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故事--金维克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大杂院

当时父亲在北京电报局上班,母亲在电业局上班,家里负责看护我的是外婆。每年夏天,父亲总爱在家门口的院子里用芦苇篱笆围起一小块,外婆便在周围种上扁豆、牵牛、向日葵、茉莉花等。有时还种一两棵南瓜(北京人叫“角瓜”)。我们种的南瓜是白色的,顺着绳子爬上房顶,结出了果实。但后来遭到房东的禁令,说南瓜会把房顶的瓦挤坏。

玩具与游戏

我从小就不怎么聪明,曾被一个略通阴阳的医生(也许是略通医道的江湖术士)判为“呆相”,特别是手脚的灵活性远不如同龄的孩子。据母亲说,五六岁时,别的小孩拍皮球能一气拍十几下,我最多拍两下,第三下准拍不着。

我和鸿升的玩具包括拍洋画、扇三角、弹球、打弹弓、扔飞镖等。

“洋画”大小与纪念邮票相仿,单面薄板纸加十分粗糙的彩色印刷,上面有三国、水浒、西游记和七侠五义之类的人物故事。小摊上一分钱6张。如果买没有剪开的整张,一角钱可以买100张。玩时把一叠洋画放在地上,用手拍击地面,利用虎口喷出的空气使洋画翻身。双方出的“洋画”数量相等,比如各出3张,摞在一起便是6张。一掌下去,有4张翻了过来,这4张便归你了。拍过洋画的手当然非常脏,因此在所有游戏中是最遭家长反对的。除了不让买之外,还编了一些如某某孩子把手筋拍断之类的故事吓唬我。

“三角”是用香烟盒的纸折叠成的,花花绿绿的,玩法和洋画类似,但不是用手掌去拍,而是用另一个三角去扇,要想办法把对方的三角扇得翻个身才算赢。

弹球的玩法就更多了。玻璃球直径大约在1.5厘米左右,里面还有各种颜色的花纹,十分漂亮。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这种滚圆的玻璃球是怎样在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所谓弹球,就是将球放在右手食指的关节处,利用拇指的力量将其准确地弹出。弹时只能用拇指发力,整个手是不许动的,否则叫“大努”,算犯规,是要遭到嘲笑的。最简单的玩法是撞击对方的球,或把对方的球撞进事先挖的坑里。不知高雅的高尔夫是否起源于这项游戏,因为两者的游戏规则很类似。后来市场上有一种跳棋还是用红、黄、蓝色的玻璃弹球做棋子。 

 

 玻璃弹球(资料)

飞镖就是现在小孩玩的叠纸飞机,但我们那时叫“飞镖”。最常见的有两种折叠方法,其中一种是叠成一个小燕子,还可以剪出燕子尾巴的形状。还有一种是叠成一个细长的箭头形状,但不是用手去投掷,而是用橡皮筋弹射,可以飞到几十米高,再直冲冲地掉落下来。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落地时都会把箭头戳弯。发射飞镖时还要习惯性地将其头部放在嘴上哈上一口气,我们都相信这样可以使镖飞得更高或更远。

 

各式各样的纸飞机

在我和鸿升一起玩这些游戏时,我总是输多赢少,经常把洋画、三角、弹球输得精光。但鸿升毕竟比我年长,有时把我的弹球赢得一个不剩,分手时再象征性地还我一两个,以示安慰。

“跳皮筋”是女孩子的游戏,一般要几个人一起玩。高度从胯下、手下垂、腰部、腋下、肩头、头顶,直到单手高举,总共分六七个级别。女孩们一边用脚勾住猴皮筋,跳出各种花样,一边唱:“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最后唱到“九八九九一百一”才算结束。猴皮筋的位置越高,玩的难度也越大。身高腿长的女孩当然比较占便宜。现在想起来,那真是一项非常健康的体育活动。但男孩子们对此是不屑一顾的,谁要是和女孩子们一起玩,特别是玩那些典型的女孩游戏,肯定要被所有的男孩子嘲笑得无地自容。

典型的女孩游戏还有“抄(chuǎ)拐”。“拐”是羊的膝盖骨,有的还被染上颜色。一副拐是4个,还要有一个小沙包。玩时只许用一只手。先将沙包抛起,在沙包没有落下之前将4个拐一个个地摆成同一方向,比如都是某一面向上,然后要接住沙包。因此也叫“扳拐”。一副好拐的价格不菲,当时大概要三四角钱。和抄拐类似的叫“抄(chuǎ)子儿”。“子儿”可以是小石子,但最好是杏核。

 

羊拐(资料)

女孩子还爱玩“跳房子”,当时叫“跳间”,就是在地上画出各种方框,最常见的一种是8个框,像两个田字摞在一起。玩时先单脚从右下角跳入,直到最上边才许双脚落地,转身再单脚从左下角跳出。如果中途踩了线或另一只脚落了地就算失败。

玩具与游戏

跳皮筋、抄拐和跳间同样也带有比赛的性质,但从来不带“彩儿”,没有因为皮筋跳得好而赢了邻家女孩什么玩具的。所以女孩的游戏总体上比男孩的游戏要文明健康一些。

遇到要凭运气决定输赢或先后的时候,就要猜拳,当时叫“猜(cèi)丁壳(ké)”,两个人猜的手形是“锤子、剪子、布”。如果是三个人就猜手心手背,一边猜,一边齐声叫“单奔儿倒——霉!”谁的手形和别人不同就被淘汰。

北新桥路边的小摊卖的玩具种类繁多,除了上述的洋画、弹球之外,还有如弹弓、猴皮筋等。不过我们很快就发现摊上卖的弹弓都是劣质产品,远不如自己做的质量好。自己做要找一根一尺长的粗“铁蚕”(后来我才知道那叫8号铅丝),用钳子弯成弹弓的架子。力气小弯不动,还要靠砖头、石块帮忙。架子弯好后,手握的部位要仔细缠上棉线,以免硌手。放石子的是一小块补鞋用的牛皮。橡筋绝不能用自行车里带剪的(当时牛奶瓶封口也用这种橡筋,叫“猴皮筋”),因为弹性太差。至少要用银行捆钱的那种(乳胶做的),弹性好,为了与“猴皮筋”相区别,故称做“牛皮筋”。当然最好是用两三根自行车的气门芯并在一起,可以把石子发射到很远的距离。我还见过一个孩子用听诊器的乳胶管做的弹弓,弹力大,打得远,大概他家里有人是医生,羡慕得我要流口水。弹弓也是遭到家长极力反对的,怕打破人家的玻璃,更怕打破别的小孩的头。所以我们都是偷偷做,偷偷玩。

 

弹弓(资料)

小摊上还有一种广受少男少女欢迎的玩具,就是“印人”。“印人”多是单色的,在一张浅黄或浅粉色薄纸上印着各种图案,有花鸟、动物、人物等,大多是用蓝色印的。玩时就剪下或撕下一个图案,用水沾湿(当然最方便的是用口水),然后贴在手背或胳臂上。一两分钟后取下纸,皮肤上就留下了图案。“印人”的效果很像纹身,但保存时间很短,用肥皂仔细洗一两次就印迹全无了。还有一种彩色印人,纸厚而光滑,色彩艳丽,但价格比单色的要贵很多。当时没有什么含铅或含汞的概念,孩子们都直接用舌头去沾湿那些“印人”。

逢年过节是孩子们最愉快的日子。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北新桥出售玩具的摊位连成一片,许多平时见不到的玩具都有出售,如空竹、风筝、陀螺、“卜卜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