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工程机械是一个成立较晚的专业,当时我找到了曾经留苏的学长杨红旗合作,他是机械部工程机械司副司长,后来又兼任工程机械协会的理事长,我们过去就与他合作频繁,早已是很好的朋友。现在他来兼任教授工作,也会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课题,或者通过他自己的关系联系一些工厂与学校合作,专业上有些课题就是在他的帮助下,一起指导研究生的。有时我们希望能从别处筹集一些研究项目的资金,他也会尽力帮助学校。
另外,校内还有一位与我长期合作的老师,叫做刘士贤,学校第一届研究生,就是由我、刘士贤和田崇记三个人负责招生的。其实在研究生部成立之前,国家在水利水电方面还是培养过少量的专业人才,我是作为第一批留苏的人员,进行水利水电专业的系统学习,经过6年的学习,我们这些人回国后分散到祖国的各个地方,才逐渐形成国家水利水电的初期基础。经过“文革”的10年停滞时期,研究生部的初次成立,也真正打开这些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当时我第一次带研究生,身为研究生部主任自是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出成绩,经过谨慎的选题环节后,我们找来许多课题参考资料,在准备工作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当时定出的选题是动力换档变速箱,此时有关部委和部队的研究所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我手中的一些原版参考书对选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我就把这些书全部翻译过来。然后开始从中研究,当时我们发现苏联的这套动力换挡变速箱的设计,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便带着学生逐一进行修改,并把这些编写成研究生的指导书。但是有些程序是我们设计的,里面包含着新的方法和理论,其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1980年暑期,我趁着家人回到青岛的岳父家,独自一个人留在北京。利用这段空档的时间,借了一个手摇的计算器,费力地把这些新方法从头到尾手算了一遍,设定相关参数,看这些程序是否可以贯穿下来。三伏酷暑,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家中,全身如泼了水般地往下流着汗水,我一个人光着膀子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反复进行测算。经过很长时间的校对,我才放心地把最终的结果交给研究生,让他们再次进行可行性验证,看是否需要改进。当时我、刘士贤和田崇记三个人带一位叫做严大考的学生(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后来又招来了几位学生,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研究时,请了杨红旗司长来帮忙联系到黄河工程机械厂去做实地实验,在杨司长的力荐下,工厂的人员都十分配合,提供了相应的实验车、电测车等6台大型机器,半个月的实验时间,总的成本是十分高的,这对于新项目是十分幸运的事情。
当时,我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自己所做的新项目,也力求做到最好。而后我除了现场试验还要求进行室内实验,因此又请来杨司长跟宣化工程机械厂进行沟通,希望他们可以提供一个逼真的大型机器模型,同时在学校的空地上临时盖了实验用的房子。做完实验后,对现场和室内的两个方面进行反复分析,最后推导出公式,这才有了最终相对准确的选题论文。这在当年都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但是于我而言,科研试验和教学是我必须负责到底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
当年工程机械专业因为是新专业的缘故,我们组织了一批很有实力的教师资源,刘士贤、田崇记,还请来了北京的茅承觉、周克法、钱仲良、李绮鹏。因为大型机器的实验都需要电测,电测方面请了沈镇宇、沈连福、邱孝宝这几位正副教授来指导,还从邯郸请来曹庭驹、徐金门、宋德维、杨景章等教授短期协助。总之我们使出了各自浑身的力量,为工程机械专业的茁壮成长,竭忠尽智。
研究生部取得的成绩
1991年3月23日,答辩员们与毕业生在北京的研究生部合影
(答辩员前排左起:南新旭、杨红旗、刘士贤、钱仲良;毕业生后排左起:王强、祝庆、杨志明、宋广杰、耿守军、王宝森)
到我退休前,我主招和合作招收的工程机械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有二十多名,他们毕业后经常与我保持联系。其实他们就像我在外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回来看看父母,例如严大考、许波、刘子豪、冷波、杨志明、姜国桥、王强、郭素、祝庆、黄映辉、耿守军、霍梅春,还有一些是已经出国的。有些学生在国外发展得也不错,学生柴立从美国被派回国发展,现在中关村负责一个软件公司的总业务,经常在总公司和分公司两头跑,有时还经常给我带些自备的药品。
1988年,身穿导师服的南新旭(右)与毕业生祝庆(左)在北京的研究生部合影
2009年,南新旭的学生柴立在北京分公司留影
1989年,南新旭(左)在北京的研究生部给毕业生姜国桥(右)颁发毕业证书
20世纪80年代,南新旭(中)与毕业生吴宝燕(右)、郭金如(左)在研究生部办公楼前合影
这些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一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像现在的老师一带学生就是一二十个,对每个学生都不是很熟悉,当年我们带学生是两三个老师带一个学生或是两个学生,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能够打得更牢固。1995年我从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退休,自此不再从事教学工作。截止到2001年学校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北京的研究生部一共招收了333名研究生,另外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招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水科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充实水科院自身的科研力量。毕业的学生一般会被留校,有的当了所长,有的成为所里的技术骨干。在我们这些研究生里,有的也十分突出,比如水利部部长陈雷,为正部级别,另外还有八个司级的干部。
2000年,南新旭、刘士贤夫妇与毕业生们合影
(前排左起:刘士贤的妻子、南新旭、刘士贤;后排左起:王强、刘子濠、严大考、许波、冷波)
在科研方面,我们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并前,已经有五十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别奖励有六项。带研究生和搞科研的同时,也锻炼了所有教职工的教学水平。截至2001年,研究生部有3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还有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学校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
在举办研究生部的同时,我们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内设立了一个水利水电函授学院,名字叫做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由我兼任院长一职,马奇光、戴步生、郭孝纯三人任副院长。函授学院有专门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师队伍,这些老师几乎是从参加工作就在搞函授教学,每个人都很有实际经验。学校在全国招收了几千名水利系统的函授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都担任了更加重要的技术工作。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外语培训中心,一些打算出国的年轻人,会到我们这里接受专业的外教授课,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筹办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
1983年9月,水利电力部有过两次变动,第一次是在我们学校成立研究生部后,原先的水利和电力两个部就合二为一,统称为能源部。同时能源部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高之梁,党委书记是石蕴山,副书记是彭淼,副院长有我、李正、谭方正,后来又补来了一位叫做崔景才的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