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7节

点击:

前国家主席

江泽民的祖先是婺源县江湾村人,他的曾祖父是个箍桶匠。1860年前后,太平军和清军在婺源发生了激烈战斗,为避战乱,其曾祖和一些村人从婺源来到江苏的江都县,在仙女庙开了间“江振鑫号”盆桶槅子店。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因受聘任张謇(jiǎn)创办的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1920年举家由江都迁至扬州。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中国人对于“根”的观念,在世界上可谓是最强的。在江都镇七闸村的江家村民小组,当年与江泽民曾祖父一起从婺源江湾迁至此地的江姓子孙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家中的老人去世后,要头北脚南地停放,以便他的魂魄可以走回南方的婺源老家去,这种至死不渝的故乡情,真是可敬可钦。从江泽民曾祖父迁离婺源到江泽民这一代止,尽管已历时四代,但几代人都没忘记他们是婺源人。“祖籍婺源”深深地烙在了心坎上。

2001年5月29日上午,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接见了出席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暨表彰大会的代表之后,偕同夫人王冶坪等乘飞机直飞景德镇市。下午3点半左右,江泽民一行离开景德镇,在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曾庆红,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以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王刚、曾培炎、华建敏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婺源。

婺源第一次映入了总书记的眼中。透过稀疏的雨雾,他举目四望,只见烟雨朦胧中,四周群山吐翠,盛开的映山红、紫杜鹃点缀期间;山脚下的坡地上,几百亩修剪整齐、芬芳吐绿的茶园尽收眼底;万绿丛中,许多身穿各种颜色衣服的采茶女正不停地采茶;一条清沏的山溪在山前流过,像一条玉带束在腰间。茶园之中,镶嵌着一幢飘檐翘角的徽式房屋。清新的空气里,不时飘来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茶香……看到这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总书记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婺源真美!”

文明的称谓

婺源建县有1200多年,迄今,亲戚之间称谓,古风独存。

此间,喊叫祖父曰“朝(cháo)”。“朝”是从“朝奉大夫”的含义衍化而来。《宋史·职官志》:“朝奉大夫,正五品。”显然,这是一个官职。北宋末年,民间将“大夫”两字略去,将“朝奉”这一称谓转给地方富豪和名绅,如《水浒传》里的祝朝奉便是。婺源人虽将“朝奉”简化为“朝”,仍然是一种尊谓。

这里,称祖母为“娘媬”,对母亲呼喊为“伊(yī)呀(ya)”,这是婴儿出生时的第一次发声,这第一次发声,比喊“妈”、“娘”等显得亲切。据说一母亲所生男孩长到五岁仍只会“伊呀”喊叫,这位贤母不认为儿子愚笨,日复一日,含辛茹苦地教育,结果儿子中了进士,得官后要改口喊母亲,母亲却希望保留“伊呀”称谓。约定俗成,也就广为流传。

称外祖父为“公公”,称外祖母为“娘娘”。“娘娘”是“襄襄”(婺源土音为yǎng)是娘的娘,出于“高山仰止”,是尊重之意。称男孩子为“小”,称女孩子为“女”。未婚少女称“姑子”。《乐府·欢好曲》:“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称已婚女人为“嫂”。称岁数大的婆婆为“老妪”,称年岁大的公公为“寿星佬”。在一般称呼上,又必冠以“好”字,如好爸好叔、好哥好姐,称呼极为自然,既尊敬又热情。

婺源方言属吴语,音软声软,结合称谓上的讲究,听之舒适。

婚娶的礼俗

古时,男婚女嫁离不开“父母之命”。《诗·卫风·氓》云:“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婺源民俗亦如此。

婺源人把说媒当成“积德”,说得一门好亲,胜造七级浮屠。百姓这样形容媒婆:“媒婆有好嘴,说话会投机,良心放中间,眼珠能转移。”一般地讲,媒婆对城区的男青年,心中有底,哪家的女儿长相、品性也了解的八九不离十。说媒时,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写在红纸上,这叫“庚帖”。然后,男女双方父母都会找算命先生推算八字的相属相克。也有即使八字相克,但男女坚持嫁娶的,就要请菩萨化解,请神保佑,驱除灾难。

交换“庚帖”后,要选日子“踏家第”,踏家第者是女方察看男方家庭,也就是摸家底的意思。当天,女方的父母或女方的三大姑八大姨,还有外公外婆以及至亲的女眷,一起来到男方家,媒人在场可协助男方一起介绍。也有女方待嫁的女孩亲自上门的,一种是应男方之邀,一种是女方缺少女眷。踏家第的那天,男方要摆酒席,还要给来的女方眷属每人一套布料,给未来媳妇几套布料和红纸包。这个良好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礼金”。农村里的礼金用的是实物,女方要请多少桌客,男方得按菜肴品种数额挑到女方家里去。女方的陪嫁视财力而定。富贵人家陪嫁物品,箱笼(内装满男女衣服鞋袜,还有压箱财宝)、床上用具,有的还陪嫁棺材和五男二女从出生到十八岁的各种衣物,嫁妆之多,可摆半里路。家贫的,也得要一箱一柜一盆一灯,全部漆红,一盆一灯是给接生婆接生小孩之用。

结婚时,男方要准备轿或马将新娘迎进夫家,到了夫家,丈夫一定要背新娘,伴娘手执大红伞为新娘遮“邪”。三拜之后,才入洞房,新娘的头盖巾要等夫君亲自掀掉,还要吃枣(早)、花生(生)、桂圆(贵)、瓜子(子)。

婚后三天,丈夫要伴妻子回娘家,叫“回三朝”,母亲要将新娘女儿叫到内室询问婚后诸项。

丧葬的讲究

一家之中,老人过世,必办丧葬事宜。婺源是礼仪之乡,丧葬一事与外乡比较,有大同亦有小异,有好的风俗,也有陋习。七十岁以上的老者,一旦辞家而去,儿孙众多,哀事便当喜事办理(设灵堂)。用上等棺木,买红寿衣红色鞋,若是妇女还要戴寿帽。通知老人生前亲友,前来吊唁。

还需“买水”净身。买水多在下半夜,下半夜的河水清清,让老人一身干净,不把阳间的污秽带到阴间去。老人去世得在安置处停留若干时日,要在房内、堂前、门前各放一碗茶水,传说:死者口渴时,千万不能让他乞讨奈何桥下的迷魂汤喝,喝了迷魂汤,会将在阳间所经历的事忘的一干二净,连亲友都辨认不出。

吊唁时,前来亲友要吹打,儿孙要跪拜于灵前,以示哀悼。尸身有的已经放入棺材,有的还放在地下木板上,因“忌日”是不能放入棺材的。传说,婺源北门的“五猖菩萨”庙专管全县被冤死屈死怨鬼恶鬼,但到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便放恶神恶鬼出庙寻衅捣乱。百姓们就叫这三天为“忌日”,婚丧、建房上梁、搬家等都得避开。

富贵人家所设灵堂不同一般。棺材前,由白布组成的图案窗,上挂一个金色“奠”字,左右是亲人所撰的挽联和挽幛,挽幛多系绸缎之类。旧时,还没有花圈花篮,只用纸箱纸笼,把个灵堂挤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