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各年级语文课的老师是腾坑村的一位清末秀才。我就是跟着他一起来庆源的,母亲跟他提前打好招呼,都是一个村子里住的五服以内的本家,请他代为照顾。一般情况下,学校是不允许学生同老师住在一起的,但他很照顾我,给我一张小床,让我和他住在一个屋子里。为了感谢老师,我平时就给他打饭送水,打扫卫生,也给他倒夜壶,我能做的都做了。
我和这位老师之间的情谊很深,血缘关系是最主要的,他辈分比我高两代,从小我叫他叔公。到了庆源小学他又教我读古书,所以我一直很尊重他,晚上他有空,我就向他请教我不懂的问题,很多语文知识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的。他非常有耐心,也很喜欢我,不仅因为我们是本家,村子里上高小的孩子很少,能有一个是他的本家,他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愿意教我,这就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
为方便外村学生来此读书,学校办有宿舍和食堂并派专人管理。那时多数学生家里没有钱,交米充当学费和伙食费,一次交齐一个学期的数量。六年级的学生要帮厨,中午洗菜,晚上挑水,大家按照贴在布告栏里的值日名单轮流进行,从不占用学生们的上课时间,但是午休和课后做功课就受到一定的影响,要自己想办法挤时间完成。
生活上,我逐渐能自行打理。五年级的时候,哭是普遍的事情,同学之间一谈起半个月没有回家了就一起大哭一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更想母亲了,在家母亲都给我熬粥吃,在学校肯定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来照顾自己,只能有什么吃什么。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在家的时候母亲舍不得让我干活,但在生疏的环境下,做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经过一年的磨练后,我在学校的生活渐臻佳境。
在这两年里,除了语文老师之外,校长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办学校不仅是他自己的一个愿望,更是一种责任。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的时候,但他就是想为乡里做点事情,秉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点,要把知识都传承下去。校长对学生的期望很高,也非常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他早起查看学生早读情况,中午经常上厨房叮嘱饮食问题,晚上检查学生的就寝情况,还给同学们盖被子。看他那么辛勤和善,那么关心学校的教学质量,那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我们五六年级学生慢慢地都很尊敬他了。他来看我叔公时,也会问问我,如果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忙解决。这个校长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我很感谢他。
庆源高小获成绩
五六年级开始重视分数,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考上中学。我从小就用功,成绩向来很好,最初还没有计较分数这种明确的思想,后来老师反复提及这个问题,紧迫感就愈来愈强烈,也就越来越重视分数了。考得不好时,我的情绪就非常低落,只有考出好成绩我才能安心。当时要上初中只能去县里面考县中学,参加考试的学生多,但录取名额有限,所以必须得努力学习。后期,学校把体育和音乐课的时间全部让给数学和语文这两科,老师还在这两科上给我们加了很多的内容。
在庆源高小这两年里培养出的学习生活能力让我更加的自信了,也为我接下来去县城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成绩需得一个月后才能公布,我考完之后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心一直悬着,担心得不得了。那个时候是在学校门口贴大榜公布录取名单,校方提前告知张榜时间和办理入学手续的时间。考完试,同学们全都回乡,等到发榜的前一两天,所有考生再到城里去看榜。
看榜那天是和邻村的同学一块儿去的,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榜单附近有很多同学表情失落,还有一些人趴在地上痛哭,这气氛令我更紧张了。终于,看到榜上有自己的名字时,才放下心来,我马上往家跑,就想着赶快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到家时,天已经黑了,当母亲得知我被录取时别提有多激动了,全家上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左邻右舍都来道贺。
婺源中学:作文满分第一人
婺源县城名紫阳镇,位于星江弯曲处的一个半岛上,紫阳是朱熹的别号,故以之命名。婺源中学的初中部设在文公阙里旁的原紫阳书院内,高中部设在紫阳镇东门内的文公阙里。紫阳书院是朱熹回婺源两次讲学的地方。文公阙里则是宋咸淳皇帝下诏赐建“文公阙里”作为徽国文公之庙春秋祭祀朱文公的地方,在大门口正对的墙上有皇帝题写“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的碑文,以示对朱文公的尊敬。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继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享誉天下。
文公庙是两层建筑,上层是藏书楼,下面是大殿。步入三进大殿后就是朱夫子的祠堂,祖先的牌位都供奉在此。两边还有旁屋,是管理人员的办公室,新生就在两边的偏屋里报到。
婺源中学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校长和很多老师都是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博士、硕士,也有从上海等地名牌大学毕业返乡的高材生,教美术的老师则是知名的画家。因为日寇侵略、战乱连连,于是他们回老家兴办教育,旨在为家乡培育人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另外也可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到文公阙里的圣殿学习,又有这么多的优秀老师教导,我应该勇往直前,攀登高峰!
因为婺源中学名扬遐迩,许多邻县学生都来婺中就读。一是自然环境好,这个县城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河一面环山,绿化率极高,到处都是珍贵的古树,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学习;二是婺源的文化底蕴好,除了紫阳书院和文公阙里以外,还盖了一个“文庙儒学”来办小学。朱文公庙是中学,孔夫子庙是小学,可见学术气氛之浓郁。学风正,办校措施得力,教导主任管教学质量,训导主任管政治思想,还有退役军官搞军事训练,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专门管理宿舍,制度严格,分工明确;三是奖惩制度成熟,凡班级前三名均有不同等级的丰厚奖学金,初三全年级平均成绩前三名的可免费免试升高中。学校这些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措施更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来此地,所受到的强烈文化震撼对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当我踏入先贤圣殿时,见其内设规模之宏大,又对朱夫子的精深著述和显赫名声早有耳闻,心中的崇敬肃穆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并立下决心从此务必加倍努力认真读书。
升入初中后,思想上面就明确了几点。第一,我一定要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第二,我要得奖学金,为家里减轻负担,有足够钱买书籍和文具。当然,能够考进前三名更是一种荣誉。
这样一来,学习就更有动力了,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上学第一天,我准备了好多笔记本,把老师每节课讲的重要知识点都记录下来,回去自行整理成册,补充到教科书上面。
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学校宿舍10点钟就熄灯了,所以我从学校搬到当地一个远房亲戚家里住。那个时候婺源县城没有电灯,我每天晚上就在豆油灯下面学到11点,天天如此。
初一到高二,在这五年时间里面,我一直勤奋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几乎总是班里的第一名,年年都得奖学金。初中部共12个班,一个年级4个班,全年级有两百多名学生,我凭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免试免费升高中,这件事令我引以自豪,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