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常乐我净--南新旭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这件事情发生时,我只是个12岁的孩子,也就谈不上什么害怕与否了。

终到张家口

从延安到张家口的一路上,我们在磕磕绊绊中走了一个多月才安全抵达目的地,已经过了年,1946年来到了。此时迎来了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的好消息,大环境已经趋于稳定,物质条件虽然还是有限,但终究是不必在炮火中度过了。此时晋察冀中央局和边区政府也落户在了张家口地区,我们在此地稍做休息时,就听说延安的一些干部要在这里成立张家口市立中学,而被任命的校长则是原延安大学的教务科长,叫做郝人初,他有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当初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就只身投奔到延安,抗战胜利后来到张家口接受政府命其负责创办市立中学的任务。

当时市立中学初定的位置是在原日本人的一个大兵营中,那里有相对较好的房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从延安派优秀的教务人员来充实张家口贫乏的教学资源。当时来这里的教员几乎各地都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延安大学,还有平津地区大学毕业的进步青年,可以说这里聚集了一个有八九十人的教育队伍,师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而且郝人初还派了一些人赶着小毛驴去延安,驮运了些书籍回来。一直到1946年3月20日,张家口市立中学才正式开课,学校的教学体制很正规,初中、高中的课程全部仿照当时北平、天津的教育体系,可以说用了短短2个月的时间,这所市立中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

张家口市立中学

1946年3月,我开始在张家口市立中学读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其实当时课程也没有上几个月,到了当年6月份,国共双方因和谈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了。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差距很大,国民党坐拥四百万军队,背后还有美国的大力支持,而共产党此时加起来不过一百多万人,装备还较为落后,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

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此时的战略决策是:“不守一城一地,不要怕丧失一城一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当时张家口受国民党军队东西两个方向的夹击,敌方的主攻力量是傅作义的部队,他们的作战速度相当快,张家口地区本就不大,于是根据中央的决策,做了准备撤离张家口的决定,此时傅作义的骑兵队伍围追堵截得十分厉害,我们是在仓促中撤退的。

在临撤退前,郝人初和回民中学的领导去找了聂荣臻司令员,当时聂荣臻兼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聂荣臻随即要求郝人初他们一定要把这所市立中学带到相对安全的老解放区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一手辛苦创办起来的学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把原张家口女子中学和回民中学也一同带走,三个学校统归郝人初他们来领导,要他们尽全力保护革命的教育资源。聂荣臻也同时要求:“你们回去立即召集三校人员开会,宣布凡是跟随我们一同撤到老解放区的教师和学生,从撤出的那一天起即为参加革命。撤出后实行供给制,一切由公家负责,要办成一个中等干部学校,以此培养干部后备人才。”

于是郝人初回来后,便把三个学校的师生们召集在一起,动员大家跟着部队撤离到老解放区去,这才是对革命做出的最大贡献。原计划把三个学校合并成一个中等干部学校,这样也便于随时抽调出一些干部去支援前线,上级给我们的队伍起了个新的番号,叫做“新保安大队”。但是最终跟着下来的人大概只有五百多人,原先三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共算下来,有上千人之多,所以有一半多的人都没有到老解放区来。

当初可以说愿意随部队撤出来的人很少,我跟随大部队走的原因与父亲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支队伍就这样徒步背着自己的行李跟着大部队撤退。战争会打到什么程度尚不明朗,虽然我们也发了一些枪支,但终究不是正规的战斗部队,要想避开敌人行军多少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每天校领导都要与边区的领导沟通,例如我们走到的具体位置、下一步的行程计划、上面的战局指示等等,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汇报。为了选拔出色的人才随时奔赴前线,所以我们在行军的路上,就按照普通班、地方干部班、文艺班把人员进行了划分,以备今后前方的需要。

转移中的学习与生活

当时可以用随时转移、随时学习来描述我们的情况。一路上颠沛劳累成了家常便饭,最安全的时候不过是休整了一个礼拜,平时安全时就上课,敌人追来了就转移,一路追追跑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到了河北省的建屏县[5]西黄泥村,在这期间我们一共徒步走过了三个省七个县,即察哈尔省[6]、山西省、河北省。从张家口到西黄泥村大约有上千里地,西黄泥也是革命老区。于我而言,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从张家口撤退时,我和大哥南新宇、二哥南新宙一同跟随着学校撤了出来。当时我刚满13岁,不高的个子背着自己的行李行军,每天要走上五六十里地的山路,不能不说是一种磨难。时常会感受到身上的行李愈走愈沉,学校体谅我们年纪小,从没走过如此多的山路,所以在队伍的后面留有大车作为“收容队”,但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哪怕走得疲惫不堪了,却怎么也不肯将自己的行李放到车上。因为还有比我们年龄小的同学也一同走在这条路上,他们比我们更苦、更困难。老师和同学们时常会互相鼓励着:“快到目的地了,大家加油!”而年龄稍大的同学会帮助年龄小的背着行李,有时也会在队伍中突然唱起嘹亮的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每每到此,大家就会跟着唱起来,内心也会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向更远方的目的地前进。

有时也会发生我们很不容易地到达预定目的地了,却听到前面打前站的同志传过话来:“这个村子已经被某个单位占用了,我们还要走到十几里外另一个村子。”话语中透露出无奈,但大家也只能继续向前赶路,每个人的脚上都会磨出几个大水泡,有时也会磨出血泡,到了晚上必须用热水泡脚,然后用针将泡挑开穿进头发丝,这样才能将泡消除,第二天才不至于在行军的过程中掉队。

建屏县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虽然距离西边国民党的战略区不远,但毕竟是老根据地,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西黄泥村当时有五百多户人家,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村子,滹沱河[7]从村边流过,河东边是东黄泥村,河西边是西黄泥村。我们一行五百多人一下子来到了西黄泥村,对于村子来说负担还是挺大的。但因为是革命老区,这里的村民政治觉悟都比较高,他们把自家能腾出来的地方全部腾了出来,我们学生就五六个人睡在一个土炕上,这算是一路走下来我们待过的最舒服的地方了。在这里按照上级的相关指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正式成立。

教室的安排着实是个大问题,于是便把村里类似磨坊这样比较宽敞的屋子都腾出来,改善修复了一下后,作为教室备用。一般是一个班在一个大屋子里,每人坐在小马扎上,然后在腿上放一块小石板,而老师用的大黑板,则是老乡用做饭的锅底灰抹在墙上做成的。当时条件真的是十分简陋,根本无法找到粉笔来板书,所以干脆就地取材,找来白色的石灰,让化学老师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兑,“粉笔”就做出来了。在张家口期间还有两位老师去了两趟延安,他们用毛驴把书驮到了西黄泥村,于是我们便也有了“奢侈”的图书馆,大家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条件把图书馆布置得相对完善些。记得当时我也非常喜欢这个图书馆,平时除了借阅一些教科书籍外,就是一些进步作家的小说最受我的欢迎了。当时我们上课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每一科的具体教学情况、配备的班主任等等都是由校领导亲自审查过的。每天晚上7点是晚点名的时间,五六个人一个小屋子、一盏小油灯,还有很多学习和生活用品,一直到9点大家都要围着小油灯进行晚自习。在那样艰苦的战争年代,能做到如此严格的教学标准,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