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23节

点击:

二是发动大家为母校服务,江作昭、胡东成两位学长分别向婺中捐赠三万元和二万元建立江冯奖学金和胡夏奖学金,其他同学也不断为集体性质的校友奖学金捐赠,年年如此,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件事情对优秀的穷苦学生鼓舞很大,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婺中母校也非常欢迎。

三是建议母校创办《校友通讯》刊物,发动大家不断为刊物撰稿、捐钱,保证了校友通讯十几年来及时出版。

四是发动大家为故乡的发展建言献策。2004年,我们41个同学回母校庆祝80年校庆,向县委、县政府提了《复建文公庙的倡议书》,已得到政府采纳,文公庙里的复建工程今年已经全部展开。2007年,我们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婺源旧城改造的几点建议”,我发动北京的10位教授联合签名,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见诸逐步实施。

五是为庆祝婺源中学80年校庆,号召有能力的同学捐款,购买大型景泰蓝花瓶、花盘、屏风等精美礼物,并发动个人捐赠字画等,纪念活动搞得很隆重,全国各地代表都去了,连留居美国、加拿大的也都来了,颇受母校的赞许。

第十六届校友会后,我将召集人的职位交给了年轻一些的校友和乡友,选举三个人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事。

我很宽慰,一辈子走过来,为母校和家乡办了一些事情,有时想一想那些事,晚上睡觉都感到很舒坦。

 

1960年,王啟怀(左一)在劳动干校留影

 

1987年4月,王啟怀(后排右七)在苏州参加专家审核会留影

 

1980年,冶金部学术会议时全体参会人员合影(二排左四是王啟怀 )

 

1965年3月,冶金部学术会议(右二是王啟怀 )

 

1989年3月,同事欢送王啟怀(左六)退休时合影

 

1999年11月,王啟怀夫妇在钓鱼台国宾馆留影

 

1994年,王啟怀在钓鱼台国宾馆工作时留影

钓鱼台元首谈判厅实景

钓鱼台国宾馆会客厅实景

钓鱼台国宾馆多功能厅实景

钓鱼台国宾馆大会客厅实景

王啟怀在广源公司工作时设计的大堂效果图

王啟怀在广源公司工作时设计的餐厅效果图

王啟怀在广源公司工作时设计的客厅效果图

民族饭店大堂完工后实景

 

四川饭店餐厅完工后实景

 

四川饭店餐厅完工后实景

 

1993年,第一届婺源旅京同乡联谊活动合影(右一是王啟怀)

 

2002年4月,第十届婺源旅京同乡联谊活动合影(后排右一是王啟怀)

王姓之起源

王姓家族是一个有着显赫历史的名门望族,它的远古始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为王姓的一世祖。其59代孙王仲舒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历任苏州、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王仲舒往上的家谱,放在本书的附录1中,供有志于历史研究者参考。

本章中只列入了婺源王姓一世祖王希翔公一下的家谱。希翔公系仲舒公之孙,即为周灵王太子姬晋的61代孙。我是96代孙。

以上两部分连贯起来看,我们王姓的家谱则是很完整的、很清楚的,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我的家庭,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培育成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幸福大家庭,我很欣慰。全家人都很珍惜它。

王姓起源历史悠久,且派别甚多,大部分为王族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guī)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其余又有赐姓和冒姓者。

中国历史上王姓称帝者共13人,计有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等政权,西汉末年,元城人王莽称帝,建新朝;新朝末年,邯郸人王郎称帝为汉王;唐初新丰人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建国号郑;隋末上谷人王须拔称帝,建国号燕;五代时舞阳人王建创前蜀,建都成都;五代时固始人王审知称帝建闽国;北宋涿州人王则称帝,建都安阳。

据《广韵》记载,我国王姓家族有十二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阴、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其中以太原王姓最有名望,列为海内第一高门。

王姓中,人才辈出。昭君出塞和匈奴;王充论衡唯物精;王弼释易重义理;书圣羲之集兰亭;王维唐相名诗人;安石改革振朝廷;王祯农书集大成;王冕画作朝野擎;阳明夫子倡理学;国维词话论世情;汉字照排王选造……王姓子孙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查考,婺源的王姓出自太原郡,婺源王姓从太原先迁至安徽徽州,再迁至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中云,唐末黄巢起义期间,唐王仲舒公死后,其夫人李氏为避乱,带七子逃至徽州歙县之篁墩定居。

据《婺源县志》载:“王瑜,王仲舒之孙,由篁墩转迁至婺源县之弦高镇,即今县城。王希翔,字冲之,王瑜之弟,王仲舒第四孙,由篁墩迁至婺源之武溪,即今武口之王村,是为武口王姓之一世祖。到九世祖四三公时,由武口迁至溪头,到第十二世祖道充公时,又从溪头迁至腾坑,为腾坑王姓的一世祖。

婺源王姓历代科举中进士者计38人;任七品以上官职者83人;有著作传世者124人,著作一千余卷。

到三十五世祖,啟基公,字承栋,由婺源腾坑迁至上海定居,是为上海王姓的一世祖。

三十五世祖,啟怀公,字承椿,啟基公之胞弟,由婺源腾坑迁至北京定居,是为北京王姓的一世祖。

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家谱

一世祖

希翔公,行第六,字冲之,号云谷居士,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太原人唐散骑常侍王仲舒的夫人李氏,带七子从太原迁居安徽歙县之篁墩。王仲舒之孙希翔公又从篁墩转迁至婺源之武口,为婺源王姓之始祖。希翔公曾任扬州民曹参军。墓在婺源千秋里,与妻俞太君合葬于石门铜锣形坎山午向。

二世祖

延钊公,行第二,字燦卿,号沱川主人。初娶詹氏六娘,继娶何氏四娘,有子十人,名皆从仁。有孙二十有六人,名皆从文。曾孙五十有六人,名皆从德。元孙九十有六人,名皆从元。公歿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全家有丁三百二十有六人。五世同堂达七十余年。经邑大夫刘公上奏朝廷,旌表其门闾。仁宗皇帝敇封“孝友信义之家”。延钊公与詹氏孺人合葬于三万林乾山巽(xùn)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