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六十年的纺织业守望--李文钊回忆录 第17节

点击:

这段期间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政治运动逐渐尘封在历史的轨迹中,渐渐地被淡忘,但是它所带来沉重的伤痛,却让我们这些过来人铭记于心。

在国家纺织工业部的八年是我人生中最为充实的一段时期,工作上一帆风顺。我在这之前其实对于丝绸业的行业发展情况已经关注了三十多年了。此时的丝绸行业,在整个纺织行业当中占有相当小的一部分,大概只有纺织行业的十分之一。虽然它在“十年浩劫”中遭受过重创,但毕竟丝绸行业的恢复与再建设相对容易。此时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汇项目来充实外汇储备,而丝绸就是一个良好的对外创收项目。所以在这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纺织工业部都给予了十足的支持。同时,丝绸行业的产品质量还要符合严苛的国际标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丝绸

 

1980年李文钊(右一)于美国旧金山国际物流会议主席台

 

1988年11月29日,中国内地专家访问团在澳门南光集团合影

(从左至右:第一排为朱一照、孙和清;第二排为李文钊、王世开、黄祖兴、南光集团副总)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对外开放之初,整个国家经济正处于创伤恢复阶段,国家需要大量的外汇来进行更多先进技术的引进,丝绸则是创汇的最佳行业之一。

那个时候棉纺织产品的出口因为技术水平低,很难在国外打开市场,而丝绸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丝绸在国外一般是找不到生产原料而无法生产的,此时的法国往往会从中国进口价格低廉的初始原料,再经他们自己加工出口,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这是很不公平的技术价格差距。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以此来弥补中国在技术上的不足,我经常会被派出国,到纺织业发达的国家去搜寻先进的丝绸加工技术,进行实地的考察工作。我们不会饥不择食地对于先进的技术一律引进,而是根据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和引进,到后来我们便熟知了其中的法则。刚开始时确有盲目进行技术的成套引进的教训,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吸收教训的时间是很短的。在大家的努力下,看着一项项先进的技术被引入国内,丝绸行业的发展态势愈加兴旺与繁荣,逐渐成为国家创汇的主力军,感到十分欣慰。

意大利的米兰,德国的科隆,瑞士的日内瓦、苏黎世,法国的巴黎、里昂,日本的东京、金泽、大阪、四国岛,中国的香港、澳门,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都是世界纺织行业的领军之地,也是当时我时常造访之处。我为丝绸行业的技术振兴倾尽所能,是为丝绸,也为圆梦。

直到80年代末期,国家纺织工业部与外贸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抽调出有经验的丝绸业务人员,共同组成了中国丝绸总公司,它是集合工、农、商贸于一体的综合丝绸产业实体。在当时的形势下,建立这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怎样把丝绸行业从农业原料生产,到工业加工出口整合起来,在当时着实费了我们一番功夫,这样的生产方式最终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可以说是带动了整个丝绸行业的振兴。

中国丝绸公司

 

1989年4月26日,于法国巴黎凯旋门留影

1989年国家纺织工业部生产司丝绸管理系统,为配合丝绸行业的发展,决定进行必要的市场性改组,以开发经营和主管国内的丝绸产品。经过改组后,我被调往中国丝绸公司(现改称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任工程师兼技术进步处处长。

我在丝绸公司主要负责丝绸行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当时我国的丝绸基本加工工艺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技术水平。为了国内技术的良好改进,我先后多次前往世界纺织工业先进地区,如巴黎纺织机械博览会等,进行技术的引进工作。

20世纪80年代,国际性的纺织机械博览会基本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召开一次,我国会由行业专家组成纺织工业代表团前往参加。代表团中包括国内一些棉、毛、麻、丝等技术的工程师,他们作为专家会对即将引进的技术进行评估,哪些技术引进可以被国内所消化与接受,哪些技术无法引进,这在当时对我们作出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那段时间,我们这些人员对于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改造,可谓是给我国的纺织工业打进一剂强心针,完全改变了中国纺织技术落后的窘境,其中丝绸成为我们当时纺织行业创汇的新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如果没有打开国门的决定,我们无法与世界交流,尽管我能说英语,在这样信息封闭不对称的情况下,也是无法做出后来那么多成绩的。

所以说,改革开放对解放我国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国家兼收并蓄,对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对于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其实,只要不是一味锁国、禁锢国民的思想,而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做法借用先进技术,就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富足的社会主义,只有打开国门虚心地学习,才能让人民了解国家政策的好、社会主义的好。

合资公司做顾问

1990年是我从业于纺织行业的第四十个年头。在曲曲折折的过程中,我最终圆了少年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尽职的纺织高级工程师,并在后期带领团队为国家纺织丝绸行业的技术改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夕阳余辉之际,我带着满意的笑容,退出了纺织丝绸业第一线,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岗位,退了休。

但是,我并没有因此停滞我的理想之路,这条我走了几十年的路怎能在此停下,心中的不甘促使我要继续前进,不能停下愈渐迈开的脚步。1991年,一个香港公司与河南某公司准备投入装饰布的生产项目,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实际经验,时逢我退休,他们便邀请我担任了这个合资公司的技术顾问,帮助他们筹划和购入相应的技术设备。这个工作相对我退休前的工作要轻松许多,繁琐的项目筹备工作都有相应的人员来负责,我只是在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意见指导,最终还是由公司的领导来决策。

虽然工作相对轻松,但是并没有离开我所钟爱的纺织行业,我依旧整日兴奋并尽情地吸取新鲜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纺织技术经验,这样轻松的学习时期让我再次融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在此期间,我还受聘为国家经委扩大出口招标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为日后国家丝绸行业的发展选择适宜的中标企业,争取了近3000万的国家贷款优惠指标,促进了丝绸行业的扩大出口创汇,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为了对我国纺织企业作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纺织工业部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个专家咨询团,先后奔赴山东诸城、浙江宁波、广西桂林、四川、重庆和江西九江等地区,针对当地纺织工业的发展规划及纺织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专家意见,以此供给各地区及时修正规划。该专家团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我国整个纺织行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做出了贡献。

这样轻松的日子,仅仅只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我又再次被返聘到国家纺织总会产品开发中心,担任纺织产品开发信息的汇集编辑工作,这样一下,我与纺织的缘分就要继续续写下去了。

返聘纺织总会产品开发中心

1992年在返聘纺织总会新产品开发中心工作时,整个中国已经因改革开放政策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外市场的逐渐开拓,促使中国自身创造力要求的提升已然被摆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