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回千曲绕芝田,羽客相携访谪仙。
石窦嵌空唯有迹,灵龛隐轸莫如年。
来居洞里长无死,不出人间自有天。
更欲不眠吟至晓,恐惊龙动起愁烟。
颔颈二联,形象地描绘出郑全福在洞中修炼所达到的境界。灵岩洞群早在唐时已名闻遐迩,为文人墨客等游览胜地。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中就载,洞群附近建有36窠,足见其盛。灵岩洞群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丽。洞内自然景观斑斓多姿,无一不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又无一不使人惊叹不已,赞美不绝。洞内泉流澄清潺湲,水石交加,相映成趣;石笋、石花、石柱、石幔……参差错落,琳琅满目。
登上通远观村南侧的马山山腰,就可见涵虚洞。全长680米,总面积7200平方米,游程2100平方米,上下七层,因洞体高广幽深,空险异常,故名“涵虚”。洞内怪石嶙峋,危岩遍布,阴雾浓重,扑朔迷离。愈下则愈空愈险,景观亦愈多愈奇。从这七层的题名则可见其险与其奇。如首层为“湖光山色”,第二层题名为“泥潭仙迹”,明代游人余鸣盛曾追踪仙迹到这里,并留下了“明余鸣盛蹑仙踪于此”的墨迹。在“仙迹”的前面则矗立着一巨石顶天立地,这就是“飞来柱”。高4米,直径5米,色泽白青交错,斑斓有致,其上刻有两百多位文人墨客的题记,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中以墨书“中流砥柱”四字最为醒目。下到第三层“翰墨遗香”。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区洪篆刻的洞联为:“清幽仙境河,风景胜瑶池”。主体是一条长达七十余米的长廊,两旁洞壁陡峭,满壁全是历代游人所刻的题记及诗词,约有一千多首,盛于宋,延至晚清。第四层题名“虚谷连环”。双洞相扣如九连环一样,晚清进士江峰青诗云:
山光水色
一洞复一洞,仙云相往还。
美人姗姗来,解此玉连环。
走出最后一个洞口,沿崖壁而下就来到“仙山琼阁”,即第五层。其幽绝处,水中长出一片石林,高低错落,形态不一,色泽斑斓。走至深处,又见一匾额,上镌刻“第一洞天”四个大字,为清代著名天文、音韵学家齐彦槐所题,笔力苍劲,熠熠生辉。最后一层即是“江峡夜航”。其中有“御史中丞卢潘唐大中十一年游”、北宋“宗泽乙丑偕宗会宗尧道桂道莹偕本邑容源释”、“王汝舟熙宁七年八月十八日至”、南宋胡康国于绍兴庚午写的“寄迹尘寰殚宿雾,他年还向洞中归”诗句。
《婺源县志》载,“涵虚洞上别有重洞”,“如层之有楼”,这就是“凌虚洞”。洞中景观争奇斗胜,荡人心神。如“帘掩青山”、“月窟仙赡”、“伯乐相马”、“仙人厨房”、“玉屏引胜”、“云谷游龙”等,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在“玉屏引胜”处,留有无数遗墨和题刻。如宋代“绍兴壬申十月二十日张浚”题墨旁,有岳飞所题“张较彦直、伯成质夫”八个空心白大字。“岳飞游此”题刻旁又有明代的“欲识虚中字,忠诚在此间。至今凭吊者,如见岳家山”。清代的工部水司员外郎李承端的“椽笔何人刻上方?文奇字古接苍茫。叮咛神物常呵护,旗上精忠想鄂王”。还有齐彦槐于嘉庆七年十月游此洞,在洞壁也乘兴挥毫,题诗一首云:
乘兴来寻小洞天,琅环无处问金编。
姓名敢乞山灵护,留向人间五百年。
萃灵洞位于通远观村西南一公里的悬崖叠壁之下。洞体宽敞幽深,有“灵霄宫”、“震寰宫”“霓虹宫”、“太虚宫”、“水晶宫”五大厅和三十景。
由通元观村溯溪流而东,便是卿云洞。景点有“聚仙台”、“九真阁”、“雷公阁”、“仙人田”、“玉佛台”等。洞内台壁仍存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御史中丞卢潘、明兵部给事中戴铣(xiǎn)等人的摩岩石刻。婺源甲路人宋代诗人张大直尝赋《题卿云洞》诗云:
个中别是一乾坤,霭霭祥云拥洞门。
天柱遥知锁金阙,绛桥仍想接昆仑。
仙人幻去珊瑚木,玉女装成锦绣墩。
石室霜台更奇绝,桃源从此不须论。
从诗中可以看出,洞中景观既具神仙境界,又饶桃源风光。
琼芝洞得名于洞内钟乳石多形似灵芝,洞景面积2500平方米。内二厅,左厅乳石,如玉似雾,剔透玲珑;右厅四周,怪石嶙峋峥嵘,盘旋而下,则可见“玉龙渊”幽深莫测;“三叠泉”,跌宕有致;“一线天”,壁隙透光;“雪花瀑”,银河倒挂;“琼芝献瑞”,冰清玉洁;“钧天兽舞”,光怪陆离。岩壁上题墨数十处,其中有北宋徽宗政和五年中秋,中书门下侍郎、少师何执中与其子何铸以及朱熹等人的墨迹。
通远观村后是莲花洞,有“群仙堂”、“荔枝山”、“龙井”、“茹蕈山”、“青牛推磨”、“玉莲台”、“和尚拜天窗”、“罗汉洞”、“仙人书堂”、“藏经馆”等。元代婺源人鹿坪题诗云:
僻径幽山竹几丛,玲珑巧幻一瑶宫。
顿疑碧瓦生苔鲜,旋觉丹炉化乐红。
泉结鼓钟迎佛雨,石罗狮象获仙风。
看来多少形和景,难尽游人笔墨书。
富春乡大塘坞水库,因历年大批鸳鸯在此栖息,被称为“鸳鸯湖”。“一泓天池水,层峦叠嶂峰。苍穹云袅娜,飞来万道虹。”这首诗就是对湖区的真实写照。大塘坞水库,方圆三四公里,水质清冽,湖草丛生,且周围冈峦连绵,生态环境理想,因此,各类候鸟均来此过冬。白天,鸳鸯成群成片,红嘴翠羽,如鲜花般盛开于碧波之上。近看,一双一对,形影不离,时而水面嬉逐起舞,时而成群掠湖翱翔,时而相互戏虾觅食。晚间,鸳鸯却在湖畔林间,一雌一雄相互依偎窃窃私语,卿卿我我悠悠乐乐。
山光水色
由此可见,婺源的山水风光,既年代久远,又无不具有仙风灵气之感,好一片故乡风景!
古村古韵
婺源的名村古镇遍布乡野,四面是群山拥翠,水秀山清,小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粉墙黛瓦,风光旖旎,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派天人合一的田园风光。
人杰地灵的江湾村位于婺源县城东30公里。唐朝初年建村,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要塞。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风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育出清代经济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江泽民总书记的祖籍也在江湾村。江湾自古文风昌盛,是婺源书乡的一个缩影,至今保存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历史古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