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18节

点击:

在测绘军用地图的时候,我发生了一次车祸。那天夜里坐军用吉普车出去执行任务时,部队里开车接送我们的小伙子不慎将车开到山沟里去了,车子沿山坡翻到沟里,车里面的四个人都受伤了,我也受了伤,流了很多血,送医院检查,只是软组织挫伤,治疗了一个多礼拜,可以行动后便马上出院继续测绘地图。这也可算是一次战场上的锻炼和洗礼。

经过好几个月的工作,终于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志愿军上级部门的表扬。

在同济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交了一些好朋友。有一位高年级的师兄,他是解放前由党的组织派到同济大学去做地下工作的。解放后,他是同济大学的团委书记,他得知我也有地下工作的经历就特别重视我,让我担任更重要的社会工作。我能在校担任团委组织部的工作,除了自身条件外,也有这位师兄推荐的成分。他经常带着我做工作,随时随地帮助我、监督我,我以他为自己的榜样,向他学习了很多经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这位师兄对我影响亦十分深远。

系里面有一个政治指导员,他负责我们班的工作,领导我们参加“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他非常欣赏我,本来有些文章应该是他写的,结果他老抓着我不放,提供素材和提纲,让我到办公室帮他写,还说我的文章比他写得好,所以在那个时候帮他写了好多文章。

几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一晃就过去了,书还没读够就得打起背包去工作岗位工作了,真不舍得离开学校。班上同学被分到全国各地,几年同窗,情谊深厚,但终须分别,心中实属难过。我们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有19人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由我带队于1954年3月8日依依不舍地辞别了敬爱的母校、敬爱的恩师、同窗共读的兄弟姐妹们,奔赴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衷心感谢教育、培养我的敬爱的母校——上海同济大学。

 

1978年,大学同学来京时合影(右三是王啟怀)

 

1999年8月,大学同学在上海公园留影(左一是王啟怀)

 

1997年,同济大学90年校庆时王啟怀回母校留影

 

1954年2月,在同济大学毕业时留影

古都印象

我大学毕业的年代,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岗位的,我思想里的信念是: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当毕业分配名单公布时,我和另18位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伟大的首都北京工作。大家当然有着一种出乎意料的高兴。1954年3月8日,由我带队来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古都北京。我永远忘记不了这个幸福的日子。

1954年,我初到北京时,深受古都风韵的震撼,五千年历史的沉积令整个城市浸润在一片深厚的文化氛围当中,内心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大国的首都就应该是这样。

与刚到上海的印象有很大不同。我到上海时,上海还没有解放,感到的是民不聊生的殖民地生活氛围,美国兵欺凌百姓,豪宅别墅都是外国人居住,大酒店、大企业都是洋人老板,连门卫都多是印度人。而北京则不同,见到的是雄伟壮观的故宫,威严挺立的城墙和城门楼,宁谧安详的护城河,古香古色的牌楼和四合院等等,一派六朝古都的庄严风貌,令人肃然起敬。

尤其是北京解放后,经过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用心治理,已经呈现出了一个视野清晰的新中国景象。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帝国主义早夹着尾巴逃跑了,没有贪官,没有腐败,没有小偷,真可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心安定、互助互爱、人人平等的和谐世界。当时连外国人都说:今日的中国是世界上风气最好的地方,我们的儿女应该送到中国来学习和生活。

从中央到地方,全民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党指向哪里,就干到哪里,政通人和,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物价平稳,物资日益丰富,虽然当时工资不高,但百姓对衣食住行都深感满足。

最好的时光

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直至现在我经常怀念20世纪50年代那六七年的时间。从1951年到1957年的几年生活里,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人的思想面貌。从党组织来讲,从政府的组织来讲,从学校的组织来讲,所传达的都是要服从国家需要努力建设国家的思想,领导们的行动给人民树立了榜样。从学生和老百姓来讲,真的是党让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没有一丝不愿意,大家的愿望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

二是大至中央主席,小至科长,全国各地的官员都廉洁奉公,老百姓一致拥护,社会风气良好。

三是生活比较富裕。1949年和1950年差一点,到1951年特别是1952年以后,一直到1957年,我体会到的生活是比较富裕的。学校食堂每餐供应三菜一汤,天天有肉吃,天天吃白面馒头、白米饭,没有定量,放开肚子随便吃。到北京参加工作,从1954年一直到1957年,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工资待遇都差不多,一个月几十块钱养活一大家子。那时物价便宜,物资充足,十几二十厘米长的对虾、甲鱼、桂鱼等什么都有,楼下小卖部天天有卖的,全北京都这样,走到任何一个菜市场和小卖部都能买得着,一二毛钱一只对虾,西红柿五分钱一箩筐,大白菜就更便宜了。

有一段时间,在设计院的食堂吃饭没有人收饭票,全是自己主动付钱。什么饭菜都有,炒猪肝、溜腰花、炒白菜、炒鸡蛋、烤鸡、烤鸭、馒头、花卷、糖包、肉包、白米饭,都是做好了一碟一碟地摆在那里,旁边贴好标签,再摆一个收钱的盒子,拿完菜就把相应的饭票投到盒子里,没有人管,全靠自觉。食堂办了很长时间,根本没有人白拿不给钱。我们那个家属楼里订牛奶,送牛奶的就把奶箱子放在楼下,没有锁,瓶子上也不写人名,一个单元里住着10户人家,大家非常自觉地取奶,就算有人临时有事没来取,放在楼下也不会丢。出门忘了锁门也不用担心,根本就没有小偷。社会风气好到这种程度,人与人之间多么自重和信任啊!

深山作业遭遇惊险

1954年3月,同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19人,分派到北京工作,由我带队前往,其中10人分到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其余9人分别被分到铁道部、化工部、轻工业部、重工业部。

我们到北京时,下了火车,刚出复兴门,只见沿途上大片的农田和民居村落,一派田园风光。到了设计院,院内也只有刚建好的两幢三层的办公楼,两幢四层的单身宿舍楼,除此之外,全是农田和菜地。

虽然周围是一片农村景象,但设计院内的环境则不同了,年轻人多,有两个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各一个,冬天还浇制滑冰场,都有专人管理,可租借体育用具。业余时间,各种体育活动十分活跃。院内还有图书馆、资料室,可外借小说和学习资料。医务室、集体食堂、洗衣组、小卖部等也都进驻到了设计院。这令我们学习、工作、锻炼、生活、购物、就医……都十分方便。还有不定期露天免费电影看,伙食好又便宜,五分钱就可以吃到红烧肉、炒猪肝、宫保鸡丁等。有时党、团还组织集体活动,爬香山、逛颐和园,大家相处得也非常融洽。这和一个大学校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