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六十年的纺织业守望--李文钊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当时因为我是退休后被返聘的专家人员,上级遂安排我从事国内外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汇集工作,这样不会让我的身体有较大体力上的消耗,毕竟我已经不是青壮年了。我和时任纺织工业总会的原生产司的总工程师仉雅葵(也是前期校友),时常会在一起做文字性的纺织信息的汇集编辑工作,这一做就是人生的又一个八年时光。

在这八年的编辑工作中,因为我以前从事纺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退休后才从事的产品开发工作,渐渐地我发现这两个看似不同的工作,其实却是有着本质的联系。首先产品开发一方面需要有生产技术的支持与积淀,同时采用何种类型的先进设备与现实条件要相适宜地结合起来考虑,国外现在有哪些先进的技术,是否适合推广到国内的纺织行业,这些都是我要了解的内容,所以在汇集这些信息时依旧是抱着专业心来去学习与完成它。

与此同时,我不仅仅局限在编辑工作的一方小小天地之中,从1992年到1995年,我应邀参加香港贝盟公司与河南濮阳建设装饰布工厂的项目拓展,利用三年时间潜心研究新型剑杆提花织机的选购及新型的转移印花技术。

 

1992年12月9日,纺织工业部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应九江市委副书记邀请,

去江西共青城参观,在胡耀邦同志墓前的合影(第一排右三为李文钊)

从1995年到1998年,还参加华通市场信息公司市场调研,对中国晴纶工业、涤纶工业、尼纶工业的市场产、供、销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国外机构调研咨询的要求,共同作出市场调查商业报告。

其实工作于我而言,就是在认真的生活,一个人年岁可以逐渐地增长,可那炽热追梦的心却万万不可褪去热度。毕竟,一个人的一辈子还是有些信念与追求才不虚度时光。

一生如此多骄,一生如此多憾

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中,成就与遗憾始终相依相伴。改革开放赋予我事业发展的无限潜力,让我创造出在过去从未想到的一番天地。在十年浩劫中,我梦想几乎破灭,在那段黑暗岁月中,我静静地期待着重生的太阳,这一等就是近十年的蹉跎时光,直到国家拨乱反正,一切重新走入正规之后,在我事业的顶峰上才得以绽出骄阳。

随着年龄和专业知识的增长,我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被动地去等待实现梦想的时机,反而我会在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去改变自己的思路,主动地开拓自己的理想之路。

这条艰辛的纺织道路,我没有确切地算过到底付出些什么,毕竟苦难终究会过去,每每看到因我与同行在先进技术引进方面做出的努力而使得国内纺织行业逐渐成为世界纺织的翘楚,所有曾经的苦难都是那般的渺小,那么的不值得回味。

 

2003年11月16日,参加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

有时候我也会如孩童般地去幻想:如果时间能够倒退,能够让改革开放的时间早些到来,那么我所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将会更多更多,我的梦想之路会愈加的丰富与充实。在政治动荡的岁月中,我被迫选择以沉默应对,让我无奈消耗掉人生最最宝贵的十年,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无论是喜是忧,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命运还是十分眷顾我,让我在人生最后的余辉中迎来曾经梦想的改革开放。

一生准则

实事求是的信念,是我一生贯彻始终的准则。这在今天依旧是不可回避的,也是我们现代的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们应该遵守的,但是在过去政治斗争激烈的年代,这条准则却面临不得不被打破的尴尬。就如国家计委离休干部安子文所说过的,哲学不能够领导经济的言语,曾经的“大跃进”全然是不懂得遵守客观规律的生动写照,也是哲学领导了经济的可怕结果。全国大炼钢铁谎报虚假数字的笑话在那时在一幕幕的上演,而且全国上下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参与其中。

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思想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毕竟,哲学思想的理想性与经济的现实性,是不可混为一谈的,更不可让理想与空想驾驭现实性,所以我一直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贯彻在工作中。

半个世纪的追求,半个世纪的逐梦,我始终是以真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说真话,办实事,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我一生的工作,忙忙碌碌,平凡一生,但是却追梦如初。

别人眼中的我

“在纺织这条路上,李文钊同志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职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开拓精神,在丝绸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中做出了成绩,英语有一定水平,有编译文集,经研究,推荐为高级工程师。”

这是1987年11月30日,原纺织工业部丝绸管理局局长吴裕贤如是说。

“李文钊同志长期从事纺织技术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等方面业务熟悉,有开拓精神,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工作认真负责,能积极提出意见;英语有口译和笔译能力;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

以上是原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世娟,于1988年6月11日写的译审高级职称基层单位推荐意见。

“李文钊同志于1950年毕业于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纺织工程系(五年制),三十八年来先后在统计局、计划委员会、物资总局、纺织部和中国丝绸公司工作,分别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经理、处长等职,对纺织工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生产技术管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该同志认真负责,工作有开拓精神,在负责全国丝绸行业的基本技术改造工作中,对加快丝绸行业改造步伐,增加生产,扩大创汇起了积极作用。该同志具有英语口译和笔译能力,经研究一致同意推荐该同志为纺织高级工程师。”

以上是1988年6月11日,原纺织工业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孙和清做出的评审意见。

与妙媛相识

 

1957年夏,潘妙媛于北京香山公园

 

1961年,李文钊(左一)与妻子潘妙媛于北京展览馆后院留影

自1950年毕业后,我便一直忙碌于工作,对于人生缘分一直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要舒服,要有亲人的感觉。

我妻子名叫潘妙媛,这名字听上去十分舒服与惬意。我们的相识是在1956年的一场看似平淡的同学聚会上,我的性格有些沉闷,虽然会对家人很好,但是在陌生人面前还是有些拘谨。当时妙媛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快人快语的开朗性格,其实她只是说话比平常的人语速快一些,最让我珍惜的,还是她开朗活泼的生活态度。

在聚会上,妙媛与她的一群女伴相聚聊天,我是应邀参加聚会的。我们也是通过别人随意地介绍而相识的,记得当时看到她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要认识她。

介绍我们认识的人是妙媛的同学——马家骊,她恰巧是我上小学时校务长的外甥女,她是与我在同一所小学念书的校友,此时她成为我和妻子一个相识的交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