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的趣事
我的出生日期是阴历二月初一(时公历年为1935年),后来参加工作时填写履历表,按规定推后一个月,就变成1935年3月1日。1941年9月,在虚岁7岁时我进入岸前小学上学。岸前小学在王典桥西面一里路的地方,中间要过一个小木桥,小学北面还有一条小河。这里本来是王氏家族的祠庙,里面有王家的族谱,还有许多佛像,如观音菩萨、四大金刚等。这个祠庙另外腾出一间大屋,成为小学的教室。至于为什么叫“岸前小学”而不叫“王典桥小学”,没听人说过,大概是因为这里离岸前村更近,而且当时几个村合在一起的乡就叫岸前乡。
岸前小学只有一间大教室,一、二、三、四年级都在一起上课,实行所谓“复式教育”。一个老师上一节课,都是轮换着给各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先给一个年级讲,约10分钟之后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这样不断地轮换,其他不听讲课的学生,在座位上或者看书,或者做作业。这样的教育条件实在很差,但也没有办法改变。我在岸前小学的学习生活,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一是当时有一个年老的教师,是岸前村人,他读过很多古书,据说当年考秀才没有考中,他讲课时常常讲些古典故事和古诗旧词。二是教室旁边的过道里放着一架风琴,课余时间我有时偷偷地去瞎弹弹。三是放学前后或者星期天,我们一些学生有时爱到隔壁的祠堂里去玩,看看各种摆设和佛像,甚至动手动脚。时间长了,许多佛像就越来越不完整了。
从1946年3月开始,我转到胡埭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下学期,直到小学毕业。从王典桥到胡埭镇,要走3里多路,我每天中午还要回家吃饭,等于一天要走两个来回,花费的时间可真不少。尽管如此,这里的教室很多,条件比岸前小学要好,教师的水平也比较高。而且,这里临近街道,买什么东西都很方便,有空还可以去大街上玩玩。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家在胡埭镇的同学,后来还跟他们一起考进了胡埭镇的“立人中学”,彼此成了初中三年的同学。
在胡埭镇中心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语文老师有一次讲到汉语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富翁,大半辈子只有一个女儿,但他80岁时和小老婆生了个儿子。当时周围的人议论纷纷,都说这男孩不可能是他亲生的儿子。过了几年,他临近死亡,看到儿子还年幼,女儿女婿又住在他家。他想,如果按老规矩把财产都传给幼子,女婿决不会甘心,可能会害死他的幼子。于是,他精心策划,立下一个遗嘱。这个遗嘱既交给女儿女婿一份,又把另一份裱糊在画卷里交给儿子,并密嘱儿子成年后拿着这份遗嘱去找县官告状。这个富翁给女儿女婿的遗嘱写着这样四句话:
“八十老翁生一子 人言非吾子也
田地房产俱赋予女婿 外人不得争执”
女婿看了这份遗嘱,同时也从富翁给儿子的画卷中隐隐地看到同样的遗嘱,所以十分高兴,并在富翁死后善待了其子。富翁的儿子成年后,拿着画卷去找县官告状。县官让人把裱糊在画卷里的遗嘱剥离出来,发现富翁的这份遗嘱另有标点符号,其中说:“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非。吾子也,田地房产俱赋予。女婿外人,不得争执。”最后,县官作出判决,按照这份遗嘱,让富翁的女儿女婿把全部财产都交还给了富翁的儿子。这个语文老师讲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初中阶段接受革命教育
胡埭镇有一个胡埭中学,它的前身叫“立人中学”,是在1946年至1947年间创办的。这个学校位于胡埭镇的西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有一条河流,还有许多庄稼地。我是1947年至1950年间在这个学校完成初中学业的。回想这一段历史,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在小学即将毕业前,正为升学而发愁。胡埭镇附近没有中学,雪堰桥虽有一个中学,但离家很远,走读肯定不行,只能长期寄住在姨妈家里,但这会给姨妈增加负担,我于心不忍。正在犯难之时,恰好立人中学创办成立,我便考入了这所中学的初中班。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青年时期的开始,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我就是在立人中学革命校风的引领下成长起来,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或者说,立人中学就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当年的立人中学,是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直接帮助下创建起来的,许多老师就是地下党员,如陆逵、王天行、潘一新等,其他老师也都是亲近共产党的爱国热血人士。这些情况,我当时并不知道,是后来才听说的。但我们学生当时所受的言传身教,的确很有倾向性。时值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尚未渡过长江。那时,我们特别爱听老师们在课堂上讲述国内形势和时政,尽管都是引用国民党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但他们的讲述却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使同学们明确认识到国民党是如何腐败无能,而长江北边的共产党和解放军又是如何爱护群众和神通广大,从而使我们内心深处得出“共产党好”的结论。接着,解放军渡江南下,我们这些小青年经常跑到村口路边去欢迎,看到一个个解放军战士扛着枪背着包,雄赳赳气昂昂地徒步行进,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同时,学校组织同学们一次次地上街进行宣传活动,高唱革命歌曲,热跳秧歌舞蹈,参加批斗地主和反革命分子的群众大会……其间,赵汉成等同学发挥了带头作用,他们是立人中学最早一批加入青年团的先进青年。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在解放前夕就已加入青年团的地下组织。总之,立人中学的革命教育,使我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随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许多立人中学毕业的学生纷纷加入青年团和共产党,还有一些学生报考“军事干部学校”,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些都和立人中学的革命教育密切相关。
当年的立人中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室都是平房,校内尚未通电,没有电灯,但老师们讲课都很认真,要求也很严格,而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则和蔼可亲。在我的印象中,潘一新老师的语文课教得特别好,不但语法词汇讲得精细,批改作文也能抓住要害,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顾映维老师的数学课教得生动有趣,不但原理讲得透彻,演算过程也讲得清清楚楚。谭寄荷老师的音乐课使人兴趣浓厚,他不但教唱革命歌曲,而且教我们欣赏著名的古典乐曲,甚至还教我们发声、识谱(包括识五线谱)和一些乐器,这使我开始喜爱音乐并练习吹笛子、拉二胡。由于老师们讲课生动有趣,同学们都很爱听。说实话,我当时的学习条件不太好,学校离家有3里多地,早晨要自己起来在柴火灶上热点稀饭吃,吃完早饭赶快上学去,中午还回家吃饭,每天要跑两个来回,很耽误时间。下午放学回家,要干一些家务活。星期天还要干一些农活,例如在水田里学习插秧,定期拔草,有时小腿被蚂蟥吸住,流血不止。晚上更惨,家里只有“灯草豆油灯”陪伴,无法复习功课,不像一些住校同学那样在教室里复习,有煤油美孚灯照亮。所以,我当年的学习所得,完全依靠上课时专心听讲,并得益于老师们的认真讲课。我的各门功课大都是中等成绩。美术课我不喜欢,成绩最差,每次画图的作业差不多都被老师划为甲乙丙丁的“丁”等。我的英语成绩也不佳,因为我没有时间背单词。相对而言,我的语文成绩比较好。在我读初二的时候,学校组织一次全校性的作文比赛,结果出乎意料,我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初三的一位同学,第三名是初一的一位女同学。
总的来说,我在立人中学是个不起眼的初中生。记得刚进校时进行体检,我的体重只有50斤,有的同学常常取笑我,叫我是“50斤头”。我个子矮,人很瘦,座位在教室里的第一排右边。整个初中三年,我的表现一般,考试成绩也属中等。但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希望长大以后能够有所作为。正好,立人中学的革命校风使我深受教育,而且永远铭记在心,它不仅在我此后的人生旅程中不断激励我奋发图强,而且使我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无限信仰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