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故事--金维克回忆录 第48节

点击:

这一天我还到了白金汉宫,那里的卫队都骑着高头大马,手执军刀,一身红色的古老的军服,头上顶着高耸的黑皮帽子。使我觉得奇怪的是,天气很热,我只穿衬衣就已满头大汗,那些卫兵顶着皮帽怎么不出汗呢?也许这也是平时训练出来的吧。

 

甭管什么时候,伦敦白金汉宫前总是游人如织(1997年7月11日) 

 

 伦敦,唐宁街10号门前。(1997年7月11日下午)

守卫首相府的警察对我怒目而视

中午在快餐店草草吃了一些热狗,就乘船前往格林尼治。坐在游船上层甲板上,观看着两岸秀丽的风光,我在阳光的照射下昏昏欲睡。

格林尼治在泰晤士河的下游,是零度经线穿越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具有观测天象的功能,而是成为一处著名的博物馆和游览胜地。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墙上的标志是“老皇家天文台”(1997年7月11日)

英国、意大利之行(一)

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厅,里面有从古到今的各种天文仪器,还有历史上许多著名天文学家的画像和生平简介。我取出照相机,但被邓丽莎阻止,她说这里不许拍照。

令人兴奋的是零度经线标志。我站在标志前拍了好几张照片,左脚在西半球,右脚在东半球。我还拉着邓丽莎拍了一张合影,我站在东半球,她站在西半球。这一天是1997年7月11日,正是我51岁的生日。

 

在格林尼治天文台,一个东方人站在东半球,一位西方人站在西半球(拍摄方向:自北向南),两人之间地面上的灰线就是“本初子午线”。

邓丽莎(右)是我的导游。墙上电子显示屏上的数字的意思是“离21世纪还有903天8小时53分35秒”(1997年7月11日)

在格林尼治过生日的确是值得纪念的,但我过生日的事没有告诉英国人,怕给他们增添麻烦。

英国、意大利之行(二)

回到伦敦便接到西蒙的通知,第二天要送我们去莎士比亚故居游览,说早上5点半会有一辆旅行社的车来接我们,而且不用担心翻译问题,因为来接我们的是中国人。

果然,次日一早,就接到楼下打来的电话,说旅行社的车已经到了。上车后才知道,这两个中国人在这里开办旅行社已经好几年了,大多数都是做中国人的生意。他们说,英国承认中国的驾照,因为英国人觉得在中国那么乱的道路上能开车,在英国肯定没什么问题。还说,如果组织一周的英国旅游,从北京出发,全包价只要1000英镑。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个价格连往返机票都不够。但他们说,旅行社可以拿到最优惠的机票价格,租旅馆也特别便宜,所以即使这样,旅行社依然有钱可赚。

车行近3小时才来到莎士比亚的故居。这里的确山青水秀,小河里游着一群鹅,荡漾着几只手划的游船,古老的房子还保持着几个世纪以前的样子。我们参观了莎翁的出生地,他写作的书房,还有一个很小的剧院。中午就在肯德基快餐店就餐。

 

英国斯特拉特福(Stratford),指路牌上写着“莎士比亚出生地由此进入”(1997年7月12日)

下午回来时我们并没有直接返回伦敦,旅行社用车把我们送到伦敦以南大约100公里的地方,因为斯蒂夫要在家里招待我们。

斯蒂夫住的是一座两层小楼,周围绿草如茵。房子非常旧,据说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是斯蒂夫花了上百万英镑才买下的。在英国,房子越老越值钱。

斯蒂夫和夫人见到我们很高兴,招呼我们在草坪上的小桌旁坐了下来,我送给他的夫人一把木扇,他回赠给我一个英国的瓷盘。

这时,他养的一条大狗跑了过来,扑在我的身上对着脸就是一阵狂舔。我知道这是友好的表示,只是担心此狗是否刚刚吃过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接着狗还叼来一块石头放在我的腿上,斯蒂夫示意我把石头扔掉,于是那狗跑过去又叼了回来。一而再,再而三,最后我用力把石头扔远,狗奔过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才非常委屈地“呜呜”叫着不再理我。

 

在斯蒂夫(Steve)家中的草坪上。右为斯蒂夫的夫人,中为翻译陈南新(1997年7月12日)

斯蒂夫有两辆汽车,其中一辆奔驰是他上班开的,到伦敦来回要二百多公里;另一辆小一点的车是他夫人上街买菜用的。

晚饭安排在一家中餐馆,这里离斯蒂夫的家至少还有二十多公里,吃的是“北京烤鸭”。斯蒂夫的夫人问我味道是否正宗,我只好点头说还可以。其实我在英国吃的所有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国菜,而是经过“改良”的菜品。比如这家店里的烤鸭,端上来时居然已剥掉了鸭皮,其实北京烤鸭最香的就是那焦脆的鸭皮。装在盘子里的鸭肉上还像烤乳猪那样撒了一层砂糖,更是不伦不类。于是我告诉斯蒂夫夫人,欢迎她有机会到北京去,我会请她品尝最正宗的烤鸭。

晚饭后天已大黑,我不知道斯蒂夫怎样把我们送回去,因为这里离伦敦至少还有一百多公里。但斯蒂夫说不必担心,他已经雇好了一辆出租车,就在饭馆外等候。这使我再次慨叹英国服务业的完备与发达。

在车上我再也打不起精神,一路昏睡,直到车停在希尔顿饭店门口才被陈南新叫醒,一看表,已过午夜12点了。

我在英国的最后一个旅游项目是去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这次旅行还是邓丽莎陪同我和陈南新去的。

我们很早就赶到了机场,飞行约一个小时在爱丁堡降落。

去爱丁堡最重要的项目是参观那里的城堡。这个城堡坐落在平地上突兀而起的山上,城堡里有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古老的铁炮,城堡历史上的战争故事,当年交战双方的军装、马刀、铠甲等等。入口处有出租讲解机的,包括五六种语言,但没有中文,因此我们没有租用这种讲解机。还有一队苏格兰仪仗队,身穿格呢裙子,吹着风笛,在一块只有二百来平方米的场地上走来走去。 

 

 英国爱丁堡,与穿裙子的苏格兰士兵合影

从城堡里出来,我们又游览了这座城市,邓丽莎指着一块写着“Market street(商业街)”的路牌前考我是什么意思,我心想,“太小看人了”。邓丽莎还极力鼓动我们买一些纪念品,比如苏格兰格呢等。但我们谁也不想做那样一条筒裙穿在身上,因此没有动心。

英国、意大利之行(二)

中午,邓丽莎问我们吃什么饭,我俩都说想吃中餐。这家中餐馆里有中文菜单,我点了几个像“鱼香肉丝”之类的家常菜,没想到那个至少在长相上是中国人的服务员却听不懂,只好把老板叫来。老板一边向我们道歉,一边骂那个服务员:连中文菜名都不懂,还想不想在这儿干了?

在一座横跨一条大河的铁桥旁,我们遇到几位走街串巷的艺人,穿着传统的苏格兰服饰,手里拿着剑。陈南新上前跟人家“套瓷”,说让我看看你们的剑。我拿过一掂,好家伙,真重啊,足有两三公斤。看来这些艺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