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下乡劳动
上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想到大街上买点吃的,根本不可能。那时只有买酱油不用票,所以很多同学都买瓶酱油放在宿舍床头,饿难受了就喝一口酱油。
因为粮食不够吃,后来有段时间得浮肿病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学校又号召节约粮食,我们团委的这几个同学自动减粮。当时女生一个月34斤粮食,男生一个月是36斤。我减完的量比女生的还少,一个月32斤。当然现在有副食,我吃不了32斤,但那会儿没有。
后来吃饭也要用粮票和饭卡了,刚开始一开饭大家都往食堂跑,抢好的吃,中心就只是为了能吃饱,比如喝粥,大家都拿勺子从底下捞,想捞干的。最后,学校规定由食堂统一盛饭,大家全都喝粥了。改善的时候,往粥里搁点儿肉末,美其名曰肉末粥。
吃不饱是常有的事,为了填饱肚子,食堂给我们提供煮土豆和“尼基塔”。当时中国给苏联还债,我们缺少粮食,吃的是大麦面蒸的馒头,小小的,扁扁的,里头有点黏糊,不太好吃,于是就拿这个东西来讽刺赫鲁晓夫,因为赫鲁晓夫的全名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来人一问:“你吃什么呢?”
我们就说:“我吃尼基塔呢。”
困难时期大家最愿意下乡劳动,在大学里每年都要下乡,我们也参加过几次劳动。第一次是修密云水库,相比之前参加的十三陵水库建设活动,这次劳动要好一些,因为有补助了,当时社会上比较重视大学生,在劳动的一个月里,我们都能吃饱。
参加劳动的女生多,男生少,所以男生要干重一点的活,比如种松树。一般一个男生一次挑6棵,前面3棵,后面3棵,我们挑到目的地后,女生负责栽树。
我们走的山路都是悬崖峭壁,因此还出过一次事故。劳动期间供应的饭菜先由基地做,装在手推车里,然后由一部分女生推着饭车送到工地。有一次,她们推车送饭,半路意外翻车了,所有吃的东西全翻到了山沟里。中午收工后,工地领队通知大家:“今天中午没饭了。”
因为从工地通往基地的捷径很窄,人可以只身通过,若推车回基地必须绕很远的山路。我们让女同学走捷径先回去,推车由我们男生送回基地。大部分女生都回去了,只有一个女生留下来,她态度特别坚决,非要跟我们一起走山路。我们推着车,绕着山路整整走到晚上12点才回到基地。
路太远了,我们12个小时什么东西都没吃。沿途也经过一些工地,我们跟人商量,说:“给我们一个窝头吧。”
“真对不起,定量供应。”
确实,那会儿都是定量供应,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最后实在是饿得不行了,同行的一个同学在路边买了几个醉枣,一人一个。虽一路饥寒交迫,但大家非常团结,还齐唱革命歌曲。
女生见我们半夜还没回基地,心里非常着急,终于看我们回来了,离老远就开始吆喝:“你们都饿坏了吧?”跑过来拉着我们先吃饭。
她们特意给我们煮了潮白河鲤鱼。密云水库上游有两条河,一条叫潮河,另一条叫白河。这两条河与水库相连,实际上是独立的两条河,但人们习惯合称这两条河为潮白河,潮白河鲤鱼更是非常有名的。其实鲤鱼是煮给大家一起吃的,女同学舍不得吃,说:“你们每天干活儿太累了,给你们留着。”
我们很感谢她们,这恰好体现出我们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情。
现在有时候到密云水库去,我还特别想看看我们种的那片松树林子,应该都长成很大一片了。
第二次是到北京通县的牛堡屯干农活。
无论到哪里劳动都是由我来带领大家,在牛堡屯我负责安排作息时间。晚上大家分别住在几户农家,等到早上干活的时候,我要将他们叫起来。我叫他们的方式很特别——吹笛子,沿着村子转一圈。
其中有一位同学跟我说:“原来我特爱听你吹笛儿,自从这次一劳动,我特讨厌听见你那笛声,一听见我就得起来,我懒得起来。”
“你懒得起,我不得比你起来的更早吗?”
正所谓“劳动改造思想”,大家平时聊天闹出一些笑话也不奇怪。我们劳动的时候,让一位同学去放牛。一共两头牛,一头母牛,另一头是这个母牛生的小牛。他怕小牛跑丢了,用绳子的一头儿栓住了小牛的脖子,将绳子的另一头儿栓在了母牛的身上,没想到母牛突然跑了起来,把绳子那头的小牛勒死了。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事故。首先,他必须做检讨;其次,全班同学也得做检讨;最后,开了一个小牛追悼会,主要是为了平息农民的怨气。开完小牛追悼会后,农民把那头小牛煮了吃了。现在回想这件事情也算是个笑话,但在那个年代一点都不奇怪。
一堂精彩的化学实习课
总的来讲,在大学这段时间里我只是在理论上做好了准备,并没有参加实践活动,而师范学院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所以教育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实习不合格是比较麻烦的,如果实习成绩优秀,可免写毕业论文。
我当初在北海中学实习,给高二学生讲课。实习的要求很多,最基本的是让指导老师和同学满意。想让中学指导老师满意,就得每节课都与他沟通。除此之外,带队老师也得满意。必须得到三方的认可,实习成绩才可能是优秀。
我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在这段时间里我掌握了很多教学技巧。
刚开始实习时,我们先听北海中学的老师上课,听完课后,我心里有底了。轮到我给那班学生上课时,他们更喜欢我的讲课方式。我最怕的就是给别的老师代课以后,他班里的学生们不愿意听他讲课了。虽然这说明了我讲得好,可是影响了人家的教学。但为了得到优秀的实习成绩,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讲课还是得好好讲,让听课的老师挑不出一点毛病才行。
最后一堂实习课是由学校系主任、化学老师等人坐在教室后排给我评分。那时特别强调老师上课提的问题一定要起到课程引导作用,所提问的知识恰好可以引入当堂的正课,讲授结束时要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最后的几分钟给学生留作业,随即下课铃声响起。在时间安排上的要求特别严格,延误1分钟都算拖堂,内容全讲完还没打下课铃的情况更糟糕。
我知道这难度很大,之前做了很多相关准备工作,所以那堂课被我设计得非常漂亮。那堂课恰好内容少,主要是讲氯化氢与盐酸的关系,我用25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20分钟里,我在课堂总结和提问题上做了一些文章。
第一个问题总结这堂课的重点,然后通过这个问题,我问学生们:“大家都明白了吗?”
学生们齐答:“都明白了。”
我一看表,还没到时间,接着就出了一个“怪”问题。
“在一个发生装置内放入很多的锌粒,然后用一个导管输送干燥的氯化氢气体,当氯化氢气体经过锌粒的时候,从另一个导管出口出来的气体都含有什么?”
这堂课讲的是锌跟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就成了盐酸,我提的问题里有一个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