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东北之后,我被分配到东北统计局,参加东北工业统计汇总工作,尔后调到东北计划委员会工作处纺织室做技术员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东北地区纺织工厂进行调研。这个工作其实距离我的梦想很远了,我要做得工作就是派到下面进行实地的情况了解,然后回来做做汇报就可以了。在这期间,我还阅读过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编制的对东北地区的各类调查报告,也惊讶于日本人在调研方面的细致,这要凭借我在中学时期。学习两年日文的基础才能看懂这类日文版的调研报告。干这个工作的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去,一个人回,一个人写报告,经常重复这个过程,没过多长时间东北地区的纺织工厂几乎我全访过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的梦想却迟迟停留在心里。
五十年代的东北纺织业
20世纪50年代的东北纺织业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于是全东北的纺织业加足马力,全力进行加工生产,纺织业一派回升态势。
当时棉花都是从关内运进来的,因此纺织行业的生产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每天保证正常的运作,整个纺织行业复兴的局势初定,工业生产欣欣向荣。我在东北的两年时间里,亲身经历了这场纺织行业的复兴变革。因为东北是中国解放比较早的地区,所以这里的政治后盾十分的坚固,国民党的余孽也已基本肃清,形势一片大好,纺织工厂的领导政治思想十分坚定,恢复生产的信心十足,每年中央政府都会给予东北地区很多的物资供应,帮助东北重振经济,这两年间纺织行业的发展道路十分平坦。
那个时候纺织产品很受市场的欢迎,畅销各地,也因为时逢解放初期,各家各户的农民分了田地,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食不果腹,大家手里渐渐有了余钱,遂就要添置衣物,所以给予了纺织行业充足的市场需求量。到后来上海的纺织工业摆脱了国民党的轰炸,经济得到了恢复,此时人民政府号召大量种植棉花,促进纺织复兴。后来国内棉花的供货量翻了几番,同时也从周边几个友好的国家进口一部分棉花,及纺织品、苏联花布也畅销全国。这才帮助上海慢慢地复苏了纺织业,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东北地区的帮助。
平淡的工作,纠结于梦想
1952年12月5日,李文钊(第二排右四)于沈阳借调北京国家计委工作和工业处的同事们留影
我是1950年8月至1952年12月期间在东北统计局和计划委员会工作的,准确算来,在东北统计局干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计划委员会只干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东北统计局的时候,这期间到东北各地做了一些调研活动,还参与了一个全东北地区的工业普查,这个调查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做,搞了各种统计,每每各个厂子的报表汇总后,都会由我们负责进行情况的统计和总结。那个时候的汇总工作是个繁琐的事情,不像现在统计数据有计算机,我们是用算盘和计算器单靠人工一点一点地统计数据。这个过程不能有丝毫的计算错误,往往同样的数据我们要反复计算多次,也是因为这个漫长的计算过程,让我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状况和基础情况有了一番深刻的了解,也算是辛苦后的丰硕收获吧。
我在做这两项调查工作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较顺利的就完成了任务。那时候东北统计局的大部分人员是从南方聘请来的经济工作人员和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如上海震旦大学的丁涤清、陈振裕、宋则行、张隆高、赵综流、钟兆修,之江大学的蒋伯申、严坤元等等,基本是由原先的部门干部和外聘的高级知识分子来掌管大局,青年学生只是辅助做一些工作。大家没有固定的工作分配,因为人员毕竟还是很少,所以就连参加过反战的日本人也一同参与到经济重振的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都还尚待恢复,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各行各业的人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都是背景清白、政治思想觉悟高,所以组织上会不断地针对个人进行审查和政治思想教育,就是为了确保重建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东北统计局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从一个初出校门的学生转变成一位真正的实地工作者,虽说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工作的第一年也算是圆满地完成了工作,可在心里,那个梦想的种子仍在悄悄地成长,欲破土而出,让我愈加对现在的工作不甘心。我要当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的想法渐渐占据了我的心,让我时常会烦躁,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写写算算了呢?每每如此,心中莫名沉闷。
东北计划委员会是在1949年成立的,它的一整套系统都是仿效苏联模式的。它作为一个政府性质的经济咨询兼决策机构,此刻正需要懂得经济和各种工业技术的知识分子,所以基于这些原因,我被统计局转调到东北计划委员会作为一个基层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在各地出差调研汇总情况、提出意见和相关的政策,汇报给有关机关作为他们工作决策的参考。其实这都是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级领导不断地派遣我们下基层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当年我们在学校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基础,再通过基层的实践就可以融汇得很好。
东北计划委员会
我是在1952年下半年调往东北计划委员会工业处纺织组工作的,一起的同事有陈真、金思渭、余锦如。同年年底,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高岗任主席。在这里我一直处于不安的亢奋中,惴惴不安地在梦想与现实中挣扎,寻找自己该走的路。但是,我没有对任何人诉说我的不安,依旧秉承服从组织安排的原则,每天完成调研工作。
在东北地区搞了一年多的调研工作,总的来说我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态势基本清楚了。其实计划经济的调研工作就需要调研人员亲自深入当地了解基层的问题,总结汇总问题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交上级政府作参考。这种公式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一环接一环,哪一个环节都必须完成。
比如基层出现了原材料短缺的情况,我们就是作为政府和基层的一个中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上级政府了解情况后才会制定相应的调整计划。每年还要提前制定出下一年的调配方案,这期间,我们这些行业内的技术人员就会给予一定的意见指导。就算到了最后实施方案的环节,也还是需要我们的拍板槌定才可以实施。每每逢此,多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能力的,虽是不能圆了自己工程师的梦,但多少在有些环节是起一些作用的。那段时间,如果要从东北计划委员会选拔人才调往国家计划委员会,是由人事处决定的。
在这期间,我走遍了东北大大小小的纺织工厂,实地调研了东北三省主要的棉、毛纺织及柞蚕丝绸工业企业的情况,时常与东北纺织工业管理局的各级领导商讨东北纺织企业的发展情况,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纺织工业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势,并亲历了建国后东北地区复兴道路的坎坷崎岖。
关于国家计委
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是1952年11月1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九次会议上决定成立的,属于中央直属机构,与当时的政务院平行,国家计委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内阁、党中央的经济参谋部,具有相当高并且重要的地位。
但是国家计委的第一任主席由高岗担任,副主席是邓子恢,委员成员为中央各方面的负责人,如朱德、彭德怀、陈云等,专职委员为安志文和马洪,后来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张玺(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调任),尔后中央财经委员会撤销,李富春和贾拓夫担任国家计委的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