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出葬前,要选坟地,婺源叫选“风水”。坟地又名“阴宅”,要将儿孙的属

相、坟地的位置朝向、所属五行等放在一起测算,不能相克等等,婺源盛传,好的坟地,可以福荫子孙大富大贵。

楹联小辑

楹联,又名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种。有许多讲究,对仗、平仄、虚实相称,字数同等,一幅好的楹联不仅有艺术性且有哲理性,有的还含有典故、传说。这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或雅或俗,或高深古奥,或平白如话。历史上的文人、学士、诗家、墨客对楹联均甚爱好,佳联问世,可传诵数百年而不衰。

婺源人喜写楹联,又喜张贴楹联。家庭、店铺、祠堂、庙宇、亭阁均挂楹联。一般作品多用纸写,如是名人撰拟的优秀作品,则用竹刻和木雕,刻后还洒上金粉。

坐落于婺源北部的大鄣山,是该地的一大骄傲,旧志谓“钟灵发脉之地”。《山海经》载有一幅楹联道:

 

蟠踞徽饶三百里;

平分吴楚两源头。

这是写大鄣山的地理方位的,又说明了该山的历史位置。徽饶是徽州、饶州,吴楚指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和楚国,当时,婺源属两国的分界地方。

还有一幅对联,是写大鄣山“风水”价值的:

 

秦岱钟灵,孔子万世表率;

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

文公,即朱熹。就象泰山孕育了孔孟一样,鄣山造就了朱熹。因之,婺源被誉为“东南邹鲁”。

乾隆年间,婺源同乡会在上海建“思慕堂”,塑朱熹像以祭祀之。其中有一副对联为婺源儒商胡裕昌所题,联曰:

 

由沪渎以溯皖江,卓然而进师表;

景濂溪而宗洛水,瑰哉大宋哲人。

江湾镇旃(zhān)坑村萧江宗祠有一副对联,将该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均写于内,对仗工整,文字形象生动。

 

绣水攸山,环绕祖祠凝淑气;

汉侯唐相,历辉国史振芳声。

著名学者江永曾为家乡写过这样一副楹联:

 

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

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

当时,婺源一位知县看了此联,说:“此联所云千万顷,何其壮哉,而二三分之语,又何显其微小!不如改为描得春景二三川。”县令回衙,苦思再三,自愧不如原句精妙,遂返回重新改回。

江永还有一联,哲理深入浅出,令人寻味而赞绝:

 

雪趁风威,自占田园能几日?

云从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

婺源茶亭有不少佳联,既通俗易通,又通情达理。

如秋口镇秋溪村茶亭的对联:

 

对面那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

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

紫阳镇北面回头岭茶亭的对联令过往者思考。联曰:

 

因甚的走忙忙,这等步乱心慌,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

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宁可情容理让,请回宅上讲调和。

该岭原名并不叫回头岭,此联一出,行者悟出情理,故而改名。

礼仪待客

自古以来,婺源就是礼仪之邦,民风俭朴,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与人交往,诚信为上;与人交谈,书信往来,对人尊呼,对已谦称;入私塾学馆,尊师为父。

对长辈按辈份称呼,平辈间称哥、称嫂或直呼其名。对店主称老板、老板嫂(娘),对雇员、工匠称师傅。对有学识的人称先生。对老人称婆、称公。邻里之间,有带小孩名称呼某家爸、某家妈的。本县民间,向来聚族而居,族人相见按字辈称呼,虽年高而辈分低者,仍以哥弟相称,平辈之间直呼乳名。已婚妇女对男家长辈或平辈,随子女称呼,如称夫兄为伯,称夫弟为叔,称夫嫂为伯母,称夫弟妇为叔母;对丈夫父母称公婆;对丈夫叔伯夫妇及祖辈称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亲族以外冠以对方男子名讳,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婶。家长对孩子,自幼教会称呼。

旧时,祭祖、敬神、拜年、祝寿、新婚拜堂、幼辈拜会长辈、下级拜会上级均行跪拜礼。平辈相见,男子以抱拳作揖为礼,女子搭手躬腰道“福”。

来客要请坐、奉茶、敬烟。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乡间待客更为热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鸡蛋煮面条招待。客人进餐,小孩不得入座挟菜。给客人端茶、送饭须双手捧献。客人告辞须加挽留,告别时须送客出门,并招呼“慢走”、“有空来嬉”。路遇外乡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饭。

过去,村镇街道,村与村之间多以青石小道相连。大路每隔数里或在山岭头建有路亭,有专人烧水供茶,给路人避雨歇息解渴。婺人元代池州教授王仪在其《过五岭》一诗中曰:“五岭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赖是佛者徒,岭岭茶碗设。”此俗由此可见一斑。

挂喜轴寿联这是最能体现礼仪待客的事,主人家都十分慎重。婚事喜轴,娘舅为大,挂在堂前正中。姑爷次之,姨父再次之,其余亲眷按辈分依此类推。师傅的喜轴可以与姑爷、姨父并列。朋友的喜轴要分路近路远。若是祖父朋友,属本府县的,与姑爷、姨父并列。客府客县者,与娘舅并列或另借一间屋挂在堂前正中。娘舅不论亲、堂,均按年龄大小区分。新郎父母的娘舅、姑爷、姨父,一般由其子送礼,若有挂名参加者,另借一间屋为其张挂及开席。表舅亦同样。娘舅本人未到,由儿子代送贺轴的,贺轴仍按规矩挂正中,但安席时,儿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娘舅已过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辈衔送贺轴。娘舅过继别姓,如不恢复原姓,或改变己姓者,不算娘舅。其他尊长辈在姓氏这一点上亦是同样。喜轴挂自己屋为“正屋”,另借屋为“偏屋”。喜轴挂在上堂,左厢为东,俗称“大边”。尊长辈、父亲朋友、同辈依次从上横头挂完“大边”,新郎自己朋友、平辈挂“小边”,尤以新郎姐夫、妹夫为最小,挂末尾。屋小,贺轴挂不下可以重迭挂,但落款要现出来,也可分挂于“偏屋”。寿联女婿挂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女婿再次。其后以侄儿、表侄儿为序。总之,从小辈到做寿者本人的平辈为止,两厢依次张挂。祝寿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分体现,儿媳只是陪衬,只送寿鞋、寿衣,不送寿礼和寿轴。

龙尾砚

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石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名。婺源古隶歙州,故龙尾砚又称“歙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