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故事--金维克回忆录 第9节

点击:

空竹有大有小,主要分单头和双头两种。双头的在现在的杂技演出时还有,属于传统保留节目。单头的技巧要难一些,必须一边抖,一边随着转动身体。抖空竹需要一副半米长的小竹竿,系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粗棉线(当时叫“小线”),抖起来呜呜作响。为了防止“呲线”(即棉线缠在一起),小线要先在蜡烛上仔细蹭过,以减少摩擦力。空竹沿周边有许多缝隙,实际上是哨子。窄的缝发出声音高,叫“响”,宽的声音低沉,叫“闷”。“响”可以有四五个到十几个不等,“闷”一般只有一个。所以卖空竹的都要说明“七响一闷”或“九响一闷”等等。还有一种双层的单头空竹,很大,价钱也很贵,抖起来声音响彻云霄。当时最著名的空竹品牌是“真久记”,商标是个葫芦,黑色图案印在红纸上,粘贴在空竹的正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过六十年,我居然还能把空竹抖起来(武青摄,2011年11月7日)

长大后我才明白,做空竹真是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光是选竹子就很难,粗细一致、长得那么圆的竹子到哪里去找?我在南方旅游时还特别注意过那里的竹林,还从未见过做空竹那样的好竹子。

玩具与游戏

我学抖空竹付出的代价颇高,不知摔坏了多少个。修理方法是从“闷”向里灌注猪皮鳔[6],把它重新粘牢。粘过又摔坏就要再灌鳔,灌来灌去就变成了一个大胶坨子,“响”和“闷”都不响了。后来抖空竹的技术逐渐提高,连“扔”(抛向空中再接住)、“猴爬绳”、“放地轴”等高难度动作也运用自如了。除了空竹,我还抖过外婆的茶壶盖,但以摔掉上面的瓷疙瘩而告终。

陀螺是用木头在车床上镟出来的,当时叫“尜(gá)尜儿”,又名“汉奸”,尖头上要用锤子砸进一个滚珠。当然自己也能做,但用小刀削出来的不容易做得非常对称,所以不如买来的好。玩的方法是用一根小鞭子抽打,使之不停地转动。如果地面光滑,可以旋转很久。

 

陀螺

我玩风筝也很入迷。当时最流行的风筝是“沙燕”,竹篦(bì)子烤后绑成的框架,糊的是薄而坚韧的高丽纸,画着孙悟空、关云长等。还有一种基本以黑色为主,叫“黑锅底”,样子像京剧舞台上的张飞或李逵,很威猛,也很受欢迎。沙燕的形状分“肥沙燕”和“瘦沙燕”两种。区别是瘦沙燕的头部、翅膀和尾部都要瘦一些。风筝大小的差别可太大了。小的只有半米左右,大的有三尺、五尺、七尺、九尺甚至丈二的。据说最大的沙燕要用小指粗细的绳子,几个人合作才能放飞。有的沙燕的眼睛会转动,有的还能挂上“琴”和“鼓”,放到天上“叮咚”作响。风筝放到天上后,还可以将纸条甚至小灯笼顺着线放上去,称作“送菜送饭”。

沙燕之外也有蝴蝶、蜻蜓、金鱼、蜈蚣、鹰等“异形风筝”,尺寸都很大但价格也很贵,一般小孩子是买不起的。

 

传统风筝——沙燕(资料)

我一般都是买最小的沙燕,当时不过三四角钱而已。小风筝也有好处,就是线绳不必用很粗的小线,两股白棉线即可。绕线用竹制的“桄(guàng)子”,好桄子又大又沉,但摩擦力很小,轴的两端串着铜钱,手指一拨就哗哗作响,拨一下能转上许多圈。风筝买来还要自己做些准备:一是拴“提线”。提线有三根,上面两根等长,下面一根要稍长些。提线拴得不好,风筝不是不容易起飞,就是在空中爱“磕头”。二是要在两条腿上系上用纸剪成的穗子,这样风筝才能稳定。

