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樟气势非凡,迄今,仍枝叶婆娑,生长茂密。《古樟吟集》有“下根磅礴达九洲,上枝摇荡凌云烟”之句。民国年间,诗人方克和曾作《题古樟图》,诗云:
尺幅苍然肖写真,古樟画里远传神。
灵根借得南山寿,蔚气疑逢亘古椿。
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
无关胜似虹关景,八百余年论废兴。
经测定,该古樟树胸径3.3米,树高26.1米。冠幅3亩,有“江南第一樟”之称。
位于秋口李坑村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武状元李知诚故居内的宋代紫薇,树龄已有940余年,如今树枝看似枯萎,只残存半边,宽不到30厘米,厚约3厘米,年年萌发新枝,结蕾开花,花期长达90天。有诗云“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
文公山原称“九老芙蓉山”,在婺源县城西南30公里的晓林乡。因山腰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之墓,故改山名。史载:南宋淳熙三年二月,朱熹从福建返抵婺源,曾入山扫墓,亲手植杉24棵。当年县令派兵驻守岭上。建“积庆亭”并立石碑一方,上刻“枯枝败叶,不得取动”。目前杉树尚存16棵,树龄虽逾八百,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实为国内罕见。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林。
古迹遗址
婺源县人文景观既古且多,春秋战国以来的名人墓地,唐宋窑址,明清府第、祠堂、民居建筑,“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村址遗迹,灵岩古洞遗墨等文化遗址遍布乡野,古建筑、古洞和古文化“四古”风韵享誉古今。
婺源县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馆藏文物自商代到清代有一万余件,尤以宋瓷、唐宋名砚和明代字画见优。精品有东汉元兴陶权、两宋纪年墓瓷器、明代百花金莲炬、点翠宝屏、盘龙玉带和王冠等。明代刘世儒《墨梅图》、吕纪《芦雁图》、谢时臣《群峰霁雪》、清代弘仁《黄山图》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冯梦龙等的书法真迹等。
紫阳镇为千年古镇,朱熹故里,是以朱熹的字紫阳命名的。古时称弦高,又名蚺城。现为婺源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因古星婺女而命名的星江,汇合东北乡诸水,流域至此,形成一大弯曲。全镇三面临水,一面依山,状似半岛。依山一面为蚺城山、军营山和锦屏山,建有森林公园。镇外则是万亩茶场。可谓千层积翠,终年色碧。星江水清澈见底,为天然游泳场所。
吴楚分源于浙岭之巅。浙岭,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岗峦相接数十里,形势险要,古为兵家要冲,亦为婺源东北主要屏障,古为徽饶必经通道。春秋时,浙岭为吴楚划疆之地。北宋权邦彦有诗称浙岭为“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至今,岭脊尚存一方碑高1.7米,镌刻阴纹隶书“吴楚分源”青石界碑。文字笔力刚劲,为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詹奎所题。相传一方氏老妪在浙岭烧茶,以方便来往行旅,死后葬于浙岭头。路人感其恩惠,拾石堆冢,以报其德。方婆事迹在婺源民间有影响,乡人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收分文,有的还挂帘旗,上写“方婆遗风”四字。1985年,浙岭脊吴楚分源碑界地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点。
彩虹桥横卧于清华镇上游,初建于宋,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句而名。当地传说:桥落成之日,有彩虹悬于蓝天,天上地下,双景媲美。桥长140米,宽7米,上有廊亭,与桥相当。廊亭两旁设有长凳,供行人坐卧;另有石桌石鼓凳,品茶弈棋十分方便。彩虹桥两岸群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靠镇一面,将辟沿河公园,其景更为秀丽。
龙天塔位于浙源乡凤山村浙溪河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过去的凤山村经常发生火灾,村里人就建了这座塔,取名为“龙天塔”,以镇火神。同时塔名“龙天”与村名“凤山”合在一起有龙凤呈祥之意。龙天塔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高为30余米,每一层的塔檐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悬系铁铃,铁铃风吹铮铮有声。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直登顶层远眺。该塔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仍屹然兀立,可见当时工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朱绯塘在紫阳镇境内,《县志》记述:朱熹于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初春回婺扫墓,与门人滕璘出城闲游,见几股泉水注入一池塘,清澈如镜,蓝天白云映入,如观画卷。朱熹诙谐地说:“朱绯?难怪,我和你早是神交。”不久,婺源县令请为藏书阁撰文,朱熹参观藏书阁并阅读典籍,想起朱绯塘情景,遂写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元代诗人胡炳文写诗以志:
一夜水痕高几许,鸟也忘机淡无语。
朝来晴碧更好看,天光云影源头水。
明代,三都村对岸得到开拓,建立新村,取名“源头”,以纪念朱熹。
古驿道,始建于唐朝以前,全用青石板铺成,虽高山峻岭,然沿盘亘台阶拾级而上,劳累大减。驿道路旁绿树成荫,长亭短亭相接,当时既可方便肩挑运输,又可通轿马。县境内的甲路乡,即以甲级大路而命名。至今,全县各地仍保留这种数百年乃至千年的驿道,其中以浙岭驿道和明代万历年间婺源知县谭昌言修建的江湾境内谭公岭驿道最为完整。
《东周列国志》载:“勾践……流其(指吴王夫差)三子于(婺源)龙尾山,后人名其里为吴山里。”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述“吴太子墓在(婺源)县东80里。《方舆》记云:昔越王灭吴,流其三子,长子鸿逃于此死,因葬焉。因其地有吴太子墓,故名吴山里。”吴山里,又名湖山里,即今江湾镇湖山村。吴太子墓位于村头,离江湾水仅百步之远,旁有翠竹围绕,有古樟三株,其中一樟,粗有三人合抱,内空洞,却又从洞内生出一株子樟,高二十多米。吴山里素以山水秀丽,景色优美而著称。
明《弘治徽州府志》载:“吴王芮墓在游汀,地名鸡笼石。”吴芮乃秦时番阳令,秦末率粤人起兵,派部将梅鋗从刘邦入关。项羽分封诸侯,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长沙王。吴芮死于长沙,葬于游汀,因游汀旧属波阳。墓有三座,高度为25米至27米,直径为40米至50米,宛如岗峦兀起。墓与墓相距100米。一墓前立碑石二方。一方为“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孟冬月”所立,刻有“汉长沙王讳芮谥文吴公之墓”字样;一方为“乾隆二十八年秋月”所立,上刻“汉初吴文王芮墓”字样。该墓室前有封门石,左右方石加固,周围为青石罗砌。
古迹遗址
平渡堰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位于汪口水口河中,是明代婺源“四大”古建唯一留存至今的遗迹。民间是这样说的:“江湾祠堂汪口堨,芳村牌楼太白塔”。平渡堰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年间,经济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见东北两水于汪口合流后,水流湍急,洄漩凶险,洪水涨发进而覆舟溺人,故提议并设筑此坝以平水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