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崇教厚德为人师表--朱迪生回忆录 第16节

点击:

“那你现在这个家呢?”她不甘心似地,继续追问。

“我现在这个家是‘红五类’,我妻子他们家的家庭成分是城市贫民,那是‘红五类’,所以你不能去。”

这个红卫兵女孩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询问别人的权利,所以总想显示一下,但是她并没有从我这里得到她想要的答案,所以,她有些气急败坏,来了一句:“你崇洋媚外!”

我心平气和地说:“我不崇洋媚外,我哪里崇洋媚外你指出来。”

“你叫朱迪生,说明你崇拜爱迪生,这名字太直接了。”

谈话进行到这里,我发现我可以将她找我谈话的主题转移了,于是,我说:“你不知道这个‘朱’是什么意思吗?是红的意思,我想当个红色科学家,可惜没当成。”

“那也不行,那你也得改名儿。”现在她的目的已经不是要打垮我了,而是要让我改名字。

当初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名字都让红卫兵给改了,和我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名叫王永富,寓意永远富贵,结果让他们给改成了王永,把富字去掉了,后来再也没改过来。还有一位女老师名叫党民国,红卫兵说她这名字倒着念是国民党,也得改名,先是改成了党光明,后来红卫兵又不同意了,光明都让她给“挡”住了怎么行,最后改成了党劫,意思是为国家挡住坏人,直到现在这位女同志还叫党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既然她非得给我改名,我就答应了:“行,既然你们愿意给我改那就改吧,你说我改成什么吧。”

她想了半天,说:“你叫朱太阳吧。”

这时候我该反守为攻了,于是,我说:“太阳是形容谁的,你知道吧?”

“我当然知道啊,只有毛主席才是红太阳呢。”

“把太阳这个词用在别人的身上,可是立场问题。”我也开始给她上纲上线。

她害怕了,“那不叫太阳了,叫什么呢?”又想了半天,她说:“以后再说吧。”调头走了,走出大约10米,她回过头来骂了我一句:“你真油。”

她一扭身碰见另一个老师,后来,把这位老师给打成了反动派。

事情刚过了两天,这个女孩的父亲被其他红卫兵打成了走资派,她瞬间就从“红五类”变成了“黑五类”。

所以“文化大革命”有可笑的一面,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看了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如此照相》,我觉得太生动了,他们说的那些事情我就亲身遇到过。

红卫兵经常在课上或者生活中找一些老师的问题,我们那里有一位一级教师,他文学水平非常高,当过人大代表。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他说:“东风压倒西风,这不是毛主席创作出来的,这是《红楼梦》里的句子,现在也可以说是毛主席引用了这句话。”就这么一句话,红卫兵就给他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

在“文化大革命”时,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只要有人否定毛主席,红卫兵直接将其打成反革命,有很多老师被批斗是因为他们说话时不谨慎。我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我在课上能利用矛盾论讲解化学反应的内因外因,化学试验中出现某些现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头头是道,没有一丝漏洞。

人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就容易说错话、写错字,我们劳改队就有一个教外语的老师,他在黑板上写大字的时候,将“万寿无疆”误写成了“无寿无疆”,因此写了好几篇检查。还有一个老师本来要贴“欢呼革委会成立”的大横幅,可是他把“欢”误写成了“吹”,只字之差,使句子由褒义变成了贬义,所幸的是他出身还不错,只做了一次检讨就不追究他责任了。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体验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犯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错误,就是也出现过一次口误。我喜欢文艺,所以学校工宣队让我组织一个小节目,节目的名字叫“打倒刘少奇,保卫毛主席”。有些学生不好好排练,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一下就把这句话说反了。工宣队的人就在旁边看着我们排练,肯定知道我这纯属口误,可他们认为即使是口误也不能原谅,我连着写了三份检查,很多老师都来为我做担保,这才将事情平息。

我就这么两个疵点,等于经历了两次“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我和我爱人不再生育。一方面是我爱人怀孕时妊娠反应非常厉害,她生第一胎的时候受了很多苦,我跟她商量了一下,做出了节育的决定;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口就已经很多了,“文化大革命”一查就查三代,我不想将来我们的孩子也受到我当初受过的不公平待遇。

当初我爱人做节育的时候,大夫都反对:“你们家第一个孩子年纪还那么小,你现在就做节育,将来孩子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

我爱人说:“我们商量好了,我们出不了问题,即使出问题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多数都有三四个孩子,就我家孩子是独生子女,其实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当初我工资才四十几块钱,我爱人二十几块钱,我们的家在城里,我在海淀区上班,她平时在昌平区上班,路太远,礼拜六才能回家。岳母在家帮我们照顾孩子,而且这时我还要给东北的家寄一些钱。工资要用在三个地方,开销很大。但是,我母亲不同意我们只要一个孩子,她说:“你看看你的兄弟姐妹都有两个孩子,怎么到你这儿就只要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我和我爱人还是坚持了这个决定。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按理来说我这个正班主任比副班主任的责任大,但情况刚好相反,副班主任被冲击得很厉害。副班主任讲课比较程式化,学生不愿意听,他不从自身找问题,还经常掰粉笔头打学生,被粉笔头打一下也不疼,但是这个行为本身体现出了不尊重学生的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有权批判教师,这位副班主任的所有问题在时代的镜头下被无限放大,冲击得相当厉害。

我认真讲课,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他们喜欢我的课,所以我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很多出身好的老师对我也很关照。学校又有很多资历深的老教师,我讲课再好也达不到资产阶级权威的程度,综合上述原因,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冲击很小。

另外,“文化大革命”还暴露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劣根性——不团结。去美国参观教学时,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华人普遍比外国人聪明,这不但没帮华人赢得更多的尊重,反而惹来很多人的欺负。比如两个黑人在打架,被一个中国人看见了,好心劝架不成反被这两个黑人打了一顿。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即使外国人内部有矛盾也会先团结起来解决外部矛盾。“文化大革命”也显示出了这个问题,领导层不团结导致全国各行业处于瘫痪状态,有问题不从上级找,反而发动下级改正问题,这就是典型的“上面有病,下面吃药”。中国传统教育中没有突出强调和谐团结的概念,但这毕竟是国家稳步发展的基础。