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11节

点击:

婺源森林覆盖率近85%,青山绿水,没有污染,山区交通不便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当地人均有很强的风水观念,这种传统早从古代就开始流传,没有组织强制管理,全靠村里人的自觉意识。

山、水、桥、树、屋的巧妙布局,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格调,其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采茶东隅下,抬头见龙山。从村头顺溪水往上游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有名的婺源第二高山五龙山,其海拔1468.5米,是腾坑村的主龙脉,全村人视其为神山。山上生产杉木,建造祠堂用的大木柱都来自五龙山。还有高山绿茶、蘑菇、木耳、药材、石鸡等都是自然珍品。

村内习俗丰富,每个节日均须庆祝。从小年开始到元宵灯节,全村上下放下手里的农活,全部聚在一起送灶神、祭祖宗、领丁饼、演傀儡戏,还有舞龙灯等活动。

阴历十二月二十四,不管贫富都要把全家上上下下打扫干净,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做好准备。之后需要烧香,用糯米果和江米果供奉灶神菩萨。做糯米果需先把糯米蒸熟,盛放在容器内,用木棍把它捣碎至黏糊状,做成小圆球状,再在上面盖个红印。用好吃的糯米果和上好的香火供奉灶神,以期灶神菩萨上西天跟玉皇大帝多多禀告村里和家里的好事,是一种很有趣的风俗。

到了三十晚上,全家聚齐,共吃团圆饭。饭后要放烟花爆竹,大家都不能提早睡觉,一定要全家人坐通宵,以此希望祖父母、父母长生不老。初一天亮时,晚辈要给长辈磕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之后小孩子全都出去玩,妇女不可出门。妇女须在家里做饭,男丁上祠堂祭祖宗。祭祖宗包括用一头猪和一头羊祭菩萨,猪和羊须全村人提前两年养,猪要长到300斤以上才可用,不到300斤是要受罚的。羊没有限制,只要养大即可。全村的男丁三跪九磕头,拜祖宗、拜菩萨。拜完后,族里年岁最大的司仪给每一个男丁发四个用红糖和白面做的丁饼,上粘一大福字,让其拿回去与家人分享,然后祠堂就此开放至正月十五。

上午,男丁在祠堂里可放小炮,把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大家一起可以放好久,还不会伤到人。但是女孩子不能去玩。下午吃过晚饭,戏班子就开始演戏了,一共两个小时,男男女女都可以去,只需自带凳子。附近还有个小市场,卖一些水果、馄饨、面条,也有卖鞭炮的,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元宵灯节要舞龙灯。龙灯是由一块3米长的木板和五六个红灯笼构成,好多个连在一起就组成了龙身,配上用竹子编的龙头和龙尾就是完整的一条龙了。一条龙由三五十个板灯组成。夜间周游全村还要游至水口外,与邻村的龙灯相会,以示友好喜庆。第一个去的人就是龙头,之后依次往后排,组成一条龙就可以。再配上燃爆竹,敲锣鼓,使得欢乐气氛达到了最高沸腾点。

巍峨的大王庙威镇村庄的水口,大殿上供奉着2米多高的木雕菩萨神像,神像表情姿态极其生动端庄,可见当地雕刻的艺术水平极高。香火常年不断,每年为其开一次光,重新粉刷。春节期间,四个壮汉用轿子抬着佛像从寺庙里出发,前面彩旗引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在全村游行一圈,最后将其安顿在祠堂里面供奉。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结束后,再将其送回菩萨庙里,同样热闹得不得了。

再往后就到清明节了。在农村,扫墓不仅是去扫自家祖先的墓,还是全村族长组织的一项重大活动。每人都须携带一些纸钱、蜡烛、土产鞭炮等贡物,分不同的时间段陆续地去。首先,从村里第一个祖宗开始拜祭,一般一世祖的坟墓都修缮得很大,从这里开始挂纸钱,以此类推,最后扫自家的墓。扫墓要三跪九叩头、烧纸、撒钱纸、点蜡烛、烧香、放炮竹等,还需把坟墓破损的地方修葺完整,把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

扫墓之后还要做清明果。清明果的主食原料是糯米粉,加干净的艾叶和野菜熬成的汤汁,拌出绿色的果子,再在里面装馅,根据各家条件来配馅料。经济条件好的就放腊肉、香肠、豆腐干、韭菜这几样东西。经济条件差的就是豆腐干和韭菜,再差一点的就放韭菜。当地韭菜有的是,都是自家种的。清明果不仅是当天吃一次的应节食物,而且要做很多,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要继续吃,充当早餐和零食。家里人少做一盘子就够了,人多的要做一箩筐。做好蒸熟后,盛放在通风的竹篓子里,挂在风口处,能保存一个月。

段莘湖畔的家乡——腾坑村

以前我们家做果子的时候,糯米粉是自家磨的,艾叶有时是母亲用粮食跟人家换的。婺源县自然环境比较好,不缺地,不缺粮食,许多人家都养猪。条件好的人家年底杀一头猪,用盐腌成咸肉,挂在厨房里熏成腊肉,吃一年都不会变质。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不仅男女老少都要喝雄黄酒,也要在家里撒遍酒,这样做可避暑驱虫。还要吃粽子和鸭蛋。

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学生都放假回家,跟农民和小孩子们在田里面收割、打滚、翻跟头,弄得满地都是稻草。稻草有一股非常新鲜的香味,我小时候一闻到这个香味就可高兴了。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水果,赏月亮。再一个就是舞龙灯,全村人一起用稻草扎100多米长的龙灯,龙头龙尾都是用稻草做的。这个和春节时的龙灯不一样,只能插香,不能点蜡烛。隔一段插几根香,从头到尾全插满。晚上,龙灯被挥舞起来也挺好看的,好似一串香火灯。与元宵节舞龙灯的方式一样,围着村子绕一大圈,每个村子的人都聚集到一起观看,以庆丰收,亦十分别致。

还有婚丧喜庆,都有仪式活动。民间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在如此祥和安静的环境里,生活着为数不多的几百个村民。大家集体观念很强,任何节庆日都是一起活动,大家相处愉快,村里气氛非常和谐。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

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这首五言绝句正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及腾坑村最贴切的写照。

腾坑初小研古文

我父亲是私塾先生,但等我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时,村里已不兴私塾教育,开办了正规的小学,所以父母就送我去小学学习了。村里有很多人家没条件供孩子读书,他们的孩子只能从小就干农活。而我的父母能送我去上学,这让我幼小的心灵感到很满足,所以我记住了父母关于“上学要好好学习,光宗耀祖,不要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希望”的叮嘱,而且这种意识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我是在腾坑初级小学上的一至四年级,上学期间我属于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从来不与人发生冲突。学校人数不多,一个年级就几个学生,全校四个年级总共三十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课程侧重汉语和书法,其他方面的知识只作为补充讲解,因此这个学校是我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启蒙之地。

我对小学校舍的印象到现在还清清楚楚。腾坑虽然是一个小村庄,但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许多在上海经商的人赚了些钱就回家盖房子,所以村里祠堂盖得也非常体面,均十余米高,大堂内柱子的直径至少有一米粗。祠堂的梁柱均雕龙画凤,一两百平方米的大堂很是气派。

我们就在这个祠堂里分成四摊上课,每个班的座椅都摆放在大堂内,虽然未设屏风彼此可见,但相隔一段距离,上课时各年级之间不会相互影响。正因祠堂又高又大,一到冬天室内就非常冷,老师和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内烧木炭的火炉取暖。大堂空旷宽敞,内置的所有桌椅都一样,而我的座位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我已经记不清上学时都坐过那些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