他们继续邀请我:“你到我们这里来吧。”
看到企业的状况还不错,对技术需求是很迫切的,我就说:“那我有时间的时候就来吧。”
“不行,最好就定下来。”
“我现在还没退休呢。”当时是1992年,我还在学校工作。
“您就到我们厂里面当总工程师。”
“人家一般都是作为顾问,总工程师是正式的职务了,顾问是有大有小的,比较有伸缩性。”
“您如果来我们就希望您能做总工程师。”
“如果做总工程师不是每天都要到你们这里来上班吗?”
“这样,您只要一年来两三次就行,一次有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有时间在厂子里指导一下就行了,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在厂子里待长一点儿,这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