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名村理坑村,原名理源,位于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明代理坑余懋(mào)衡是当时程朱派理学名家,他在北京首善书院讲“理学”听众达5000人之多。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种582卷之多,其中5种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万历年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云溪别墅”、“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2003年6月,理坑村更是被江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村镇”。
李坑村是在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由一位叫李洞的人建村,村子原名“理田”。传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末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便改称李坑。
李洞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公元1166年)年还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城。明清时村民的主业多为外出经商,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苏州、杭州、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故里,除了建造住宅外,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
步入李坑村,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李坑村260户一千余口,大多居住溪的两岸。村里现存的古民居和景点主要有李翼高故居、大夫第、小姐绣楼、铜绿坊、李书麟故居、日月池、蕉泉、申明亭、通济桥、鱼塘屋等。
龙山豸(zhì)峰村坐落的地势负阴抱阳,左辅右弼,有“回龙、文笔、笔架”之形,群山相依,碧水相伴,具有庄重的古建筑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景观内涵。
豸峰村凝山光水色与古建筑艺术于一体,集明、清官邸与民宅于一地,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目前国内所不可多见的。建于光绪年间的成义堂,其砖、木、石雕惟妙惟肖,大厅顶上呈螺旋形的藻井堪称一绝,是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作。为纪念兄弟进士潘镒、潘铉而建于同治年间的资深堂,气势宏伟,博大精深。在豸峰村中间也有多处当年商家所建的房屋,外部采用徽派马头高墙与欧洲弧形门窗相结合,内部是中式天井与欧式装饰为一体,两者相得益彰。最突出的是天井左右梁枋雕刻脍炙人口的戏文及四季花卉,使人联想起昔日的繁华和房屋主人的高雅气质。在这些古建的周围小巷,青石铺路,碎石点缀,给人一种安然、宁静的舒适感。
古村古韵
豸峰村历史悠久,乡民尊师重教,学子勤学苦练,故人才辈出。婺源“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在这里得以体现。
有“书香门第、礼仪之邦”的考水为中国“明经胡氏”发源地。朱熹曾题词“明经学校,诗礼人家”赞颂考水。考水始祖明经公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后人皆有重教崇儒之风,累代缵缨,科第接踵。宋有“胡伸汪藻,江南二宝”的胡伸,元有“七哲名家”的七贤等,历代中进士者20人。现代著名大学者胡适、徽商江南巨富胡贯三、书墨世家胡开文、中药企业家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的祖籍都在考水。
考水聚落,山川秀色与古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布局合理,典雅别致。考水保留的古民居建筑全为徽派特色,马头墙,飞檐翘戗,雕梁画柱,剔透玲珑;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维新桥于康熙年间重建,桥上有亭,便于行旅与农人憩息。亭内有联曰:“桥亭典雅疑别墅,寮阁峥嵘掩存扉”。
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议大夫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里是江湾与段莘河流的汇合处,村前碧水汪汪,故名“汪口”。
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的西部,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95%以上的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古村落处于丘陵地带,村四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景色十分宜人。汪口自宋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进士14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83人、文学士13人,著作33卷。
汪口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途经之地。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这里有被誉为“艺术宝库”的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属徽派建筑的“千年古街”;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源书屋”等民居;还有由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设计的“平渡堰”曲尺堨。
2003年6月,汪口村被江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村镇”。
于南宋建炎年间由詹姓建立的虹关村,因地处要塞,自古被认为是婺源的北大门,又是古代徽州府治至饶州府的主要通道,有“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建村者迁居落户这里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所以取村名“虹关”。
明清时期,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婺源古属徽州,当时徽州的产墨中心主要是歙(shè)县、休宁、婺源三县。《清代名墨读丛》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八十多家。”虹关詹氏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隆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全国确属罕见,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詹同、詹徽父子均为此村人,明洪武年间先后担任吏部尚书。
现村中保留着永济茶亭、虑得堂、愿汝堂、礼和堂、继旨堂、务本堂、从灵堂、刘顺堂等古建和通津桥、古樟、万安水池、泰山石敢当碑等古迹。
古树拔萃
婺源县古树名木繁多,树龄在800~1300年的尚有32棵。计有虹关村和轮溪村古樟、清华镇古槠、甲路村和卿云洞古柏、篁村古桧、沱口村和霞栖村古梅、通元观村泡花楠、石城榧树、古坦村枫树、龙山村槐树和楠木、溪头方思山红豆杉、文公山古杉群和戴村望春花、坑头牡丹、芙蓉,黄岭村香楠、段莘西安村白果树等。
虹关古樟位于浙源乡虹关村溪畔,离县城50公里。《古樟吟集》记载:“詹之二十一世祖,始迁虹关则有焉,考其朝代犹宋也。”又说:“栽培远自南宋前。”据此,古樟树龄当在9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