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参加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会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冶金部系统的冶金工业学会,另一个是北京市系统的建筑学会。冶金部系统一年召开一次,基本上我每年都参加,参加了十多次,每次都提交论文并做学术报告。作为特邀代表,我曾两次被邀请参加北京市学术报告会并在大会上做了报告。这些会议主要是围绕当前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集体研究后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议除了交流论文内容以外,还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两个主要议题集中讨论,大家讨论出处理意见并取得共识,然后各个单位按照会议的精神去研究执行。
这种学术会议,在我们那个时候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因为通过一次会议可以解决大家在一年当中碰到的重大技术难题。经过集中讨论,基本上能提出一个水平较高的处理意见。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会碰到很多难题,这些难题不是任何人都能提出解决办法的,好多人都在等着从会议上得到一些处理意见,然后带回去贯彻执行,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重大问题,所以还是很有效果的,对国家的建设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验研究工作
1959年到1961年,全国大兴试验研究、发明创造,我院成立了土木工程试验研究室,让我率领一批年轻人去矿山进行试验研究工作。我选了两个当时国内空白领域的研究专题,一是《碎石类土边坡稳定的研究》,另一个是《采矿平峒山体滑坡的加固与防治》。前一项采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天然碎石边坡和设计施工的人工碎石边坡进行了数百处的实测,获得了数千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绘制曲线用表,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颗粒组成,边坡高度、含水情况、各处环境等条件下不同的边坡稳定值。后一项则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层的调查分析,同时进行必要的滑坡面上的剪切力学试验,综合分析后得出其不同的成因而采取不同的处治办法。由此写出的专题报告,填补了当时这些领域的技术空白,后被同行们广泛采用,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所著学术著作与论文
我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针对当时工作领域内的重大问题写了十多篇论文,主要有《工业企业建设节约用地的有效途径》、《工程设计中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的总体规划》、《有色金属企业总图运输设计的发展方向》、《工业准轨电气化铁路的设计》、《采矿崩落滚石的规律与防治》、《合理选择运输方式》等。这些论文先后在《中国土地科学》、《有色金属矿山》、《总图运输》等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有些印成了单行本发行,有的论文还被收入到了《中国专家论文集》、《中国百科论文丛书》和《中国世纪宝典》这些技术丛书当中。
论文全部是在业余时间写的,我从小就养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校毕业以后来到了工作岗位上更是抓紧每一分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尽量用来看书、写论文、加班,根本没有一丝懈怠的时候。
我一共写了四本书,有的是合著,比如《中国有色金属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1986年到1988年,冶金部任命,负责主编我国第一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图学科的设计法规《中国有色金属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当时集中了全国各大设计院的十余名高级工程师,考察了全国三十余家有色金属厂矿,查阅了几百万字的有关技术资料、生产总结、统计报表,进行了几十项的实地测试,数易其稿,写出了规范正文,条文解释,数十篇专题论证。邀请全国有关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老技师、老工人、生产管理干部等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审查,最后经多次修改,报请国家批准。前后工作了三年才将本书完成并于1988年出版,发行到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设计、建设、生产厂矿和管理单位,按此规范执行。
在此之前,这一领域的设计和建设无章可循,有了这一部法规后,全国范围内的设计标准得到了统一,保证了全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图运输专业的设计质量,引导了专业技术正确发展的方向,至今仍是指导我国这一领域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唯一规范。
由邓小平题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部代表我国各学科最高水平的鸿篇巨著,它比《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包含的学科内容还要广,水平还要高,应由学富五车的顶尖科学家、院士、名人、巨匠出手编撰,而我有幸应邀参与撰写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我也为此深感荣幸。
《碎石类土边坡稳定的研究》和《采矿平峒滑坡的成因与防治》两本研究报告也是由我编写,实验采样和调查的工作是由一些青年人辅助完成,并于1961年出版。
这些论文和书籍都是我和有关同事们努力工作的一些成果,我甚感欣慰!
所获荣誉
我不仅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其中部级先进生产者称号一次,院级先进生产者称号两次,院级设计能手称号一次,院级二等功臣称号一次。所获奖励有:冶金部的优秀工程设计奖两次,河北省的优秀工程设计奖两次,设计院的优秀项目设计奖五次,北京市的建筑装饰装修金质奖一次,北京市的建筑装饰装修银质奖一次。这些奖加起来共有十几项,都是我这三十几年的工作中得到的荣誉,对我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鞭策。
此外,《经济日报》和有关专家局等机构要编一些面向全国发行的典籍,让我写个人传略,收录其中。从1993年开始,我的个人传略先后被收入到《中国科技专家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精英大典》、《婺源县县志》、《世界名人录》等典籍中。我的学术论文被先后收入《中国专家论文集》、《中国百科论文丛书》、《中国世纪宝典》等丛中。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技术上的提高、思想上的提高以及对于人生感悟的提高都是我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的收获,人生没有白过。
经历政治运动
1957年的“整风运动”将提出人口论的马寅初先生打成了“右派”,此举使我国人口由当时的六亿膨胀成了十三亿,令人深感悔之晚矣。
1958年提出“大跃进”的口号是受大家欢迎的,全国都沸腾了,大家都愿意如口号里所讲的速度来建设国家。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一个是大炼钢铁,钢铁和重工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两样发展就搞不上去,这件事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采用的方法是激进的,具体的做法更是错误的,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大炼钢铁应该去矿区采矿石炼铁,要按照科学的生产流程,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干出好成绩。但是当时为了追求实际上根本行不通的口号,为了该年生产1070万吨钢的任务,让大家都去吃集体食堂,把家中的铁锅、铁勺,把村里的百年大树砍下来等统统拿去炼钢用。也没有正规的炼钢炉,就在我们大院里面拿砖头搭了好多陶土做的土炉子,把锅碗瓢盆全敲碎了放在里面去炼,用了不少焦炭,全天24小时不让人睡觉全去炼钢,人民休息不好,白天也不能工作,结果把铁锅炼成了铁渣子,一点钢都没炼出来。然后接着弄虚作假,把渣子拿去过秤,还报上去完成了炼钢多少吨的任务。结果全国统计1070万吨的炼钢任务提前完成了,实际上都是铁渣子,一点用处都没有,这造成了全国上下巨大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大炼钢铁就这么不了了之。“大跃进”在工业上追求形式主义,在农业上也搞浮夸风,要求一亩地生产一万斤粮食,当时一年一亩地只能产几百斤,就现在来说一亩地能年产千斤都是高产了,根本就不可能变成一万斤。结果全国大兴浮夸之风,虚报粮食产量,造成粮食浪费。把粮食消耗完了,百姓只能忍饥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