堨呈矩状,南北长120米,堨身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头离岸留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而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江永在筑堨时,为此坝体采用了独特的片石直立修筑法,以减小流水对片石的冲击力。同时坝体中间部位的石片则横过重叠,与迎水面的片石组成“丁”字形结构,充当迎水面片石的坚强后盾。石堰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迄今安好无损。站在堰上,向上望去,绿水盈盈,平滑如镜。右岸青山如黛,左岸乃汪口村庄,一色的黑瓦白墙清代建筑。往下望去,溪水从堰上直泻而下,形似翩翩白练。
朱子故里
婺源文脉久远,文风鼎盛,素有“书乡”之美誉。自宋至清,婺源就出过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著作3100余种,其中81种共1293卷入选《四库全书》。由朱熹倡导,婺源先后兴办书院计160余所。婺源人杰地灵,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医学家、科学家、翻译家、企业家,犹如群星灿烂,熠熠生辉。代表人物有朱弁(biàn)、胡伸、汪藻、朱熹、胡炳文、詹希源、汪鋐、潘璜、何震、江永、齐彦槐、詹天佑、程门雪、胡英初等。其中理学大师朱熹,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和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等更是为人所熟知。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兰序,生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卒于庆元五年(公元1200年),婺源松岩里(今紫阳镇)人。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为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势,连上书十次,终于罢了唐仲友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朝廷弊端,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的对策,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
朱熹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他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创办书院,亲手创办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多所学院。亲自编写教材,致力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就达40余部,主要有《图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诗集传》、《中庸章句》等。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的理学思想是南宋以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仙逝后,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诏谥“文公”,宝庆三(公元1227年)年赠“太师”、封“信国公”,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封“徽国公”,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诏立“徽国文公之庙”。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朱子”),列位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生前,朱熹曾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一次于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时年21岁,以其父初仕时所质田百亩归而克祭扫之费。第二次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二月,由闽取道浦域,经浙江常山、开化趋婺源,至六月初旬才离开,居婺历时百余日,时年47岁。在婺期间除访寻、祭扫、封识祖墓外还进行了其他活动。邑宰张汉率诸生请朱熹讲学于学官,熹辞。复请撰《藏书阁记》,熹许之。而以《程氏遗书》、《外书》、《文集》、《经说》、《司马氏书仪》、《高氏送终礼》、《吕氏乡仪》、《乡约》等书留学官中。乡人子弟日执经请问,随其资禀,熹均诲人不倦。朱熹还谒告城内明道坊前街右朱氏家庙,凭吊了朱氏故宅中的虹井,题“谦泉”,游览灵岩洞群等。
朱熹还与婺源、歙县一带有名的儒学先辈和诗人俞靖、洪樽、张敦颐、程鼎、李缯等广泛接触,讲义诗赋学问,收了生平第一批新安子弟30多人,其中高足者12人即婺源的程洵、滕遴、滕珙、李季,绩溪的汪卓,歙县的祝穆、吴杲,休宁的程先、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的谢涟。朱熹一到婺源就在诗文上同专攻诗文的表弟程洵展开讨论,还作诗三首以赞之。诗云:
外家人物有吾子,我乃平生未见尝。
文字只今多可喜,江湖他日莫相忘。
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
行藏正尔未坚快,又见春风登俊良。
我忆当年诸老翁,经纶事业久参同。
只今零落三星晓,未厌栖迟一亩宫。
朱子之学集理学之大成而独树一帜,其博大、精深、细微和富有思辨的特点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比。康熙皇帝曾称赞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熹的理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和普通老百姓,从其哲学传入东亚和欧洲后对各地哲学发展的影响来看,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思想家,其实际作用不在任何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之下。
婺源从古代至今,有茅屋书生乡之美誉,村中无人不读书,这都是朱夫子对后世人留下的影响。
铁路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婺源浙源庐坑人,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称为“铁路之父”。其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十七日在广东省南海县出生。童年私塾读书,12岁时考入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回国被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威”号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后被迫改学驾驶海船。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和锦州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公司总工程师。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任粤汉川铁路会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之中国代表。同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59岁。
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修建津榆铁路架滦河铁桥时,英、日、法三国的工程师指挥打桩均告失败,他采用中国传统方法压气沉箱法配合机器进行打桩,获得成功。新易铁路是中国工程师自修铁路的开端,詹天佑只用四个月建成,提前二个月完工,得到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的赏识。由于英、俄在争夺京张铁路筑路权的问题上相持不下,于是中国决定自建,外国人讥笑中国“不自量力,胆大妄为”。在那个年代,中国的铁路设计权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本国人只能当苦力劳力,詹天佑决心为祖国争光,细致测量,精心设计施工。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时,在没有新式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设备的困难情况下,詹天佑创造性地采取两端开凿、中开竖井的施工法,顺利解决了难题。并将地势陡险、坡度大的八达岭设计成“人”字线路,使列车顺利行驶。此条铁路六年计划,四年竣工,为国家节约了28万多两银子,当时被外国铁路工程师视为奇观,为当时深受侮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体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他的功绩,赞扬他是“中国人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