卜卜噔只有年节时才有出售,是一种失传的玩具。它是用玻璃吹成的一个葫芦状的长颈瓶子,但底部极薄。玩时用嘴在瓶口一吹一吸,底部的玻璃就一鼓一瘪,发出“卜噔卜噔”的声音。据说有人因底部破裂而将碎玻璃吸进嗓子,因此家长一直不给我买这种玩具。吹制它的人一定具有极高超的技艺,但它的危险性肯定是导致不再流行的重要原因。

春节期间的又一种玩具是“兔儿爷”。“兔儿爷”是泥做的,一般是戏台上武将的形象,白脸,三瓣嘴,穿着盔甲,拿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骑着战马或狮子、老虎,头上立着的两个兔耳朵也是黄泥做的,用小弹簧插在头顶上,颤巍巍的。“兔儿爷”只在正面着色,背后则是黄泥的本色,它的肚子里是空的,有的还装进一两个泥球,摇一摇“哗啦哗啦”地响。兔子本来是胆小而温顺的动物,不知为什么被神化成凶神恶煞的模样,还被尊称为“爷”。 

 

 兔儿爷(资料)

说到“兔儿爷”,就不能不讲讲“模子”(“模”读mú)。朝内大街到灯市口一带有个专卖模子的老头儿,住在朝阳门外,那里有他烧模子的窑。他卖的模子都是自己烧制的,有几十种之多,有猫、狗、老鼠等动物,也有兔儿爷、关公等人物,还有大炮、汽车等物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价钱从一两毛钱到一元左右,最小的只要几分钱。搕模子要用黄土,所以后院闫姥爷家做煤球的黄土堆便遭了秧,成为我经常光顾的“矿山”。最好的是埋在黄土中的胶泥瓣,黏性好,细腻,但“蕴藏量”稀少,不容易碰到。胶泥要用适量的水来和,还要反复摔打。和好的泥最好要放置一天以上,使之更加滋润。买来的模子要先在水盆里浸泡,让它吃足水分。搕的时候,模子里要先撒上一层细细的干黄土,否则黄泥会和模子粘到一起。

玩具与游戏

中空的泥人要用两片模子,分别压进黄泥,用手仔细擀平。两片合拢后,再用一条像面条一样的黄泥从里面把两片粘合起来。放进两个搓好的泥球,再用一片像饺子皮一样的黄泥把下口封好。

轻轻地磕出泥人,小心地摆放在一边,等待它自然干燥。干燥时间一般要两三天,这时绝不能心急,不能在阳光下晒,否则泥人会因干燥不均匀而开裂。

另有一种脸谱模子,很简单地就是一个人脸的形状。但做好后画脸谱可是要有点功夫,颜料大概要用广告色甚至油漆之类的。我曾用画图画的水彩试过,结果彻底失败。

我还买过一个孙悟空的模子,其实只是一个木偶的头,下面要自己配上布做的衣服。老头儿有唐僧师徒四人的模子,全套购买大概要两三元钱,我买不起,因此只能搕出两个孙猴子,自己表演“真假美猴王”。

老头儿很会做生意,卖模子的同时还卖和好的胶泥,一角钱可以买馒头大小的一坨,当然质量比自己和的要好多了。经常在他那里买模子的还有奖励,就是免费为你烧制一个搕好的泥人。但争取到他的奖励却很不容易,大概要累计消费十元以上才行。

蜻蜓、蟋蟀与蝈蝈

夏天雨过天晴,蜻蜓便多了起来,这时便是捕捉它们的好时机。北京人管蜻蜓叫“蚂(mā)蛉儿”,捉蜻蜓叫“逮(děi)蚂蛉儿”。除了一般红色或黄色的小蜻蜓外,还偶尔能逮到蓝色、绿色或墨绿色的大家伙,黑色的叫“老籽儿”,绿色的叫“老干儿”。捉到后用一根芦苇或草叶拴住,让它“扑棱棱”地飞,那在小朋友中间就可以得意一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