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常乐我净--南新旭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1958年,大哥留苏回来后照的全家福

(前排左起:九妹南新权、十一妹南新志、十弟南新元、八妹南新中;

中排左起:二哥南新宙、母亲王友兰、父亲南汉宸、七弟南新国、大哥南新宇;

后排左起:南新旭、六弟南新翔、四弟南新平、五弟南新燕)

1958年3月,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极“左”路线的风潮可谓盛况空前,在社会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此时,我被学校抽调出来下放到三门峡去锻炼,在我之前单位已经下放了一批人,大家轮流去锻炼。当时对我还是比较优待一些的,让我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部门和工作职位,所以我就去了挖掘机班,在那里待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

下去锻炼的日子虽然比较艰苦,但却可以从中学习到新鲜的知识,这让我乐此不疲。看看挖掘机在整个挖掘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类型的故障,跟着工地的技术员跑一跑工地,其实主要就是让我们体会一下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后来我听说三门峡来了一批苏联专家,其中有专门从事施工机械专业的专家,于是我就向组织上提出向专家去学习,顺便了解一下工地上各种机械的故障处理。当时国家的施工机械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苏联的那一套技术可以让我们借用过来,然后稍加一些修改与整理就可以投入使用。虽然苏联的技术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无法从其他来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只能采用苏联的技术。

苏联施工机械的专家到这里来主要为解决塔式起重机的问题。当时建设三门峡需要起重量为25吨的大型塔式起重机,但此时国家还没有这样大的起重设备,惟一的办法就是从苏联引进。但是起重机的说明书都是俄文的,工地的工人和技术员根本看不懂,所以就把这个任务交到了我的手里,我把说明书翻译过来后,给技术人员讲解,跟着苏联专家带着施工队伍开始具体组织起重机的安装工作。

这次经历对我是实属难得的,它让我把在苏联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实践之中。1958年8月,我回到北京正式参加到学校的工作中去。同年10月该校正式以“学院”的名义教学,当时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张子林,同时还兼任学院党委书记一职,而国内著名的水利专家汪胡桢担任学院的院长。他在解放前就是水利专家,曾任三门峡的总工程师,副院长则由刘鹏夫担任。学校初期下设两个大系,水工系和机电系,水工系中又包括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两个专业,机电系下设水利施工机械专业和水能动力装置专业,当时我负责机电系方面的工作。

这些专业都是在中专学校延续下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教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一张白纸。1958年成立了正式的水利水电学院,其实它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略升了一个级别。我担任系的副主任,同年下半年,我兼任了机电系的党总支书记,因为水利施工机械是一个新专业,不能套用旧式的苏联类型,所以只能一边教学一边修改课程重点。

带学生到密云水库“开门办学”

1958年学校在初具规模后,招收了第一批水利施工机械专业的学生,共一百二十余名。次年,北京准备建设密云水库,这是由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带着学生设计的方案。于是针对密云水库的建设工程,北京水利方面的学校全部被调动起来,一起攻克其中的难关。为了让我们学校的主抓难题得以顺利解决,我带着那一百二十余名学生来到三门峡实地取经。

三门峡建造的是混凝土坝,而密云水库的大坝是用土料建造而成,是很厚实的土坝,了解它的具体施工机械情况是我们此次学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我还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讲解内燃机课程。工地的老机械工程师对最新进口的苏联生产的施工机械都不是特别了解,尤其是挖掘机、土坝的皮带运输机,这些机器时常会出一些机械故障,于是我在讲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去工地帮助排除机器的故障问题。

1960年时我还遇到了一个实地学习的好机会。当时国家的几个在建水库都出现了建造问题,而且建造好的大坝也出现了一些裂缝,所以水利部就组织了一个专家团,由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竞莹带队,科学研究院派了两位院长,我院抽调我参与其中,南下到丹江口水库、福建古田水库等去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工地解决实际问题。

主抓施工机械专业

其实我在1961年主管施工机械专业的建设是有原因的。1960年国家水利部主管教育方面的副部长冯仲云来学校视察工作,当时他就指出:“今后要把施工机械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来办,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会使用和维修机器,还要会设计制造机器。”这意味着对施工机械专业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对学校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然后,根据冯仲云副部长的指示,我们对教育计划进行了一些修改。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水利部需要的施工机械种类最多,而且国家在这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建了许多相关的厂子,这就需要大量的维修与使用人才、设计制造人才。

现实就这样摆在我们的面前,后来教育部还委托交通部把全国的工程机械专业统一起来,把一些有建设机械、施工机械、道路机械专业的学校有关责任人全部召集到我们学校。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在交通部教育司的指导下,负责召集这件事情的具体落实工作。当时把全国此方面的重点院校聚集在一起,如同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太原工学院、西安公路学院、石家庄铁路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林学院和我们学校,共八个专业院校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在会议期间,大家普遍反映这些专业不能按照实际特点去教学,是一大弊端。于是经过众人的意见整合,最终把这些施工机械方向的专业统称为“工程机械专业”,其中包括水利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林业工程等教学方向,最终上交教育部,敲定此命名。而且在教学计划、主要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上都取得了统一意见,算是对工程机械专业在总体发展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培养目标方面各校都有一个侧重点,机械部的院校是以设计制造为主,当时其他学校都取“为铁路、道路、矿山的服务为主,以使用维修为主”的教育方向,但我们学校根据冯部长的指示确定为“学生既要懂得使用维修,又要懂得设计制造”,这成为学校专业设置的一个大目标。于是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由我带领一干人马开始为此不断努力。当时我任学校系主任,负责接待、介绍和商讨专业发展方向,经常与教育司的负责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虽然那个时候我主抓系里的行政和党务工作,但同时还担任着教学任务,主讲相关的专业科目,把自己在苏联所学的知识一并教授给学生,他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像极了曾经的自己。

有一门专业课叫做建筑机械,当年我给第一届学生讲这方面的知识,就花费了1年半的时间。后来学校抽调出一部分教师去外校交流进修后,我就把这门课程细化为两门课程:土方工程机械和其他建筑机械。这也是根据我回国后的一些实际考察与体验相结合的结果,水库考察、工地实践都在课程中有所体现,学生所使用的课本都是由我亲自编写出来的,里面有许多是密切结合我国国情的。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耗费了我许多时间,但投入使用后对于学生很有益,这让我觉得颇有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