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常乐我净--南新旭回忆录 第23节

点击:

这两件事情发生后,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能不能也把原学校的办公楼抢过来,把研究生部先办起来。但抢终究不是最好的办法,原办公楼是由电力部列车局占用,我们从中却想到了另外的好办法——“和平”抢占。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电力部下设的列车电业局在办公楼内办了一个招待所,于是趁着他们在招待所办的一次会议结束的时候,招待所的房子一下子全空了出来,那里的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也麻痹大意了些,随手就把钥匙串放到了窗台上,于是我们就计划好把钥匙拿了过来,接着学校的学生也顺利从邯郸到达北京,我们便趁机把所有刚下火车的学生接到了招待所,把空出来的房子全部占了去。招待所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阵势,也不知该怎么办了,赶快向上级汇报情况,事情越闹越大,最后电力部上报到国务院,把水利部的人狠狠告了一状。水利部部长听说这件事情后十分生气,即刻下令:“让研究生部的南新旭、李志斌两个人写检查!”我们虽然可以撤出来,可是学校一二百名学生怎么办,他们已经拎着行李来到北京,不可能让这么多人再次折回,于是决定马上给我们调出来两三栋活动房,安排学生先在活动房住下,余下再议。

崭新的新时期

占房子的事情算是成功了一半,我坚信学校的房子很快就会有着落,过了一段时间,我到北京医院去看望正在生病的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他当时就说:“你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你们为什么采取这种办法呢?”我当即向他检讨,其实抢房子也是我们最后的招数了,否则学校很难办起来。于是他把当时的副部长李锡铭(后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找来解决房子的问题,后来水利部把我和李志斌两个人的检查也撤销了,办学校的房子很快也被批下来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开办研究生部

1979年4月,我们的办公楼问题得到了解决,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慢慢步入了正轨,研究生部不久也顺利地创办了起来。但是学校的很多房子却一直被外文局占用着,直到1983年双方也没有商谈成功,国务院机关管理事务局也一直在说:“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你们请农口的领导出面吧。”当时国务院每个口都有一个副总理在负责,于是我就决定既然水利部划归农口领导,那么是否可以请钱部长出面给王任重副总理写一份报告,请求他来批示解决学校房子的问题。

事情由教育司直接汇报给钱正英部长,她要求学校研究生部写一份报告给她,我听后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便用最快的速度写了一封简短的批示信,交到了钱部长的手里。其实具体的审批程序我们不是很清楚,只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钱部长这里。那时他们农口的领导经常会见面商讨一些事情,于是钱部长就以信件的形式送到王任重那里,然后下来的解决方案是:“请国务院副秘书长毛联钰找水利部和外文局协商解决。”

于是在国务院副秘书长毛联钰的主持下,水利部的张季农副部长和外文局的局长吴文涛出面解决此事。当时我向张季农副部长提出了三个方案:第一种方案尽量争取,逐一退而求其次,但最次也要把第三种方案守住。于是双方就摊开意见开始商讨,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最终以让步很多的第三种方案解决了学校用地的问题。然后,研究生部前后抽调出两位同志,一位是总务处长王荣朴,一位是基建处长李庆袭,负责监督外文局落实协议。这个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共督促了好几年,反复与外文局商讨、谈价钱,最终我们还是顺利地解决了研究生部的用房问题。

解决办学的一系列问题

从1979年到1983年,我们筹建研究生部的工作组只有二十几个人,这期间办学的困难可谓一件接着一件,但我们并不因此而气馁,这时的情况比“文革”期间要好太多了。

办研究生部当时面临着两个困难,第一个是教学房子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教职工的宿舍问题,这个困难比第一个问题要难上许多,简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要办学,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职工的宿舍问题。1981年3月,李峰和我两个人列席了水利部的党组会议,会议上决定,户口仍在北京的144名教职工可以分期分批地回到研究生部,户口已经迁移到河北省的教职工,这次会议暂不解决。其实这与当时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批判“反搬迁”的时候,林牧的党委班子采取了一个措施,凡是教职工把本人及家属的户口从北京转来就会优先分给房子,当时学校在邯郸的新校舍正好盖了一批房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部分教职工就把户口迁移到了邯郸。而这次只能暂且先安排有北京户口的教职工的工作。部党组会议结束后,我马上找到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潘广询,把会议决定的内容传达给他,并且让他即刻赶回邯郸,让144名有北京户口的教职工尽快把旧的户口卡片交上来,而后由她统一到派出所去换成新卡,证明由学校统一提供。这对于持有北京户口的老师乃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潘广询很快就从邯郸赶回了北京。

144名教职工拿到新的户口卡片后,也就意味着他们即将从邯郸回到久别的北京,而邯郸的学校就将很受影响,一下子走了这么多骨干教师,教学任务的磨合需要重新制定和适应。1982年春天,由邯郸回到北京的这批教师,人虽然回来了,但是住房就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只得搭建些活动房暂且住下,老师住房问题成为学校面临新的一大难题。直到1984年,我们才在从外文局那里拿回来的空地上建起一座教职工宿舍,老师的住房条件才因此开始得到改善。

其次,需要解决的是实验室和电脑设备问题。

研究生部建立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这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教学的实验室则是又一个难题。现在学生已经从邯郸来到北京,教学活动即将展开,实验室需要立即解决。当时决定一部分实验人员可从外校借调,另一部分与当地的工厂协商,根据学校具体的实验要求,工厂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和人力支持,另外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可以供我们使用,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实验室的问题。

当时学校设立的研究生专业,第一个是水利水电工程,即原先的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利发电工程合并为一;第二个是水工机构工程专业;第三个是水利学和河流动力学专业;第四个是工程机械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都与国家当时的具体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前三个是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开设的专业,第四个是1958年前后开设的新专业,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行业。成立研究生部后,教师资源暂且不充足,所以当时还没有针对此专业的硕士学位。

另外就是计算机设备的问题,当时学校只有几台计算机,严重不足,正在愁眉不展时,武汉水电大学的校长许志方(留苏学长)找到我,说道:“咱们俩合起来给钱部长写一封信,要求从部长的基金里面拨专项的款子,来解决我们两个学校的计算机问题。”果然问题要集中到一起才有解决的方法,后来水利部钱部长把这个请示批了下来,学校因此拥有了几十台计算机设备,研究生的学习硬件也得到了满足。

研究生教学问题

研究生部成立初期,研究生培养对于学校而言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为1958年学校正式的教学体系才得以建成,没过几年的时间“文革”就开始席卷全国,教育事业就此停滞。拨乱反正后刚刚恢复教育体系,学校也只有几个名额的研究生,即将开始新一轮的研究生招收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首批研究生名额先不要多招,而是选择自身具备一定条件的,或是曾经接触过的学生,学校有的教授就是研究生出身,熟悉这其中的业务,所以学校总体就强调,选题一定要慎重,要与实际科研相结合。教学上,可以选择单独带,或是几个人合带的方式,主要让教师们在初期的实践中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