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10节

点击:

猕猴桃

猕猴桃,俗名羊桃。《婺源县志·食货》称:“五敛子也。生山中,肉软脆,味初酢(cù),久甘。”果卵形或近球形,含多种维生素。可食,并能制果酱和酿酒。根入药,有清热利尿、散瘀止血作用;叶能止外伤出血;树皮和髓可造纸。

婺源县山野普遍生长猕猴桃,每年产量5000吨以上。现已人工种植,几年后,产量更可观。

绞股蓝

绞股蓝,药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的一种多年生野生草质藤本。味苦、性寒、无毒。科学家对绞股蓝进行化学、药理研究,分离出多种皂甙(dài),其中三种与人参皂甙有相同骨架成分,因之誉为“江南人参”。它是一种抗癌、抗疲劳、抗衰老的药物,对人体健康长寿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在日本,绞股蓝称为“福音草”。

段莘湖畔的家乡——腾坑村

段莘湖水库是一座高山平湖,坐落在段莘河源头,距县城53公里,上游方圆6千亩水面已成为烟波浩渺的幽深湖泊。一泓天池水,层峦叠嶂峰。乘艇环游,如入江流峡谷,山环水抱,峰回路转,一个山环就是一个水面,一个水面即为一个景点,其高低山峦,有翠屏而立者,有碧螺而旋者,有柱石擎天者,有丘陵迤逦者。蓝天白云,碧树红花,映入湖面,静则含蓄,动则朦胧。间以飞泉滴流,鸟鸣鱼跃,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高峡出平湖。高峡的坝下,则又是另一番景色。溪流汩汩,清泉淙淙。游者入其间,采一束野花,捧一掌河水,或卧或息,或濯或浴,仰视云海变幻,聚散离合,变化万千,无不心旷神怡。

腾坑村就是这美丽的段莘湖畔的一颗明珠,它离湖岸只有一千米,村庄略高于最高水位几十米,站在村头眺望,湖区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我美丽的家乡腾坑村,犹如世外桃源,建村已有600余年历史,这里峡谷幽深,溪水清澈,古木参天,民风淳朴,茅屋书声,美如武陵之桃源。

村庄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五龙山流下的小溪,宽约十余米,穿过全村,流于段莘湖内,两岸多是粉墙黛瓦的徽式房屋,往来由六座石板桥相通,水口建有十余米长的廊桥两座,内设椅凳,供人们憩息避雨。

白墙黛瓦是婺源建筑中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之一,以现在的防火观念来看,这样设计是很科学的。每一个部分都分隔开来,屋顶和庭院内部都用此法隔开,若着火,对隔断一边的影响就比较小了,有充分的时间去扑救。

通风的设计也是很科学的,原理类似北京四合院,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北京的四合院基本全是由一间一间独立的平房拼成的。而婺源的楼房类似福建的方形土楼,四面是筒楼,每一间房里的空气都能很好地流通。

从艺术方面来讲,婺源的建筑水平很高,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的水准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有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后科学性、环保性、艺术性等都应运而生。

全村街道、小巷、河岸均为石块铺成,每隔数十米,就有石砌台阶通至溪边,供人们挑水,洗衣之用。姑娘们洗衣嬉戏之时,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溪水清澈见底,自古就是养生河,养有红鲤鱼、草鱼、石斑鱼等,红黑相间,也不亚于杭州花港观鱼的乐趣。溪水两岸还修有养鱼塘约十余座,是供私家养鱼之用。一些富有人家还在自家鱼塘的周围修筑乡间别墅,养花种草,游廊观鱼,还真有些苏州园林的雅致韵味。

书香门第和富贵之宅,多雕梁画栋,是三进三天井、三进六天井的二至三层徽式建筑。屋内梁枋、雀替、护净、门窗等处均镌刻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龙凤麒麟、松鹤柏鹿、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等图案,寓意吉祥深刻,不仅显示出当地工匠精湛的雕工水准,更彰显了深蕴其中的古文化神韵,令人赞叹不已。

房屋内第一进是大堂,可摆数桌酒席。天井下设有高约1.5米,直径约1米的硕大瓷制水缸,缸内养鱼,缸上有石板盖,陈设盆景,十分雅致。堂上全套明清式硬木家具,可供数人落座。长条供案上,摆有明清时景德镇青花瓷瓶、花筒、烛台、香炉等物。墙壁挂有中堂,对联字画,韵味十足。有的还有书房,藏书数以千计。屋旁还有花园,小的也有数十平方米,种有百年梅花树、罗汉树、香圆树、桂花树等,树高十余米,适逢花期,满屋飘香。大的花园可有上百平方米,梅兰竹菊、奇花异草不一而足,堪与名家花园比肩。

村内有两个姓氏,王氏是大姓,刘氏是小姓。小姓的多是穷人,最开始是外地来的流浪汉到村子里要饭,村里人看着可怜就收留了他们,还给他们找了一些事情做,让他们自力更生有饭吃,所以这些流浪到此地的人就构成了小姓一族。基本上,大姓人家婚丧嫁娶需要劳力的时候就会找他们,祠堂里每年举办公共活动的时候,也会找他们打扫卫生、修葺房屋,一些本地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也交由他们去做,事后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也能解决住房问题,他们非常愿意,就签了卖身契,世世代代做小姓的人。

解放后,他们不想再低人一等,提出要改变现今状况的要求,想要和大姓的人平起平坐,但是他们写的卖身契还存留在祠堂,又没人出头替他们争取,所以还是翻不了身。那时,我已读大一了,全村就我一个大学生,算是最高的文化水平了,我就把全村人召集到一起开全村大会。会上把卖身契还给小姓的人,在大家的见证下将其烧毁,并宣布从此没有姓氏分别,全村人人平等。刘氏的人都非常高兴,事情得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姓的人也成了腾坑村重要的组成部分。

旧社会时,村子里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我家有几亩地还可以收点租,我哥哥在外面打工,生活没有问题。不过腾坑没有恶势力和大地主,加上地势、环境、气候都很好,水源充足,少有自然灾害,由于人口少,土地多,只要勤勤恳恳劳作就能开出地来种玉米、杂粮等农作物,所以各家各户都能吃上饭,只是有些人过得比较苦。

村内建有三座祠堂,亦有数百年历史。祠堂系三进三天井建筑,由山门、享堂和后寝组成,其斗垬、脊吻、檐掾(yuàn)、梁枋、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刀法有浅雕、透雕,细腻纤巧,复杂精美。祠堂一般有三个用途,一是祭祖宗,二是祭菩萨,还有一个是行善事和管理村内的行政事务。

段莘湖畔的家乡——腾坑村

盖祠堂是需要全村人自愿捐地的,就像办村里面的公共事业一样。回想起在我小时候村里就已经在实行这些事情还真是不容易。现在党和国家专门派人来做这些工作,而我们祖宗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考虑到了,传下来的方法都可以沿用至今,路和桥都修缮得好,而且完全是公家出资,祠堂有自己名下的田地,每年收的谷子就可以卖出修桥补路的钱,就是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在。

婺源人建村选址多采方舆术,也就是注重风水的测算。因此选择村址,必须有山有水,既有来龙又有去脉。方舆术者认为:水口乃村之门户,事关全村的祸福吉凶。腾坑村的水口筑土堤百米,植古树数百棵,形成一条树廓,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外人只有走进水口,才能看见村落房屋。不仅水口,溪河两岸亦有古树可见,村头溪旁有一棵百年古樟,树径四五人合抱不下,高耸云天,枝繁叶茂,村庄两侧山坡上的树林更是茂密,系全村的龙脉禁山,不准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