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2节

点击:

婺源县东北部溪头乡境内的龙尾山则以盛产龙尾砚而名闻遐迩。它南连芙蓉岭,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近700米。叠嶂重峦,林木茂密。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蔡蘘等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如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中云: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瓜肤而榖[②]里,金声而玉德。

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

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欧阳修以为“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黄庭坚还奉旨来到龙尾山,题有《砚山行》长诗。中云:“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行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旗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湿润如君子。日辉灿烂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自从元祜(hù)献朝贡,至今人求不曾止。研工得此赡朝餐,寒谷欣欣生暗喜。愿从此砚镇相随,带入朝廷扬大义。”此番描述,足见山势高耸险峻,环境荒僻幽静。米芾[③]《砚史》中亦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蔡襄则在《徐虞部以龙尾石邀余晶笔》诗中赞曰: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

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前半首,盛赞龙尾砚质地的优良;后半首,则将是砚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为世所珍奇。其他如县西部赋春镇的鸡山,因山岩如屏似壁,形若城郭而名为“古城鸡山”。主峰海拔465.8米,面积23平方公里。磷峋怪石遍布山体,其形态各具风韵,像鲲鹏展翅,欲搏苍穹;双龟相依,拥抱亲吻,似道姑影壁,超尘脱俗。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漫步其间,可以领略到泰山的雄浑、华山的险峻、峨嵋的奇伟和武夷的俊秀。龙尾山遍植桂花树,金风送爽,繁葩竞放,清香四溢。山之东北麓有一溶洞,洞中钟乳、石笋、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晶莹绚丽,形成诸多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神思飞越。该镇又有翀(chōng)山,山势磅礴,列如屏障,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97.5米。据载,因山势如凤飞翀之象,故名“翀山”。山上怪石嶙峋,高低错落,深藏于茂林修竹之中。有的危峰高达数丈,直于云霄;有的窟窿裂缝深至十数尺,如临深渊。高低相触,千姿百态,被誉之为“寿石王国”。山上景点富赡,有明代工部尚书潘旦(婺源人)、参政戴敏所题“凭虚阁”、“太平窝”、“观音合掌”、“神雕待翱”、“虎啸太平”、“天狗望月”、“白熊巡山”、“雄狮凝视”、“邀月台”及“飞来石”等。其造型无不形神毕肖,楚楚生风,其色泽又无不斑斓缤纷,和谐有致。如“邀月台”高峙蓝天,台的正面竖刻“邀月台”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浑,笔势神思飞扬。齐彦槐诗云:

山光水色

 

卧波桥影倒清潭,倚石遥窥皎镜三。

传说谪仙台上醉,长留明月印溪南。

诗人凭倚巨石遥观,卧波长虹倒影在清澈的溪流中,仿佛见到当年的谪仙李白怎样在台上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而酩酊大醉,极富诗情画意。“太平窝”,寓意幽深,既有与世隔绝、红尘不染的景观,又有希冀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憧憬。清代戴衢(读qú)亨诗云:

 

堂开书锦日清和,夏浅春深乐事多。

最是名园芳意好,风光占尽太平窝。

从清代齐翀的题咏中可见“凭虚阁”的高峻及登阁的感受。诗中写道:

 

架石得危阁,阁势与峰高。

谁是乘虚者,凌云跨石鳌。

斯阁为岩石所架构,与主峰一般高杳。诗人乘兴不畏艰险,攀藤踏石,最终登上石阁,其所见气势不凡,境界阔大,竟好像站在层云之上。“观音合掌”,景观形象逼真。观音菩萨是那样慈祥和善,合着掌,凝视世间芸芸众生,透露出无尽关怀与期待。齐彦槐又是这样描绘的:

 

仿佛天平一线天,两崖高矗翠微巅。

是谁呼作观音掌,片片云飞结宝莲。

中间是一线天,两旁岩崖高峙,就像观音的双掌合拢着,片片祥云又似她脚下的莲花花瓣舒张着。除了这些景观之外,漫山遍野植木樨树,素有“十里桂花林”之称。金秋时节,金黄银白的桂花争相怒放,清香四溢。徜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西部的石老山,三峰耸秀,顶部平广数百亩。中有龙潭,天旱时祈雨辄应。其东为古城山,亦名狮城山,其形如城,岳飞曾经驻军其中。西南的“福山”,又名“太极山”,外翕内辟,隐成城郭。西北“石龙山”,山有黄岗,悬崖飞瀑,转西又有龙窟。又有“梅源山”,本名“梅山”,盛产杨梅充贡。唐天宝年间改今名。东北“五珠山”,山形横峙,五起五伏如贯珠,故名。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婺源的岭同样险峻,如东部有谭公岭、对镜岭,东南有芙蓉岭,东北有羊关岭、塔岭,北有鼻岭等。真可谓绵延不绝,百看不厌。此地不仅有诸多崇山峻岭,而且还有灵岩洞群。这洞群既成为婺源“四古”之一,又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公园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游览胜地。灵岩洞群,由36个石灰岩溶洞组成,分布在古坦乡通元观村周围2.5平方公里的山岩中。据《大清一统志》载,大鄣山之西有“灵岩三洞”,其东北曰“庆云洞”,西曰“莲花洞”,南曰“涵虚洞”,又北有“琼芝洞”。岳飞、朱熹等名人在此题字,约有二千多处。洞口险窄,人迹罕至。另据《新安志》载,三洞皆襟带浙岭,联络大鄣山,又有洞曰“灵磨”、“集仙”、“鱼龙”、“张公垂钟”与“会仙”。这样,“合前为九”。这九洞均以“灵岩”统冠之,则足见是洞群了。被誉为“神仙窟宅”、“大自然艺术宫”。现已开发出卿云、莲华、涵虚、凌虚、琼芝和萃灵6个溶洞。

宋代诗人李知已(婺源严田人)曾作《题灵岩洞》,诗云:

 

三岩九洞绝尘寰,闻讯真人得纵观。

丹就已成仙鹤去,云深原有老龙蟠。

铁船泛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寒。

擘破莓台认诗句,欲归传作画图看。

这“真人”即道士郑全福,他曾在此洞中炼丹,后被仙翁铁船渡之而驾仙鹤飞升。诗人既借传说写出洞的仙风灵气,又写出洞与世隔绝、景色清幽奇特的魅力,以及洞壁题刻的富赡。又从唐代诗人独孤筠《题莲华洞》诗可证此洞为郑全福修炼之所。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